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遇到連年大旱,人們沒有辦法,只能向天祈雨,卻不想在千年以后,人類真的有能力操控云雨,這就是我國電力科學家梅長林于2016年提出的“天河工程”。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也正是因為幅員遼闊、地形多樣,所以我國的淡水資源分布是極不均衡的。長期以來,每到雨季,南方一些地區就會受到洪澇災害的困擾,而反觀北方,卻長期面臨水資源匱乏的問題,為此,國家也開啟了“南水北調”工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方部分地區的用水壓力,但也并非長久之計,畢竟跨流域調水并不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根本之策。
那么什么才是根本之策呢?
就是直接從天上入手,改變降水。陸地上的河流會逐漸匯聚流入大海,而海水又會通過蒸發作用變為水汽上升到高空,之后在大氣環流的帶動下重新回到陸地,遇冷凝結形成降水,再次匯聚為河流,這就是地球的水圈循環。之所以有的地方澇,有的地方旱,就是因為水汽的流動有著固定的走向,所謂天河工程,就是通過改變天空中水汽的流動而控制降雨,讓原本要在南方下的雨,跑到北方來下。
天河工程真的可行嗎?
這個計劃具體實施起來要分三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就是要進行觀測。具體一點來說,就是利用遙感衛星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天空中的水汽資源進行實時監測,以獲得關于水汽含量、云系分布、降水潛力等信息的具體數據,再根據這些數據,運用超級計算機進行模擬,建立一個中國全年水汽走向模型,通過這個模型來識別出一些位置點,這些位置點就是水汽能夠從南方進入北方的關鍵。
第二步就是要調動云層了,這也是整個計劃中最困難的地方。
為此,科學家提出了兩個不同的方案。方案一是在高山上建立云泵站,把水汽從南方吸到北方去。這一方案主要是利用了科恩達效應。科恩達效應表明,當流體流過具有彎曲表面的物體時,流體會被吸附在物體的表面,并沿著該表面繼續流動。按照現在收集到的數據,秦嶺是一個關鍵的位置點,如果在秦嶺高山上設置大量的云泵站,通過將空氣壓縮再噴射出去的方式,就可以吸引秦嶺南部的氣流向北方運動,這樣一來,水汽就被泵過去了。
這個方案的特點就是耗能太大、預算極高,初步估算可能會超過2500億。
第二個方案相對簡單,就是使用驅云彈。驅云彈是一種“反向增雨彈”,它打入云層后,會增加水蒸氣分子的運動能量,使水汽無法聚集成雨,這樣一來,被驅散的云層就會繼續移動,有可能跑到相對缺水的地區,如此也就實現了云層的調動,該方案的缺點在于效果不可控。如果完成了云層調動,那么就可以進入到第三步了,也就是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就無需贅述了,現在我國的人工降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完全可以做到讓云層在需要降水的地方凝結成雨。
天河工程聽起來有些異想天開,而且工程又耗資巨大,但這項工程如果能夠完成,便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降雨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效果遠勝于修筑人工河道。當然,改變降雨所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比如將水汽從南方調往北方,對秦嶺以南的生態可能會產生影響,另外改變降雨能夠產生的正向收益也不能完全確定,所以需要綜合評估、謹慎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