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895年2月10日(是農歷的1月16日),中日甲午海戰當中,我國北洋海軍定遠號的管帶劉步蟾壯烈殉國。
說起催人淚下的甲午海戰,大家都會想起要撞沉吉野的鄧世昌,當然,杰出的愛國將領絕不止這一位。
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130年以前的今天在威海衛之戰犧牲的定遠艦管帶劉步蟾。
一、早年經歷與海軍生涯
劉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州閩侯)人,自幼聰穎好學,被譽為“幼穎異,少沉毅,力學深思”。
他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學堂駕駛班,以首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后赴英國皇家海軍實習,成為清末首批接受系統海軍教育的將領之一。
1876年,李鴻章參觀英法德等國家軍艦,發現上面有日軍在進修,所以也派人出國進修,劉步蟾就是這些英才之一。
歸國后,他憑借卓越的才能被李鴻章重用,參與監造北洋水師主力戰艦“定遠”號與“鎮遠”號,并成為“定遠”艦首任管帶。
另外,陳兆鏘曾經說艦隊的提督丁汝昌是“對海軍外行”,所以“丁乃行伍出身,未涉海軍門徑,凡關操練及整頓事宜,悉委步蟾主持。每夏秋之間,則駐防操演,巡弋遼東、高麗一帶;或率兩、三艦,往日本各口岸,冬、春則巡察南洋群島,習以為常”。劉步蟾也不負眾望,都贊他是“治軍嚴肅,凜然不可犯”。
劉還曾經多次告訴李鴻章需要按年份增加購買鐵甲戰艦,李鴻章一開始沒有正面回答。劉憤而直言:“相公居其位,安得為是言!且平時不備,一旦僨事,咎將誰屬?”周圍的官員當然被嚇一跳。李鴻章也確實把這話聽進去了。但是由于當時的大環境制約,對劉的這些建議確實也沒有下文。光緒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劉步蟾參與了《北洋海軍章程》的起草工作,海軍規則“多出其手”。同年,被任命為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加頭品頂戴,他成為北洋水師實質上的核心人物。他還曾經被朝廷封為“強勇巴圖魯”,在滿族語言當中,巴圖魯是勇士的意思。當時國家需要人才,他也確實在戰爭和憂患當中鍛煉和成長起來。
二、黃海海戰中的英勇指揮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劉步蟾在黃海海戰中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1. 臨危受命:
提督丁汝昌在戰斗初期重傷,劉步蟾代行指揮權,鎮定調度艦隊。面對日艦集中火力攻擊“定遠”號,他率艦沖鋒,以“雁形陣”切割日軍艦隊,迫使日艦“吉野”等不敢正面交鋒。
2. 戰術決策:
他選擇在5000米外率先開炮,利用北洋艦巨炮射程優勢壓制日艦,并精準擊中“比睿”“赤城”等日艦,重創敵方指揮系統。
3. 身先士卒:
戰斗中,“定遠”艦多次中彈起火,劉步蟾一面組織滅火,一面堅持發射炮彈,全艦官兵無一人退縮!戰后,清廷嘉獎其忠勇,升其為記名提督。
三、威海衛保衛戰、壯烈殉國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朝鮮西海岸中部的豐島海域附近偷襲了中國運兵船隊。根據記載,有三艘日本戰艦同時向中方發射炮彈,但日方的記載,經常是抹黑我國先開始的。同年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正式向對方宣戰。劉步蟾鄭重立下了“茍喪艦,將自裁”的誓言,決心在海上戰場與日軍血戰到底。
事實上,在這之前,劉步蟾對來自日本的侵略就始終保持著充分的警覺。早在1874年,即他跨出福州船政學堂大門后不久,年輕的劉步蟾就在日本侵犯臺灣事件發生后,奉命駕艦赴臺灣勘測港口及航道,并圓滿完成了任務,隨后被任命為艦長。此后,劉步蟾始終對日本的軍備擴張保持著高度的戒備之心。
1891年,北洋艦隊訪問日本期間,日本方面邀請丁汝昌、劉步蟾等北洋艦隊高級將領上岸赴宴,但劉步蟾婉言謝絕了這一邀請。他對丁汝昌表示:“日人奸詐無信,膽敢妄為,我深恐他們會借宴會之名,乘我不備,偷襲我艦,因此我必須留在艦上以防不測。”
1894年9月,劉步蟾參加黃海海戰,指揮“定遠”艦官兵沉著應戰,奮勇抗敵。后返回旅順,奉命署理北洋海軍提督,悉心督修戰艦。
1895年2月,日軍圍攻威海衛,北洋艦隊陷入絕境!
