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香港深水埗的房子里,60歲的陳伯把賣云吞面攢下的200萬鎖在了保險柜里,15年后,陳伯的兒子想買房,這200萬只夠支付首付的三分之一。
同一條街上,當年咬牙貸款買了一件商鋪的陳太,每月租金超過了20萬港幣。
以上故事,根據真實故事稍加潤色改編。
但這種故事,我們其實聽了很多。
財富世界向來是冷酷的,你存在銀行的錢,正在被看不見的手轉移走。
很多人認為財富=現金,但事實上,財富≠現金,現金和現金流是兩個概念。
如果現金=財富,那實際上最富裕的國家應該是津巴布韋。
2018年津巴布韋央行發行了人類歷史上最荒誕的貨幣——面值100萬億的紙幣,這張印著14個零的鈔票,實際購買力卻買不起一個雞蛋。
當德國主婦推著整車馬克只能換回一塊面包,當委內瑞拉民眾用紙幣糊墻取暖,我們就應該有概念,財富的概念從來不等同于現金。
我們自己也經歷過萬元戶的時代,當年的萬元戶存到現在,實際購買力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
為什么大部分的央行,都把通脹目標設定在2%-3%呢?
大家可以思考這個問題,本質上,不就是對現金持有者征收鑄幣稅嗎?
過去2年,大環境確實不錯,很多人都說是通S的行情,這種行情下,就應該存錢。
看似沒毛病,但是我想問,我們這2年,真的是通S嗎?
如果是?
那應該出現2個指標:
1是不印C,市面上沒有水。
可實際上去年12月我們公布的數據顯示,M2總量超過了313萬億,其中居民存款超過152萬億。
顯然,我們不是沒有水,只是s沒有流到市場上。
所以我們當前想做的一切,就是想讓儲蓄搬家,讓市場活錢變多。
你們可以回顧一下去年開始的降準降息,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降低存款利率、降低貸款利率等等。
借錢的成本變低,存錢的利息也變少,感受到了什么變化了嗎?
借錢減少的利息部分,不就是從存的那部分來的嗎?
2是物價下跌,如果是通S,那應該是錢更值錢,錢更好花,物價是更低才對。
可實際上呢,23年開始,有些商品價格早就開始悄悄上漲了,比如高鐵、水電燃氣,麥當勞套餐等等。
昨天我帶著孩子去商家逛街,孩子想買玩具,現在一個奧特曼盲盒39一個,還有一個解壓的捏捏樂,48.9一個,還看到一個玩具,忘了是什么,149.9。
真的不便宜,逛了一圈,面包店的面包隨便也是8-15塊一個。
你拿著100塊,然后想去購物,真的買不到什么東西。
所以真的有物價下跌嗎?
我們當前真的是面臨通S嗎?我認為我們只是面臨通S的壓力,還沒有正式進入通S的狀態。
現金為王的說法,是要匹配通s環境的,但現在顯然還不是。
有時候我發現人類天然容易因為短期的處境,而放大悲觀,但人本來就很難在短時間暴富,除了你能中個彩票以外。
多數人能賺到大的rmb,多數是賺了時間的錢。
你說這幾年買房很虧,可是如果你是2010年以前買的,不管買哪里,站在現在來看,都沒虧,只是少賺了。
幾年前,我之前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大媽2008年的時候5萬塊買了一只個股,如今市值500萬,13年時間賺了100多倍。
包括巴菲特在1998年持有了可口可樂的股票,持有10年,賺了10倍。
所以你發現,真正在大A虧錢的,好多都是短線操作的。
因為沉不住氣,焦慮。
扯遠了,說回來,說白了,一邊是一直持有現金會虧損,一邊是持有優質的資產,會賺錢。
任何一個經濟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勢必伴隨著通Z的。
這才是長期的趨勢,根據美聯儲百年數據,1913年的1美元到2023年購買力僅剩3.7美分。
人民幣購買力在過去20年縮水72%。你存銀行看似每年2%利息,實際每年被通脹吃掉5%的購買力。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中,1990年代普通工薪族將畢生積蓄存在銀行,結果發現退休時2000萬日元存款的實際購買力,還不及當年500萬日元。
其實我們心里多少都知道:所有的紙幣最終都會走向貶值。
只是短期難熬,以及當下已經進入資產荒的時代,而已。
短期持有一部分的現金,但不能只持有現金,一定還要有優質資產,來對抗長期的通Z。
至于大家現在最關注的問題:
1、當前的低迷行情會持續多久?
2、什么時候開始走向通z?
