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獸
20世紀80年代,
在江蘇省盱眙地區的一處窖藏中
偶然發現了一批文物,
其中有一件金獸蓋在銅壺上,
造型生動,工藝精湛。
金獸長17.5厘米、寬16厘米、高10.2 厘米,
最晚可追溯至西漢。
整體造型屈腰團身,
神態警覺,
空腹厚壁,澆鑄成形,
通體錘飾圓形斑紋。
腹內部刻有“黃六”二字。
金獸含金量99%,重9100克,
是目前我國出土古代黃金鑄器中最重的一件,
被稱為“鎮護之寶”,
也是南京博物院“鎮院之寶”之一。
▲南京博物院
圖源:南京博物院官網
那么,
金獸為何能成為一件鎮院之寶?
它有著怎樣的未解之謎?
與它伴出的物品是什么,
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
▲展覽現場
圖源:南京博物院官網
國之瑰寶
無雙
金獸的年代最晚可追溯至西漢。商周至西漢,處于中國古代黃金發展的初始階段,在考古出土的文物中,沒有發現與金獸相類似體勢之大、工藝之精的黃金制品,可謂是獨一無二。
早期金器代表舉例
▲金箔虎形飾 三星堆博物館
▲大金面具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金盞、金漏勺 湖北省博物館
▲鷹頂金冠飾 內蒙古博物院
▲金怪獸 陜西歷史博物館
▲金扣腰帶 南京博物院
足金
金獸黃金純度高,達到 99%。研究人員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對商周秦漢時期考古發掘的黃金測試表明,北京市平谷縣商代墓葬器物含金量僅為 85%;戰國時期含金量不固定,有的僅有 70%;漢代金餅和馬蹄金、麟趾金含金量一般都在 95%以上。金獸 99%的含金量屬于純金類,如果沒有較高的冶煉和提純工藝,不可能達到如此高的純度。
重器
金獸體型龐大,重量達9100克,是中國考古發現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在金獸腹內壁刻有“黃六”字樣,為秦漢文字,字體在篆隸之間。“黃”指其質地為黃金;“六”為序數。
獨具
金獸全身布滿斑紋,大小一致,呈不規則的圓形,為整體鑄造成型之后,用工具錘擊而成的,增加了外層的反光面,視覺上閃亮動人。中國早期通常所見的金器制作,一種是鑄造,用模具形成特定形狀的黃金制品;另一種是用敲、鍛、錘來塑造金器表面的花紋。而金獸卻是古代金屬鑄造工藝和錘揲(yè)工藝這兩種技法完美結合的產物,實屬罕見,彌足珍貴。
中國早期金銀器工藝舉例
▲鑄造金杯 湖北省博物館
▲錘揲(yè)金箔魚形飾 三星堆博物館
▲包金戴金面罩 青銅人頭像
三星堆博物館
▲鏨刻虎豕咬斗紋金帶飾
鄂爾多斯青銅博物館
▲掐絲金彈簧器
湖北省博物館
▲鎏金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
南京博物院
未解疑團
豹乎?
金獸究竟是什么動物至今仍沒有一致看法,有人認為是老虎,也有人認為是豹子。金獸的特征是頭大,身短而粗壯。整體呈蜷曲匍匐狀,左后爪右前爪前伸,頭臥伏在神態安靜而警覺。左右兩腮有濃密的鬃毛,肥碩的鼻梁下,寬闊的嘴巴似隱似現。頸部有項圈三道,上有環鈕,尾巴經襠下穿過纏繞在腹部。通體呈不規則的圓形斑紋,每個斑紋大小相當。
金獸頸部戴三輪項圈,說明它可能是一只被馴化后由人工飼養的猛獸。目前,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從金獸全身滿布斑紋來看,將它判斷為“豹”。古人認為,豹有避邪的功能,因此常常將器物做成豹形,以求平安。西漢時期王侯貴族有馴養豹的風氣,在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等考古出土品中,都發現以豹為形象的紋飾和器物。
▲西漢石豹鎮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
▲西漢錯金銅豹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
何用?
