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天天一起看電影,我是喜歡看電影的笨熊。
今天咱們要聊的這兩部電影,就像是站在天平兩端,一頭是票房口碑一路狂飆的《哪吒 2》,另一頭則是口碑票房雙雙撲街的《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這二者的巨大反差,背后藏著不少值得深挖的故事。
先看看數據,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哪吒 2》上映 13 天,豆瓣評分 8.5,票房沖破 81 億,一舉拿下國產電影票房榜的冠軍,成為全民熱議的現象級影片。
反觀《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同樣是 13 天的上映期,成本也高達 5 億左右,可票房僅僅 6.25 億,豆瓣評分更是只有 5.3,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淪為墊底。明明它手握名導演、人氣演員、經典 IP 這些王牌,宣傳也不遺余力,粉絲群體也相當龐大,本應是票房爆款的有力競爭者,結果卻事與愿違,這背后的原因值得細細探究。
在笨熊看來,《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的失利,根源在于背后資本的逐利心態。這部電影似乎更像是資本試圖控制市場和觀眾審美的一次 “實驗”,而非真的想為觀眾帶來優質內容。他們企圖通過 “流量明星 + 名導演 + 大 IP” 的公式化組合,批量生產影片,用看似華麗的陣容掩蓋內容的空洞。就像之前肖戰主演的《誅仙》,也是套用這個模式,最終也沒能逃脫撲街的命運。
資本熱衷于這種模式,是因為這些元素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和復制性。只要有資金,就能打造出所謂的流量明星,邀請到大牌導演,拿下熱門 IP。
但內容創作可不一樣,一個好劇本需要編劇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打磨,反復推敲劇情、人物性格,而且就算投入了心血,也不一定能迎合所有觀眾的口味。這種不可控性和無法批量生產的特性,讓追求快速回報的資本望而卻步。他們害怕觀眾接觸到真正優質的內容后,對電影的要求提高,自己那些粗制濫造的作品就再也沒有市場了。
這就好比長期喝著品質不佳的“恒河礦泉水”,一旦品嘗到真正的美味,就很難再對那些劣質飲品感興趣。就像國產游戲行業,多年來充斥著換皮氪金網游,騰訊這樣的大廠也很少涉足像《黑神話:悟空》這種注重內容和體驗的作品,因為這類游戲難以復制,無法實現快速盈利。
不過,好在國內的電影市場還保留著基本的公平性,資本無法像美帝資本那樣完全操控一切。他們沒辦法讓所有影院拒映《哪吒 2》,也不能讓所有平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打分、評論。
所以,當《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用這種套路來糊弄觀眾時,市場給出了最直接的回應 —— 票房和口碑的雙重失敗,只留下一個充滿調侃意味的 “影史春節檔最強武俠片” 頭銜,就像給《逐夢演藝圈》加上各種限定詞也能號稱 “最強” 一樣,徒增笑料。
說了這么多,笨熊想問問大家,你們覺得在未來的電影市場里,流量明星主演的大爛片還會有生存空間嗎?
笨熊和你一起看電影,喜歡這篇文章的歡迎關注,收藏,點贊,吐槽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