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昨天呢,有讀者留言,說胖胖最近寫的內容讓人有點審美疲勞。
確實,天天講社會問題,難免讓人覺得壓抑。
但胖胖并不是在無病呻吟,更不會胡編亂造,每次寫的都是有據可查的事實。
但是只是有些時候,真的不確定這條線到底在哪里,稍不注意,文章就可能“被噶”。
今年呢,胖胖回老家,和做餐飲的朋友、開公司的朋友聊了聊,發現很多人日子難熬:
信用卡欠債、房貸壓身,公司扛不住,直接變成“老賴”,甚至有些人企業倒閉,負債累累,徹底陷入困境。
昨天呢,胖胖晚上刷到黃子華的一段訪問,他提到:“經濟下行、失業,這些都和死亡一樣,沒有漂亮可言。它發生了,你就得面對。你要怎么面對?最終你只能做好自己。如果真的做不到,那就換條路走。”
聽完這段話呢,加上最近也有讀者讓我聊聊這個話題,那胖胖今天就主觀一點,和大家掰扯掰扯。
別壓力太大,事情沒有想的那么嚴重,胖胖會覺得這些東西都不算事。
但怕有些朋友說胖胖“站著說話不腰疼”,那就來看看數據,數據可以告訴我們一些事實和真相:
截至2024年12月26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已達850萬。
如果按照15-59歲的勞動人口計算,大約每100個人里就有一個“老賴”。
這個數據是動態的,未來是繼續增長還是減少?
大家可以自己體感判斷:
你身邊欠債還不上、被追債、失業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還是越來越少了?
以前大家覺得“失信”很丟人,是因為過去失信的人少。
但如果大多數人都欠錢還不上了,“老賴”這個詞還有意義嗎?
再扯扯,以前借錢能還上,現在為什么不行了?
以前,借錢不是個大問題。
你欠債,只要肯努力,總能靠未來收入慢慢填上。因為那時候,工資是慢慢漲的,整體錢包是慢慢向上的,市場是活的,哪怕日子緊巴點,也能一點點還清。
但現在的問題是:未來收入無法覆蓋舊債。
不是大家突然變得不講信用,而是收入不漲,甚至下降,讓原本可以正常償還的債務變成了無底洞。
于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老賴”現象,但本質上,他們可能不是不想還,而是真的還不上。
與此同時,部分銀行放貸的門檻越來越高,企業貸款變得更難。
很多老板想用公司名義貸款,部分銀行卻要求個人無限連帶責任——簡單來說,你公司借的錢,一旦倒閉,不光公司破產,你個人的房子、車子、存款,甚至未來的收入,都可能被追債清算。
這意味著什么?
創業失敗,債務不僅由公司承擔,還得搭上個人的一切——這就成了“一命換一命”的博弈。
你可能是想搏一個機會,但一旦失敗,可能連東山再起的資本都沒有了。
而這,才是現在借錢最大的不確定性。
這合理嗎?
這其實是規則的問題。
如果呢,按比較優解的話,公司負債破產,清算了事,個人并不需要承擔無限責任。
而如果是,一些銀行為了規避自身風險,直接將企業主與個人財產綁定,導致許多人不僅公司破產,連個人生活也被拖垮,徹底陷入絕境。
如果一個人真的因為收入問題無力償債,或者公司經營困難,根本沒錢還債,那金融機構是否應該提供更合理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刀切地逼債?
比如,如果債務人有還款意愿,可以申請停息掛賬,暫停利息滾動,僅償還本金,并允許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分期還款,給債務人一個喘息的機會,讓他們有時間調整,逐步恢復。
對于企業主,如果公司經營不下去,確實無力償還,那就應該走破產清算程序,讓法院接管公司的資金流,并保障債權人基本權益。
而個人生活開支,法院可以提供最低保障,避免他們徹底淪落到無家可歸的境地。
這樣的規則,既能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又能給債務人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而不是將他們徹底推向深淵。
所以,胖胖覺得,現在很多債務問題的本質,早已不是簡單的個人信用問題,而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
就拿胖胖身邊做餐飲的、搞養殖的朋友來說,欠債的比比皆是。
有些朋友一聽“老賴”二字,就覺得避之不及。
但實際上,過去大家敢借敢花,是因為相信“未來能掙更多的錢”,能填上這個窟窿;
而如果現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未來的收入已經無法覆蓋債務缺口,這才是關鍵問題。
所以問題的核心不在于“誰欠了錢”,而在于規則是否合理?經濟結構是否健康?
如果整個市場環境已經變了,還一味指責個體“為什么還不上錢”,未免就有些有些本末倒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