金獸的實際用途也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鎮,即席鎮,用來壓席子的四個角。頭頂后部跨項圈兩側,有一粗壯的環紐,方便使用時的提拿,以碩大工精的純金獸作為席鎮,彰顯了使用者高貴且特殊的身份。
第二種看法認為金獸用以鎮庫,也是國家財富的象征。用巨量黃金鑄成的獸型器,非實際應用之物,說明所有者的富有和權勢,而豹的造型在古代亦有辟邪壓勝的寓意。
第三種則推測為一種類似秤砣的度量衡權器,它上部環紐的設計是仿銅石權器的形制,或為衡量所用。
金獸體量碩大,工藝精湛,為考古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來歷非凡,或為王室、國庫所用鎮器,寓有鎮邦護國、辟邪壓勝之義,可謂“鎮護之寶”。總之,金獸寄托著古人對天下太平、國富民強的美好祈愿。
埋藏之謎
意外發現
1982年2月,金獸在一處窖藏出土,與其共出的文物還有一件青銅圓壺和數量眾多的金餅和金版。該窖藏位于江蘇省盱眙縣南窯莊,故稱南窯莊窖藏。南窯莊位于盱眙縣東南22.5公里,當地馬湖大隊公路生產隊在南窯莊東南清理排水溝中淤泥時,由社員萬以全于溝底挖到的。
南窯莊窖藏共發現文物38件,除金獸外包括錯金銀重絡銅壺、金餅和金版。銅壺內共 10 塊金餅,其中一為半塊,總重2848.8克;15塊馬蹄金,總重達4814.6克;11塊金版為楚國錢幣“郢爯(chèng)”,總重3242.4克,金獸加上金塊的黃金總重量超過20000克。從與金獸同時出土的錯金銀重絡銅壺、金餅以及金獸的造型及其文字等看來,其窖藏中物品的最晚年代為西漢時期。
埋藏之謎
盱眙一帶為秦、楚、漢紛爭之地,風云際會、戰事頻繁。南窯莊窖藏可能與秦漢之際戰事有關,這一帶亂世遺珍多長埋地下,從此無影無蹤。
公元前 241 年,楚國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盱眙成為楚國的重要據點;公元前 209 年,陳勝、吳廣起義,陳嬰率東陽(今盱眙縣東南東陽城遺址)少年響應,與窖藏地點接近;公元前 208 年,項梁、項羽、范增等楚國貴族擁立楚懷王之孫,名心者為王,建都盱眙;公元前 201年,漢高祖廢楚王韓信為淮陰侯(淮陰侯國都在今江蘇淮安市淮陰區西南甘羅城),公元前 196 年,呂后以謀反罪誅韓信,夷三族,淮陰侯國除;漢高祖末年,荊王劉賈被叛亂的英布大軍擊潰,敗亡富陵(今江蘇洪澤境內,已沒入洪澤湖中)……
上世紀 60 年代起,南京博物院陸續在盱眙縣及周邊地區開展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在盱眙東陽城遺址曾出土過秦權、半兩錢等遺物,確定了大城和小城的范圍,遺址周邊發掘出包括大云山漢墓和小云山漢墓在內的 200 余座漢代墓葬,其中大云山漢墓確定為西漢江都王劉非的王陵。盱眙縣官灘鎮發掘項王城遺址,為秦漢時期城址所在。這些考古發掘證明,盱眙是當時區域政治、經濟中心之一,在盱眙有如此重要的楚漢文物出土,也絕不是偶然的。
相關文物介紹
▲金獸
金獸,1982 年出土于江蘇省盱眙縣南窯莊窖藏。長 17.5 厘米、寬 16 厘米、高 10.2 厘米,最晚可追溯至西漢。整體造型屈腰團身,神態警覺,頸部有項圈三道,上有環鈕。空腹厚壁,通體錘飾圓形斑紋。澆鑄成形,腹內部刻有“黃六”二字。金獸含金量 99%,重 9100克,是目前我國出土古代黃金鑄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稱為“鎮護之寶”。
▲錯金銀重絡銅壺
錯金銀重絡銅壺造型奇偉,紋飾華麗,集鑄造、焊接、鑲嵌、拋光、鏤空工藝于一體,是先秦青銅工藝的集大成者,具有重要的科學和藝術價值。該壺殘高24厘米,口徑12.8厘米,腹徑22.2厘米,足徑13.8厘米。其立體鏤空的網套,由起伏卷曲的長龍和交錯排列的數百只梅花釘套扣環接組成,共有三層鏤空網絡飾,內鑄銀、外鑄金,附加玉石鑲嵌。其最為顯著的歷史意義在于,銅壺有三處銘文:一處為口內,第二處銘文在圈足內側,雖已被銳器鏨鑿,第三處銘文在圈足外緣。
▲金餅
金餅通常指中國戰國秦漢時期的餅形黃金熔煉物,常見有圓形實心和圓形或橢圓形中空兩種,是中國早期黃金貨幣的代表,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價值。
▲馬蹄金
中心空洞,底部凹進,仿天馬之足所鑄,狀如馬蹄,俗稱“馬蹄金”。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 95 年)依祥瑞之意規范了馬蹄金的鑄造,形制更加統一,工藝也頗精湛。主要被帝王用來賞賜那些效忠于皇室、有軍功的大臣。
▲戰國郢爯
郢(yǐng)爯(chèng)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稱量黃金貨幣。郢,戰國時期楚國都城所在,表示發行地。爯,傳統釋為“爰(yuán)”,是稱量之意。使用時根據需要將金版切割成小塊,用天平稱量后支付,故邊緣有切割痕跡。含金量在 90%至 99%之間。至遲于唐代時起,陸續有郢爯出土,時稱"印子金”。郢爯是研究楚國的鑄幣政策、貨幣制度的重要資料。
興亡誰定,盛衰無憑?
鎮護之寶,屬于誰?
鎮護了誰?
又為何長埋于此?
是禍福治亂中的倉皇離散?
抑或是愛恨情仇、生死悲歡的哀婉凄情?
如今,
重現天日,陳列于此,
諸多疑問,仿若謎團,發人深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