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愉快的春節假期也結束了!
這個春節假期待下來,我有一個最直觀的想法就是:時代的列車真的從不等人。
換句話說,就是城鄉在發生變化、人口在發生變化、年齡在發生變化、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一切似乎都圍繞著一個“變”字。
不過呢,也恰恰是因為這種變化出現,讓我開始意識到一個新的問題:
很多人對這種時代的變化其實是很不適應,甚至表示不理解、反對的。
就像我家里的長輩一樣,你去跟他們說,你會發現他們是無法理解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想結婚生娃了?又為什么努力了也賺不到錢?而他們只會覺得是你不努力。
可實際上,是這個世界早已變了,而且變化特別大。
也因此,如果我們還習慣性套用過去的邏輯去思考,卻不一點點打破自己的固有認知,也將很容易被時代的列車所甩下。
回望過去1年,對大部分人來說,都是不容易的一年。
而這也是因為:賺容易錢的時代正在遠去。
何談這個“容易”?
比如我家過去靠房子或者廠里分配稀里糊涂就攢下人生第一桶金的老一輩,待在小城里一路買房結婚生娃,半輩子過下來,對于如何理財、消費觀的認知反而很淺薄;
像小鎮上坐地起價的服裝店,動輒就要賣一兩千的衣服說買就買,但其實一看牌子,根本不值那個價。
包括過去“撒錢式”的公共服務也一去不返,像以前光一條公交線路都會安排8輛車輪流發車,車費也統一給老人和學生補貼;
可現在,8輛車只剩下了一半,給老人學生的補貼也縮S了,那天我從高鐵站回家等一趟始發公交都要等上45分鐘。
這背后,當然也跟地方Z務壓力有關系,但更重要的,也是過去不管是地方還是個人,錢賺得都要比現在要更容易,而這也是因為,當時大家對未來的預期都很樂觀——
企業老板賺到了,花天酒地出手闊綽;
打工的也還滿意,攢夠個首付就買房買車,對未來充滿希望;
ZF也有余糧,大搞基建,沖刺GDP。
換句話說,就是大家都習慣了“確定性增長”,認為努力就會有回報,所以在當時干什么也都是新鮮的、不祛魅的。
但今天,我們要面對的卻是:
一線城市40倍的房價收入比 剛畢業平均月薪只有6k,但租房成本就要占去50% 職場危機的平均年齡從35歲提前到了28歲 疊加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種信息流轟炸著我們,我們領悟一件事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變得越少......
所以,確實不是年輕人不努力,而是游戲規則徹底變了。
而在這種規則的更迭下,對很多東西的祛魅,也就成了必然。
比如最明顯的一個,就是曾經喜聞樂見的春晚。
尤其是相聲、小品這類語言節目,這幾年上的熱搜10個里有9個都是在說難看。
但細想一下,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難道春晚是故意做得這么難看的嗎?
當然不是,而是時代在發生變化。
而正在經歷著時代變化的我們,思維和觀念又都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拉扯。
比如我們以前愛看的趙本山,他的作品母題大部分都是圍繞著“農民進城”,而彼時社會的基本盤就是正在進城的農民,剛好是非常符合當時我們城鎮化的時代背景的,也自然就能博得更多人的共鳴。
但當下,隨著城市化進程來到了新的格局,新一代城市人的教育背景、生活方式與上一代又有了顯著差異;
也因此,白云黑土的故事聽著雖然還是很有趣,但卻與當下普通人的形象貌合神離。
好消息是,今年春晚的小品,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煙火氣。
比如沈騰一上來扮演的就是個28歲年紀輕輕在小區有5套房子收租的房東,故事編排也不再是過往聊買房多不容易、六個錢包一起努力最后才有了自己房子的主流敘事;
而這種設置,恰恰是更貼切我們個體在時代發展下的脈絡的。
還有一個是學歷。
這兩年,隨著JJ下行、人口進入負增長,網絡上開始盛行起“讀書無用論”,學歷貶值也慢慢成為了一種現象。
不過我要告訴大家,實際上學歷貶值,恰恰象征著時代的進步,是好事,因為它的本質反而是學習升值!
如何理解?