3、什么才是優質的資產,普通家庭如何做好結構性的配置?
以上這幾個問題,是近期比較多粉絲問的,我們都放在閉門直播和大家詳細去聊了。
最近還會有加餐的內容,專門給大家聊聊近期爆火的ds,背后代表的高科技到底和我們普通人有什么關系,AI時代下,我們都要做好什么準備。
有感興趣的,可以掃碼加我微信,我們閉門直播再和大家系統性聊清楚。
現金流比現金重要。
2003年東京的出租車司機山田,把全部積蓄換成六本木的商鋪。當時月租金收益就有3%,現在資產增值8倍,租金年回報率超過15%。
而同期的銀行定存,年收益從2%跌到0.001%。
麥當勞最賺錢的不是漢堡,而是它持有的房地產。截止2022年,麥當勞在全球擁有價值380億美元的物業資產,租金收入占總利潤的60%。
巴菲特辦公室掛著1956年的股票憑證,當年投資的1萬美元,現在值2.8億美元。
他的財富秘訣是:"買下能持續下金蛋的鵝,然后保護好這些鵝。"
多數人,只在意現金,卻沒有流的意識。
你們可以想想,為什么有人覺得現在過得不太好?或者總為錢擔憂?很多人也不敢消費。
那是因為你的現金流,出現了問題。
錢在流動的時候,要么流進,要么流出。
如果你是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個月,你的現金,只有一天是流進的,就是發工資那天。
但是你每天都在花錢,你的錢都是流出的,吃飯、地鐵、公交、奶茶。
錢每個月只流入一次,但是流出卻是每天。
一旦你工作不保,等于你固定流入的rmb沒有了,可是流出呢,還得繼續。
所以大家才擔憂、才焦慮,一旦就業不穩定,大家敢花錢才怪。
現金和現金流有什么區別呢?
如果你今天有1萬塊,這1萬塊就是你的現金,現在你把這1快錢進行投資,假設每天收益10元,這10元就是你的現金流。
你除了要對錢有概念,關鍵是你要對現金流有概念,你真正要創造的財富,不是現金,是現金流,要讓你的錢流動起來。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國家庭財富增長中,房產貢獻率高達76%,工資收入僅占19%。這印證了《窮爸爸富爸爸》的核心觀點:富人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購買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是現金流呢?
銀行的定期存款是嗎?是,有一部分的利息。
還有什么?
股息、定投、保險、核心城市的硬資產,每月穩定的租金收益等等,都是。
關鍵看對于不同家庭來說,哪種配置方式最合適。
記住,錢和水一樣,靜態的錢,只能被使用,更精準地說是被消耗;
而流動的錢,會被轉化,被放大。
建立現金流管道,遠比追求銀行存款數字更有意義。
我給大家的建議是:
1、在你能努力賺錢,能賺到錢的年紀,盡可能多賺。
為下一步積累足夠的本金。
2、現在你賺的錢是工資性收入,是主動性收入,但缺乏被動性收入,也就是現金流。
所以你要想辦法把辛苦賺到的rmb一部分放在安全、穩定的理財里面。
記住這個公式:優質資產=當下現金流+未來增值權+抗通脹盾牌。
當你擁有10個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時,就會理解為什么巴菲特說"如果你找不到睡覺時賺錢的方法,你將工作到死"。
2025年能確定的,我們會是放s年,包括現在也是我們核心城市資產的低估年。
上周,德銀有份研報,話里話外都是看多我們國家的資產,尤其是ds爆火之后,讓我們看到美股的泡沫,以及大A的低估。
開年,多地開工表態,很清晰,深圳提出房地產投資盡快恢復增長。
重慶宣布取消限售,對于拉樓市的決心,表達非常清晰。
還提出:
敢于打破常規推出可感可及的政策舉措,及時回應關切加強政策與市場的互動。
可見,今年對樓市加碼的政策也不會停,結合放水年,對之前就有彈藥儲備的家庭來說,今年是出手抄底優質資產的時候。
可是今年哪些資產是被低估的,如何配置,如何選擇,這些落地的實操才是最難的。
我們團隊根據2025年趨勢的研判,專門出了《2025年趨勢研判》的研究報告,里面告訴大家2025年普通人能賺錢的6大機會在哪里。
這份報告會在閉門直播結束后給到大家,在閉門直播里面,我們會系統給大家介紹2025年的風險和機會在哪里。
普通人要如何應對,到底是買入還是賣出,對于多套房的家庭來說,又要如何做好房產的優化置換,都在閉門直播和大家聊清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