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護儀的警報聲刺破除夕的寂靜,神經內二科的值班醫生抓起鉛衣沖向導管室的瞬間,腦海中閃過一組血色數字——每分鐘180萬個腦細胞正墜入永恒的沉寂。對于急性腦梗患者而言,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不是以小時計算,而是以分秒丈量的生死線。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神經介入醫生是唯一能按下暫停鍵的守夜人,他們的武器是比蒲公英絨毛更纖細的微導絲,是與病魔鏖戰的堅強意志。這個春節假期里,神經內二科的醫生們忙得連軸轉。短短七天,他們完成了10臺急診手術——3臺是動脈瘤栓塞,7臺是腦動脈取栓術,還做了20多次取栓評估。每一臺手術都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每一次評估都關乎患者的生死。他們用鉛衣和汗水,換來了患者的生機。
X光屏上蜿蜒的血管如同暴風雪中的燈繩,患者右側大腦中動脈的陰影區正以肉眼不可見的速度擴張,那里曾躍動著病人的記憶、溫度與愛意,此刻正化作監測儀上跳動的數字警報。屏幕上纖細的微導管在動脈艱難推進,每一次血管迂曲處的震顫,都在加速那片灰白色缺血區的蔓延。"血壓穩住!"醫生的聲音透過鉛玻璃傳來,被鉛衣壓彎的脊背幾乎貼在造影機屏幕上。手術醫生清楚地知道,此刻患者大腦皮層正經歷著殘酷的"靜默雪崩",那些承載著記憶與情感的神經元,正以每秒3萬的速度消逝在黑暗里。
在嫻熟的手術操作技巧下,導管頭端終于抵達責任血管。護士盯著計時器的手微微發抖——從患者入院到此刻,正好卡在腦細胞可逆損傷的"黃金六小時"邊緣。當取栓支架如銀色花瓣般在閉塞處綻放,第一縷血流重新點亮灰暗的腦區,就像是新年第一簇沖破夜幕的煙火。那是在除夕夜最深的黑暗里,由鉛衣衛士們用輻射灼傷的皮膚、被汗水腌漬的脊梁,共同譜寫的生命旋律。
這些穿著30斤鉛衣的醫者,在輻射場中搭建起生命的方舟。他們的手術刀是0.014英寸的微導絲,在比發絲更纖細的穿支動脈間穿行;他們的戰場是以毫米計量的血管迷宮,每個決策都牽動著千萬神經元的生死存亡。當新春的爆竹聲在遠方響起,他們仍在無影燈下進行著最精密的雕刻——用流淌的汗水置換腦組織的血供,用鉛衣下的灼熱體溫對抗著死神的冰冷收割。
陽光穿透鉛玻璃時,又一條瀕臨凋亡的血管重新奏響了生命律動。神經介入醫生癱坐在更衣室長椅上,看著微信群里同事們接力發來的新年祝福——那是用鉛衣褶皺里的鹽霜、被汗水泡白的指尖,和永遠錯過年夜飯的遺憾,共同澆筑的希望。
文字、圖片:熊海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