正月十五鬧元宵,南北餐桌上總少不了一碗圓滾滾的節(jié)日美食。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北方人吃的“元宵”和南方人吃的“湯圓”,看似相似,實則從誕生之初就分道揚鑣。一句“北滾元宵,南包湯圓”,道盡了千年飲食文化的微妙差異。有人認為元宵口感更佳、層次更豐富,煮出來的湯也更好喝,但銷售數據卻顯示,每年湯圓的銷量往往比元宵高出十幾倍。這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究竟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元宵和湯圓有什么區(qū)別?
資料顯示,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板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 “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qū)把 “浮元子” 改稱元宵。
后來湯圓的做法也傳入北方,相傳在元代,北方的人也會在正月十五吃湯圓,但北方的南派糕點鋪有限,湯圓制作供不應求,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市賣食物,干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jié)景耳?!?描繪了老北京元宵節(jié)時,元宵作為節(jié)日特色美食,在市場上大量售賣的熱鬧景象。
當時的店家靈機一動,將一個個黑芝麻餡料倒入盛放糯米粉的筐中反復滾動,蘸水再滾,最終形成干燥松散的球體,批量產出了元宵,雖然這種工藝做出來的“湯圓”外皮粗糙、易掉粉,但煮熟后口感勁道,餡料顆粒感強,越嚼越香。
簡單來說,湯圓是從外到內包出來的,而元宵是從內到外滾出來的。
湯圓的銷量為什么比元宵高?
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元宵不適合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運輸和保存,在小農經濟時期,元宵的生產效率可能高于湯圓,但到了工業(yè)化生產時期,湯圓的生產反倒是大大領先于元宵。
1、湯圓更適合工業(yè)化生產
元宵的“滾粉”工藝難以機械化,需手工反復蘸水、裹粉,效率低。而湯圓可實現全自動包餡,一些大品牌日均生產數百萬顆湯圓。速凍技術更讓湯圓保質期長達12個月,反觀元宵冷藏5天即開裂,運輸途中粉屑四散,宛如“糯米粉炸彈”。
2、湯圓的餡料更多樣
湯圓不僅在甜味系列上有諸多突破,甚至衍生出了咸味、鮮肉等多元化口味,加之各種創(chuàng)意造型設計,極大地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與購買欲望。相對而言,元宵因制作工藝的限制,餡料較為固定,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對個性化和新奇感的追求
。
3、湯圓的購買渠道與物流便利
現代超市和電商平臺上,湯圓的包裝統(tǒng)一、便于儲存和長時間保質,消費者無論在家還是出門購物都能輕松買到。而元宵由于運輸中容易破損,銷售渠道相對有限,多數依賴節(jié)前臨時攤位或傳統(tǒng)糕點店,購買不夠便利。
——老井說——
元宵與湯圓之爭,本質是農耕文明與工業(yè)文明的碰撞。當手工滾粉的“笨功夫”敗給機器包餡的“高效率”,當老街排隊買元宵的情懷輸給超市隨手拿湯圓的便利,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生活儀式感。但換個角度看,湯圓的勝利何嘗不是傳統(tǒng)的另一種延續(xù)?從黑芝麻到榴蓮流心,從糯米白到五彩皮,變的只是形態(tài),不變的,始終是中國人對團圓的執(zhí)著。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分享日常生活,關注我,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