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元宵的第一聲煙花沖破了寂靜的夜空,當元宵的花燈再一次點亮了你的雙眼,你會想起哪一句詩詞?
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而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而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因為在描繪元宵佳節的詩詞中,沒有人能夠繞得開這一首詞,除非這個人連初中都沒有畢業,或者不是中國人。
而寫下這首詞的人,就是有著“詞中之龍”稱號的辛棄疾。他的這首詞也被認為是古今最經典的一首元宵詞,問世851年,從未被超越。全詞如下: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大約在公元1174年左右,已經回到南宋懷抱的辛棄疾正在南宋都城臨安任司農寺主簿一職。
在元宵節這一天,夜色還來不及籠罩臨安,城墻上、樹梢上、屋檐下……一切能掛花燈的地方便都掛滿了花燈。
這使得整個臨安城猶如白晝一般,東風一來,所有的花燈都隨風搖曳,仿佛吹開了千樹萬樹銀花一般。
如此絕美的臨安城,惹得人潮涌動,賞燈之人更是絡繹不絕,就連閨閣中的那些官宦子女、富家千金也擠進了這一眼望不到盡頭的人海之中。
在這茫茫人海之中,時不時地有富貴人家的寶馬雕車穿行在人群之中,一路上還留下一縷縷馥郁香氣,久久縈繞不散。
隨著悠揚的鳳簫聲在空中傳來,無數的魚龍彩燈翩翩起舞,賞玩花燈的無數游人更是沉浸在這簫聲與舞姿中,一時忘卻了疲倦。
辛棄疾漫步在這熱鬧的人群之中,一群群女子不時地從他的身邊經過,她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光彩照人。
她們如風一樣從身旁飄過,只留下一抹淡淡的幽香,人都已經消失在人群中,歡聲笑語卻依稀可聞。
但是,盡管眼前女子眾多,且個個美貌如花,然而辛棄疾的心中卻毫無波瀾。因為她們雖美,卻都不是他心中等待的那個人。
眼看燈火將盡,卻仍然看不到他期待的那個身影,他不由得著急了起來。他在人群中尋找了千百遍,卻始終未能覓到她的一絲蹤影。
夜色漸濃,無比失望的他正要離開。他不舍地回頭看了看這即將落幕的夜,卻發現在燈火快要燃盡的地方,有一位美麗的女子正靜靜佇立,那不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嗎?
于是,靈感迸發的他,寫下了“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流芳百世的詞句,而他也僅憑這一句詞,便讓后人為之傾倒了851年。
那么,在這首《青玉案》中,辛棄疾心心念念并讓世人傾倒了851年的燈火闌珊處的“那人”到底是誰呢?其身歷來眾說紛紜,爭議不斷。
有人說,所謂“那人”,其實就是詞人心中朝思暮想的佳人;而有人卻說,“那人”即是詞人自己;更有人將其說成是宋孝宗趙昚,甚至還有人說“那人”是北宋舊都汴梁。
那么,“那人”到底是誰呢?其實當我們深入探究辛棄疾的時代背景、個人身世以及他個人志向與追求時,我們或許就會有所發現。
宋朝建立之后,天下尚未一統,胸懷大志的趙匡胤便匆匆辭世。而他之后的統治者,卻沒有一個人能完成他統一河山的遺愿。
不能完成不說,北方日益強大了的遼、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還不斷地威脅著宋朝的統治,逐步蠶食著宋朝的領土。
到了南宋之時,宋朝就只能茍安于東南的一隅之地了。南宋的統治者同樣不能收復失去的土地,只能是再三地割地求和。
辛棄疾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所以,他自幼便目睹了宋朝百姓在金人的殘暴統治下生活,更親眼目睹了宋朝百姓遭受了無盡的壓迫與剝削。
因此,辛棄疾從小便繼承了古人那種“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志向,并學習文武藝,以便將來能為國效力。
公元1161年,金兵大舉南侵,他們鐵蹄之下的漢人終于忍無可忍,紛紛起義抗爭。年僅21歲的辛棄疾便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其中。
他迅速召集2000勇士,舉起義的大旗,誓死反抗金人的暴政。在歷經了重重艱難險阻后,他終于回到了南宋的懷抱。
回到了祖國懷抱的辛棄疾,看到的南宋卻是羸弱不堪、風雨飄搖。然而,辛棄疾并未因此沉淪,他反而立志收復失地,恢復宋朝的千里江山。
為此,辛棄疾頻頻上書朝廷,剖析時局。向朝廷進獻自己的抗敵良策,傾訴自己滿腔的愛國情懷。
遺憾的是,他的一腔報國之心,卻只換回了南宋統治者的冷眼相待,甚至還招來了投降派的詰難與攻擊。
在這種情況下的辛棄疾,在元宵節的這天夜里,來到臨安街頭,一時感慨無限,思緒萬千……
他想到了自己顛沛流離的一生,想到了如今仍處于金人鐵蹄下的宋朝百姓,想到了自己難以實現的凌云壯志以及矢志不渝的報國大夢……
于是,他揮毫潑墨,創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隱喻了自己雖然仕途坎坷,但仍堅守高潔,拒絕沉淪世俗的高尚情操。
所以,當我們在品讀辛棄疾的這一首《青玉案》時,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雖然是辛棄疾對風花雪月、兒女情長的描繪。
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詞中隱藏著辛棄疾那壯志未酬的悲涼,以及那繁華背后的孤獨與落寞,如同燈火闌珊處的一抹暗影,引人深思。
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有人將辛棄疾詞中的“那人”理解為北宋都城汴京,我覺得實在是一種合理的解讀。
因為汴京是一座承載著宋朝輝煌與滄桑的古城,它不僅代表了詞人對故土的深深眷戀,更寄托了他對江山及天下百姓的深切關懷。
這份對他人、對國家的愛,正是詞人情感的又一維度。因此,那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或許正是汴京,是詞人心中永恒的牽掛與向往。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