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20日,北京市中山公園舉行著一場特殊的追悼會。
本應容納逝者骨灰的壽盒內空無一物,取而代之的卻是一副眼鏡,這是逝者留在世間的唯一遺物。
被追悼的逝者,名叫李立三,是我黨史上的工人運動的領袖,也是重要的領導人之一。
而匪夷所思的是,在此之前,我黨曾為李立三舉辦過三次追悼會,但1980年的這一次,參加追悼會的人都深知:那個曾經叱咤風云的李立三,再也回不來了……
紅色“坦克車”,罷工總指揮
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出生于湖南省醴陵縣的一戶書香門第家庭。秀才出身的父親李昌圭為他取名“李隆郅”。
十六歲的李立三初識毛主席時,毛主席曾開玩笑地說:李立三的這個名字不接地氣,難讀也難寫。或許這正是李立三后來改掉自己名字的原因。
但有趣的是,繼承父親一身秀氣的李立三,竟然還有一個聽起來“剛猛十足”的外號:坦克車。
1919年,深受五四運動影響的李立三,和周總理、陳毅等人一樣,也踏上了留法求學的道路。
在社會主義革命的故鄉巴黎,一聽到有人提及國內的反動軍閥、土豪劣紳胡作非為時,李立三就憤怒地揮舞拳頭,高呼“推翻”“打倒”。
李立三在同學面前時常一副熱血沸騰的模樣,讓他獲得了“坦克車”的美譽。
1921年,歸國之后的李立三成為了我黨最早的一批黨員。思想保守的父親李昌圭發現孩子從法國回來,仿佛變了一個人。
當父親得知李立三想要推翻北洋,建設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時,他不禁勃然大怒:
“給你們一千年的時間,你們也搞不成!”
聽聞父親訓斥的李立三立即頂嘴道:“怎么搞不成?軍閥有槍,我們有人民,人民就是真理!”
1922年9月,得知江西安源路礦當局拒絕發放工人工資的消息時。李立三與毛主席、劉少奇等人風塵仆仆地趕到現場,發起震驚中外的“安源鐵路大罷工”。
號稱“坦克車”的李立三,當時走在罷工隊伍的最前列,面對軍警的槍口,他臨危不懼,高呼“打倒軍閥”、“打倒黑心資本家”。
很快就有民間消息傳出,“不怕死”的李立三在安源鐵路大罷工時被軍警打死。不知情況的同志親友們誤以為李立三真的犧牲,就為他辦了一場追悼會。
但沒有想到的是,這不是李立三人生中第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干革命堅貞不屈,認錯時虛懷若谷
歷經安源鐵路大罷工后的中國共產黨,迅速發展壯大,成為華夏大地上一支不容小覷的革命力量。
1925年2月,上海日本紡紗廠管理人員將一名童工毆打致死,此舉點燃了一眾日商廠工人們的怒火。李立三瞅準時機,再次領導工人掀起大罷工,是為“五卅運動”。
這場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持續近1個月,共有50萬人參加。北洋政府很快便與英、日兩國勾結,對罷工運動進行暴力鎮壓,并下令全國通緝李立三。
北洋政府和英日軍警鎮壓罷工時,現場共有13人死于非命。
民間又有消息傳出,李立三被拘捕后慘遭殺害,于是不知情的同志親友們,又在1925年給李立三辦了場追悼會。
令人欣喜的是,逃過一劫的李立三竟再次死而復生,出現在眾人面前。
和死神擦肩而過的李立三,很快便又一次將生死置之度外,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革命事業當中。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李立三是黨內率先一批意識到要用“槍桿子”解決問題的人。
在李立三等人的建議下,“八一南昌起義”爆發。雖然此次起義使我軍成功拿下南昌城,但在敵軍的“圍剿”之下,我軍還是不得不迅速撤離。
在此期間,又有人傳出李立三在南昌起義中犧牲的消息,不明真相的人,于是又為李立三舉辦了他人生的第三場追悼會。
在黨早期“摸石頭過河”的革命時期,李立三憑借著自己對革命的滿腔熱血,為我黨闖出了一片革命的新天地。
可難免有些書生意氣的他,偶爾也會對時局的判斷出現謬誤。譬如在南昌起義后,李立三依然堅持認為,中國應當效仿俄國的“城市中心主義革命”路線。
李立三的“城市中心”路線,與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路線”大相徑庭。后來,毛主席用井岡山的革命實踐,證明了哪條路線才是歷史的選擇。
意識到自己局限性的李立三很快幡然醒悟,在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后,便辭去黨內的工作,于1931年抵達蘇聯繼續學習深造。
歸國后從事翻譯工作,一腔熱血顯露對黨忠貞
在蘇聯學習的日子里,李立三沒有一日不心系祖國的革命事業。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我黨與蘇聯共產國際一度失去了聯系。
就在所有人為紅軍的生死存亡擔憂之際,李立三自告奮勇,親手編譯密碼,搭建電臺,在中蘇邊境尋找紅軍的信息。
找不到紅軍確切位置的李立三,曾焦急地向共產國際建議,由自己喬裝打扮成商人,從新疆潛入到大西北,尋找紅軍的去處。
由于共產國際認為李立三的這一提議太過冒險,所以最終沒有批復。
直到1935年,李立三派遣劉長勝攜帶電臺秘密,從外蒙入境,歷經一年后才在陜北找到了“春風吹又生”的紅軍。
在蘇聯工作的日子里,李立三也曾受到過蘇聯“大清洗”的波及。
1938年,他被蘇聯內務部帶走,甚至被開除黨籍,但李立三對共產主義事業的信仰,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動搖。
1946年,闊別祖國多年后的李立三,終于重新回到了組織的懷抱。
離國多年的經歷,讓李立三錯過了許多建功立業的機會,但是我黨依然沒有忘記,他在早期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的貢獻。
回國后的李立三,憑借著精湛的俄語,從事起了翻譯工作,他本人親自翻譯出了第一本俄語版的《毛澤東選集》,讓偉人的思想傳遍世界。
1967年6月22日,為共產主義信仰辛勞一生的李立三終于倒下了,從此再也沒有起來。
匆匆離去的李立三,在當時像普通人一樣被送入火葬場,由于當時正處于特殊時期,導致李立三被草草火化,其骨灰至今仍處于丟失狀態,這也成為了歷史的遺憾。
直到1980年,。時隔13年后,黨組織正式為李立三補辦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追悼會,緬懷這位我黨的早期領袖、堅貞不屈的革命英豪。
參考資料:
文摘報:2004-06-03:李立三的第四次追悼會
齊魯壹點:2019-06-22:他倡議了南昌起義,被開三次追悼會,最后自殺成謎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