其實就是在未來,學習這件事的重要性會被瘋狂放大,那些懂得自主學習、擁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會狠狠甩開過去只會做題、只懂玩別人游戲的人。
尤其隨著產業升級、人工智能迭代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一邊是學歷在祛魅,但另一邊,卻是能主動迭代認知、會進行跨界思考的人能重新擁抱到確定性、逆天改命。
再說白一點,就是AI不會在未來搶走你的工作,但會用AI的人會。
像最近我們國內崛起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也用了,本來想讓它幫助我發散創作的思路、給點有意思的建議,但最后我用下來的感受是:
它的確能給我提供一份很完整的總結報告,給到我一些耳目一新的思考,但它所不具備的人味兒,卻遠比它的技術完整性更重要。
也就是說,至少在未來十年內,AI也都無法完全取代我們。
但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低認知、低維度的人加速淘汰,與此同時,又會成為高認知、高智慧的人的工具。
而這也是我剛剛說的,你應該擔心的,反而不是AI,而是會使用AI、或者說站到AI這個風口上的人——
因為這些人,才是真正在未來會搶走你的工作、甚至你的財富,并成為新時代下最先賺到錢的那一批人。
當然,會使用AI還只是一方面,最起碼能讓你保住最基本的工作,但想要真正從AI里賺到錢、靠它積累財富,卻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像這次DeepSeek的創始人,不也是名校畢業充分掌握了核心技術才成為了這一次的“天之驕子”;
所以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要吃到AI產業的紅利,更簡單的辦法反而是去找到這些發展AI的城市、企業。
說白了,如果你的投資能抓住這樣的城市、企業,就能夠實現財富的逆襲、階層的躍進。
而如果你當下對這個領域的信息還不夠了解,也沒關系,剛好我們團隊也梳理了13個在AI領域有潛力且資產有價值的城市,包括這座城市有多少相關產業是值得關注的,我都會在閉門直播中去跟大家進行分析;
具體的城市名單,也會在閉門直播中分享給大家,包括春節假期前后,我們也會給到一些福利,課后也會把這份資料包一并發放給大家,有需要的朋友,直播課后不要忘了來領取。
賺容易錢的時代正在遠去,同樣也在隱晦地暗示著樓市這幾年的大洗牌。
身為從業者,我身處其中,也最能感受到這些變化。
所以有很多粉絲朋友問我說,2025會更好嗎?
我只能說,基本面在這,但無論如何,也一定不會比2024更差了。
因為樓市在時代下的“變”,并非是很多人認為的,承擔著一鯨落萬物生的角色,而是通過淘汰來實現進化的角色。
說白了,很多人認為,我國房地產的現狀是整個行業拐點到來的結果;
但在我看來,困局的更核心本質在于民營房企的流動性W機。
2020年底的時候,出臺了兩個ZC,一個是“三道紅線”,一個是房貸集中管理制度,前者主要針對房企,后者針對Y行。
政策傳導到行業,標志性的事件就是2021年7月的恒大,宣布BAO雷。
然后就像多米諾骨牌的倒塌,再往后,幾乎所有的市場化房企也都不能幸免。
而這場“淘汰制”運動帶來的結果,我先說現象,是2024年的TOP15榜單上,僅剩下了兩個民營房企:一個是濱江,一個是龍湖。
曾經的萬達、融創、恒大、碧桂園......包括前兩天高管層剛紛紛退場換由國資團隊接手的萬科,都消失在了榜單上。
再回顧2024年水管直通Y行錢庫的央國企、地方城投又都在干什么?
在用相當于前幾年7折、甚至6折5折的價格,拿下一二線城市的核心好地。
到這里,我相信大家已經看清了樓市在時代下“變”的真相:
是操盤手“變”了。
而操盤手的“變”,又是為了整個房地產行業往更健康去發展的必經之路。
所以,在這種變革下,未來一段時期的樓市,會如何發展?
我認為有3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點,大家就可以提前重視起來:
1、城市分化的程度一定會持續去拉大
一個城市的樓市能否復蘇,將會更大程度地去取決于產業的活躍度以及人口的凈流入;
尤其是一個城市圈、都市圈里的核心城市吸引力將更為加大,而大部分中小城市及城鎮則可能出現“鶴崗化”的現象。
2、樓市里的改善性需求將遠超過剛需需求
這個不用多說,房價下跌的這幾年,樓市里很多小戶型就是“不好賣”的代表,再加上雙軌制的逐步落地和鋪開,未來有價值的房產肯定也是更集中落在改善、和豪宅上面。
3、樓市的筑底,可能不再是供需的再平衡,而更多是利率下調和物價上漲的預期及發生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這兩年要三番五次地強調往市場導S的重要性、又為什么要提出“更加積極的CZ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原因。
所以最近大漂亮宣布放緩的降息預期,也有在制約我們施策的意思。
只不過,就目前來看,大漂亮即使收回大幅降息的預期也對我們的制約力有限,我們在2025年的降息預期仍然只會多不會少。
這一點,我不方便多說,想知道為什么的朋友可以直接來我閉門直播找答案。
包括接下來在宏觀層面,面對更多刺激政策后的放S,我們又應該怎么持倉才最穩妥?手上的哪些資產可以保留?哪些資產又需要盡快出手?
以上這些問題,我也都會在今晚的閉門直播課上給大家詳細剖析清楚。
想知道接下來市場政策的走向以及最核心的信號是什么,記得掃碼先預約到免費的直播門票,到時候把開播鏈接發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