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東風與長安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披露間接控股股東(東風集團、兵裝集團)正籌劃涉及公司的重組事項。
沒有等來本田日產的合并,等來了國內巨頭的戰略整合。這波央企重組,是資本的狂歡,更是行業變革的號角。
2月9日晚,炸裂消息來襲直接讓資本市場嗨翻。
兵裝系上市公司首當其沖成為焦點:長安汽車作為汽車制造巨頭,有望借助重組整合資源,在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上一騎絕塵,提升行業競爭力。長城軍工、東安動力、建設工業、華強科技、中光學、湖南天雁等,也將在各自領域迎來業務整合、協同發展的新契機。
產業鏈上下游同樣被激活: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如福耀玻璃,訂單或許要接到手軟;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相關企業,像千方科技,合作機會大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寧德時代、杉杉股份等,也將迎來市場拓展的新機遇。
更絕的是,東風系上市公司東風股份、東風科技也同步公告間接控股股東重組事項,東風與兵裝重組預期增強,股價要起飛,還有中交地產等央企重組概念股,資金已經虎視眈眈。
這枚信號彈率先由東風和長安發射,預示著戰略整合接下來會成汽車央企的重要發展方向。
本質上是兵裝和兵工重組,重組過程中需要剝離非主流業務,所以必須給長安找個新娘家。
有條件接盤長安的,除了東風也沒有太多選擇。東風集團與兵裝集團同為副部級央企,長安汽車是兵裝下屬企業,論輩分,東風是叔叔,長安是侄子。
2024年東風集團全年銷量189.59萬輛,同比下滑9.2%
2024年長安汽車集團銷量258.38萬輛,同比增長5.12%。
根據乘聯會數據,2024年,中國自主品牌年度批發份額突破65%,零售份額突破60%,自主品牌在中國車市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顯著下降,僅為35%。大多數央國企過去都仰仗著合資品牌,在國內市場大殺四方。因此,他們的自主品牌發展也相對緩慢,競爭力不強。這也導致了央國企在這一輪汽車市場的競爭中,處于相對比較困難的位置。強勢崛起的,恰恰以民營車企為主。
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央國企的重組改革成為了一種必然手段。把雙方優勢資源拿出來,集中力量,在自主品牌方面下苦功夫。
這就好比兩個大商場,以前躺著賺租金和管理費就行,現在不行了,競爭太過于激烈,必須親自開店,親自下場做自有品牌,才能保證商場營收和盈利。
譬如,兩家企業目前的核心子品牌價位不重合,深藍主要是10-30萬市場,嵐圖是20-40萬市場,啟源,風神之類的非主要的子品牌整合可以學習類似榮威名爵,一個內銷,一個出口。
另外,雙方在地緣互補方面更有共性,一個西南一個華中,基本上是毗鄰的關系,產業鏈共享也比其他企業更合理。
但必須直面的是,這種民用車輛是充分競爭市場,國企優勢不大,不像軍工整合可以明顯減小內耗,國企車企整合,只能是減少一些階段性成本,但不改變產業趨勢。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多次公開表示:未來3-5年,將有80%中國燃油車品牌“關停并轉”,兼并重組將成為行業常態。
通過兼并重組整合資源、減少內耗,既是應對市場競爭的迫切需求,亦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向集約化、高效化升級的長遠之策。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國內這場新能源汽車的競賽,正從幾年前“野蠻生長”加速向“融合發力”的方向疾行,或許未來幾年,全球汽車市場大洗牌的場景就將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