2月5日凌晨,劉步蟾和丁汝昌正在“定遠”艦上商議作戰事宜,日軍派出魚雷艇隊進行偷襲,“定遠”艦被魚雷擊中。劉步蟾一面組織堵漏,一面果斷地下令砍斷錨鏈,將“定遠”艦駛至劉公島附近的淺水處,以充當炮臺使用。此后,劉步蟾指揮“定遠”艦配合炮臺,先后打退了日軍的8次進攻……
2月10日這天,殘陽如血。在劉公島,看到前景慘淡,大家已經感覺沒有希望了。經過一些洋教練的勸說,北洋艦隊內部的一些官兵開始動搖,他們逼著丁汝昌和劉步蟾率領大家投降算了……
1. 孤軍奮戰:
定遠艦靠在岸邊,已經傷痕累累。在彈盡糧絕、援軍無望的絕境中,劉步蟾指揮“定遠”艦擱淺,作浮動炮臺,擊退日軍多次進攻。
2. 寧死不降:
劉步蟾堅辭拒降,但也深感自己無力挽回大局;為免戰艦被日軍奪去資敵,他含著淚下令炸沉了由自己在德國監造并一直駕駛的“定遠”艦,對于海軍軍官來說這就像親手殺了自己的孩子一樣心痛。
當天深夜,深感報國無門、處于極度絕望之中的劉步蟾悲憤難禁,服鴉片自殺。他曾教育自己的家屬子女,絕不可以碰鴉片。但是作為那個時代的人,很多人是把鴉片作為一種止痛、驅蟲的藥材存起來的(后來的溥儀皇帝的母親瓜爾佳氏也是因為和端康太妃生氣之后吞了生鴉片自殺的)。也有資料說其是用手槍自殺的。無論如何,他做到了“艦亡與亡,志節凜然,無愧舍生取義”,時年僅44歲。
【題外話:對當時來說,劉步蟾是一個很進步的人。他很多次去到歐洲,廣泛地接觸了新的事物。他對中國的一些封建習俗禮教也感到了不滿,覺得需要改進。
他在西方看到不同的語言習慣,對女兒的孩子和兒子的孩子都同樣稱為孫子(grandson)或孫女(granddaughter);稱自己父母之父母為祖父(grandfather)或祖母(grandmother),而不稱外祖父或外祖母,便在自己家中照樣實行起來。他看到西方婦女都識字而不纏足,便讓自己的女兒效法,這很了不起了,畢竟當時社會上大多數漢族婦女還是金蓮。當時社會上有很多人抽鴉片,劉步蟾對此深惡痛絕,他嚴誡家人和子女:“永遠不許吸鴉片,家中以后有吸鴉片者,就不是我的兒孫!”】
其殉國壯舉震動朝野,李鴻章嘆其“忠烈可嘉”,清廷追贈世襲騎都尉,從優撫恤。可惜,人去世了之后,李鴻章才覺得當年說要強大海軍的裝備是對的。可是,北洋水師已經被徹底毀了。
劉步蟾殉國之后,第二天的2月11日,丁汝昌也自殺殉國。拼命抵抗的記名總兵、武進士“技勇巴圖魯”張文宣(算是李鴻章的外甥)也緊跟他們的步伐,慷慨赴死。張給李鴻章的遺言說:“此次戰事有守一月而不支者,有守數月而不支者,有守半年不支而至死不屈者。相座當付泰西各國觀戰武員評其得失勇怯,不能以成敗論。”
之后,倭寇耀武揚威,把可憐的定遠艦剩下的艦體重新炸毀并且拆去可用的部件。后來有日人搞收藏,將軍艦材料運往日本福岡,修了一座公館叫作“定遠館”,他們把我們的傷痛當成了戰利品大肆宣揚著……
四、歷史評價
劉步蟾的形象曾因西方軍官泰萊(戴樂爾)的回憶錄被長期污名化,被誣為“擅改隊形”和“怯戰避敵”。事實上這極其不公,是信口雌黃。如果一個將領不知道隨機應變,一直用按部就班的隊形應敵,那他一定會出更大的問題,戰爭是動態的過程,做題都不能只套公式。由于這位洋教官非常想掌握水師的權力,發現在劉步蟾這里不好使,所以就抹黑他。20世紀80年代后,史學界考證發現泰萊的記述存在嚴重的個人偏見,劉步蟾的功績得以重估。近年研究肯定了他作為愛國將領的貢獻,其指揮黃海海戰的功績與堅定的民族氣節被重新銘記。
筆者在后面再說幾句。
偉大的民族氣節與時代的挽歌:
劉步蟾的一生,是近代中國海軍將領的縮影。在整個北洋艦隊時代,清的觀念是“重艦輕人”,也就是說,高價培養出來的人才可以犧牲,因為他們覺得買的軍艦更昂貴。劉步蟾既有“涉獵西學,功深伏案”的學識,又有“艦亡人亡”的決絕。在多種因素制約下,他雖無力扭轉戰局,卻以生命詮釋了中國軍人的忠誠與氣節,我們肯定是不能以成敗論英雄的!
英雄的尊嚴,終將在歷史長河中得以正名。正如其遺言:“華人明海戰術,步蟾為最先。雖敗挫,殺敵甚眾。” 他的事跡警示后人:強軍需國強,如果沒有先進的思想武裝,光靠砸錢買裝備是不行的。比如在有些情況下,我們用實心炮彈,配重是沙石,而日軍已經配上了更好的炮彈(三硝基苯酚),也就是說光靠花錢并不一定能買到好裝備。也不用罵誰可能中飽私囊了,大家想一下,如果你若是英法德等等國家,你會把最好的裝備賣給中國嗎?你會巴不得中日打起來坐收漁利。那個時代,就算是所有將領都拋頭顱灑熱血,也難以挽回傾頹的國運。
我們在這里不宣傳“落后就要挨打”,因為侵略者都是故意的。雖然說我們有百年的屈辱歷史,但是我們也有百年的抗爭歷史,中國人是絕對不缺氣節的,是絕對不會跪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強大起來,告慰英魂,并且再有來犯者就打回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