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央視新聞曝光了私域直播間中所謂的“神藥”亂象,涉及消除結節、囊腫和息肉的虛假宣傳。云南消費者馬先生的案例尤為典型:他聽信主播宣傳,花費1065元購買了宣稱“消除結節成功率達98%”的膠囊產品,結果9個月后結節非但未消,反而增大。這些所謂的“神藥”實際只是普通食品,連保健品都算不上,更遑論治療功效。新聞中還提及了其他直播間:有的主播推薦的“舒甘湯”號稱含有15味中藥,實為“方便食品”;還有的主播宣傳“百年牛黃丸”被包裝成治療中風、心梗的“神藥”,實則僅為“方便食品”。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新聞發布后,網友的評論中討論最多的是:保健品私域直播的虛假宣傳問題,是否會成為今年3·15晚會的焦點?如果被曝光,將對整個私域直播賽道產生怎樣的影響?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專項行動?
3·15晚會是否會重拳出擊?
私域直播作為近年來快速崛起的營銷模式,因其精準觸達用戶的特點,備受品牌青睞。然而,部分直播間利用信息不對稱,將普通食品包裝成“神藥”,甚至夸大保健品的功效,嚴重誤導消費者。這種行為不僅違反了《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規,更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權益。從央視的曝光力度來看,私域直播亂象已引起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3·15晚會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風向標”,是否會對此類問題重拳出擊,甚至展開針對私域直播虛假宣傳的專項行動,目前尚不能斷言,但這種可能性顯然存在。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保健品市場的需求與規范化趨勢
保健品對人體健康的益處是毋庸置疑的,其市場需求也呈現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然而,正是這種龐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模式、套路甚至欺騙手段牟利的現象。他們通過夸大宣傳、混淆概念,將普通食品包裝成“神藥”,不僅欺騙了消費者,也擾亂了保健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隨著國家監管的日益嚴格、消費者認知的逐步提升以及信息的透明化,保健品行業正朝著規范化、專業化的方向邁進。未來,健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將不再是夸大其詞的營銷套路,而是能否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精準化的健康解決方案。只有真正為消費者解決健康問題,為社會創造價值,企業才能擁有長久的未來。
食品冒充保健品,亟待整治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當前市面上,許多以“什么茶”“什么湯”“什么膏”“什么丸”為名的食品級產品,打著保健品的旗號,夸大保健功效,蹭保健品市場的流量。這種行為不僅讓保健品行業背上了“虛假宣傳”的黑鍋,還嚴重擾亂了市場的健康發展。從業者有義務科普并明確食品與保健品的界限,同時,消費者也要理性看待保健品的功效,合理服用保健品,從而促進自我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