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眾多的節日中,元宵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的一個節日,更是一個燈火紛呈、全民歡慶的日子。
而一提到元宵節,人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辛棄疾筆下“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這樣的經典場景。
這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燈火輝煌、熱鬧非凡的夜晚。然而,這樣的場景僅僅是古人筆下元宵盛景中的冰山一角。
因為在唐詩中,關于元宵節的描寫,同樣是精彩無限。所以唐人筆下的花燈,被看作是對節日的點綴,對心靈的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些詩詞,或以細膩溫婉的細節,或以豪邁奔放的字句,或以新穎獨特的韻味,觸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弦,觸動著每一個人心中的那份節日情懷。
比如唐代詩人張祜在元宵節這天寫下的《正月十五夜燈》,正是這樣的一首詩。它生動地描繪了大唐最美的元宵盛景,成為唐詩中描寫元宵節的不朽經典。其詩如下: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在我國,自漢代開始,元宵節便有燃放花燈的習俗。到了唐代,這一流傳了幾百年的習俗更是風行天下。
所以在元宵節那天,無論是皇家貴胄所處的深宮大苑,還是平民百姓所居住的大街小巷,人們都傾城而出,賞花燈、賽彩燈、猜燈謎,盛況空前。
而張祜的這首詩,便展現了大唐元宵節的這一盛況,更透露出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與文化氛圍,引人深思,令人神往。
在本詩開篇的“千門開鎖萬燈明”一句中,詩人描述了這樣的元宵盛景:千家萬戶的人們,幾乎都已經把門鎖打開,外出共賞“帝京”之城掛滿的花燈。
所以“千門開鎖”四個字,既描繪出萬人空巷的盛況,又以將世人歡慶佳節的喜悅心情生動地展現了出來,盡顯詩人精妙絕倫的構思。
這樣的描繪,讀了使人仿佛親眼目睹了大唐的人們扶老攜幼,如潮水一般涌上街頭,心情愉悅,笑語盈盈,指點燈火的種種溫馨場景。
此時的整個“帝京”均被點亮,成為一片花燈的海洋。這不僅僅是詩人對節日氛圍的渲染,更是對“帝京”繁華的直接體現。
在那個沒有電燈的時代,燈籠成為了人們寄托希望、祈求光明的象征,每一盞燈的背后,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溫馨與夢想。
而“萬燈明”三字,則將這種盛況描寫到了極致。想象一下,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整個京城被五彩斑斕的燈籠裝點得如夢似幻。
街道兩旁,商鋪門前,甚至是樹梢枝頭,到處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燈籠,它們或紅或綠,或圓或方,形態各異,光彩奪目,好不耀眼。
所以這開篇的“千門開鎖萬燈明”一句,不僅給人們帶來了一場詩中的視覺盛宴,更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心靈上的慰藉,讓人們在新的一年里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溫暖。
第二句的“正月中旬動帝京”描述了正月十五這天,“帝京”城里不僅燈火搖曳、人聲鼎沸,整個社會更是在這一晚上活躍與沸騰了起來。
在這樣熱鬧的夜晚,在這樣燈火輝煌的不眠之夜,人們暫時忘卻了生活的艱辛,暫時忘卻了生活的不易,都沉浸在節日的無盡喜悅之中。
此時的元宵之夜,無論是達官貴人,抑或是平民百姓,都成為了這盛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一起編織著屬于那個時代的記憶。
第三句的“三百內人連袖舞”描繪了一個宏大無比的場面:幾百宮女在元宵花燈的映照下,身著華麗的衣服,揮舞著曼妙的輕衫長袖,在美妙的樂聲中翩翩狂舞。
這里的“內人”指的是皇宮中的宮女;“連袖舞”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舞蹈,其特點在于舞者通過手臂的延展和身體的扭動,形成連綿不斷的流線型動作。
這種連袖舞不僅展示了宮女們曼妙的身姿和精湛的舞藝,更體現了唐代宮廷文化的繁榮與高雅,給人們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和心靈上的震撼。
在這樣的夜晚,宮女們的連袖舞不僅為元宵之夜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也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談論的佳話。
這種宮廷舞蹈的普及與流傳,不僅豐富了民間舞蹈的形式與內容,也促進了不同階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最后一句的“一時天上著詞聲”是說,在元宵節的夜晚,不僅有燈火闌珊的美景、連袖起舞的歡樂,更有如仙樂一般的歌聲,直沖云天。
這里的“天上”并非真正的天上,而是指帝都京城。詩人用“天上”一詞,則是形容宮廷的高貴與神秘;“著”即是“有”;而“詞聲”則指的是有如天籟之音一般的歌聲。
這里一句“一時天上著詞聲”,將大唐元宵夜的這份歡樂推向了高潮。詩人在此處通過這一夸張的手法,將宮女們的歌聲形容得無比絕妙,穿越時空,直抵人心。
這樣的描寫,既是詩人對宮女們才藝的極高贊美,也是詩人對大唐時代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與多彩的頌揚。
從整體上來說,張祜的這首《正月十五夜燈》以燈火與歌舞為線索,將大唐元宵的熱鬧與狂歡、文化與藝術、人民的生活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歷史畫卷。
正因如此,所以清代的黃周星在《唐詩快》中說:“令人眉飛色舞矣,哪得不高聲喝彩?”
而今天的我們讀了張祜的這一首《正月十五夜燈》,仿佛親眼目睹了大唐時代元宵的繁華與熱鬧,同時也被這龐大的場景所震撼。
而在元宵燈火的映照下品讀此詩,我們更是仿佛看到了大唐那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社會,同時也感受到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在今天看來,這首詩雖然跨越了千年,卻依然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因為它激發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也引發了我們對現代社會節日慶典的思考與討論。
如何在保持傳統節日習俗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讓節日更加豐富多彩、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成為了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