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5年2月5日,日本豐田汽車公司與上海市政府就共同助力中國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相關舉措達成合作意向。決定在上海金山區獨資建設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及電池工廠。計劃于2027年正式投產,初期年產能達10萬輛,總投資規模高達50億元人民幣。
這一決定不僅標志著豐田在電動化轉型上的重大突破,更印證了筆者早在8個月前提出的預判:《豐田玩了一把大漂移:雷克薩斯純電動工廠將落戶上海》。
筆者在2024年6月30日微信公眾號文章里,基于對全球汽車產業趨勢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優勢的分析,預判上海將成為傳統豪華品牌加速電動化轉型的重要節點,更精準預判該項目大概率會落戶上海市金山區。如今,這一預言成真,筆者主打一個精準預判。
豐田選擇上海作為其高端電動車生產基地的背后,是多重現實壓力的倒逼
近年來,豐田高端品牌雷克薩斯雖然在全球主流市場上表現不錯,但其產品力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中也逐漸顯現頹勢。以ES、RX、NX三款主銷車型為例,這些車型在品牌銷售慣性帶動下,銷量依然尚好,但智能科技配置上已經不能跟市場主流競爭者抗衡了。
盡管雷克薩斯去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仍以年銷售18萬輛穩居進口豪華車榜首,但其3%的增長率與中國車市整體12%的增幅形成鮮明對比。
更為嚴峻的是,面對中國本土新勢力品牌的強勢崛起,雷克薩斯被迫采取"以價換量"的策略,多款車型大幅降價促銷,才保住江湖地位,這對其長期引以為傲的品牌溢價能力造成了嚴重沖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雷克薩斯三年保值率從2021年的87.5%驟降至2024年的59.35%,縮水幅度超過三分之一。這種市場信心的滑坡不僅削弱了雷克薩斯的核心競爭力,也暴露了其在全球電動化浪潮中的戰略滯后性。
正因如此,豐田不得不尋求通過獨資設立高端電動汽車工廠來扭轉局面。而上海以其完善的產業鏈生態和政策支持體系,成為豐田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選擇。
從早年的德國大眾到美國通用,從2018年的特斯拉到現如今的雷克薩斯,上海始終精準踩中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關鍵節點。它不僅推動了本地產業升級,還為國際巨頭提供了戰略支點。此次豐田的"孤注一擲",不僅是對中國市場潛力的認可,更是對自身未來命運的一次關鍵押注。
特斯拉的"鯰魚效應":激活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轉折點
2018年12月7日,筆者在北京亦莊參加了一場內部研討會,一位曾參加新能源汽車"863計劃"的耿直專家一度情緒失控,坦言從事這么久的攻堅克難,全社會都是"騙補"、"謀補"等負面新聞;很多企業被人質疑為"PPT造車"。老人家感慨:"以后孫子問爺爺這輩子忙了啥?如何向子孫后代交代呀?"此言一出,討論現場一片唏噓,氣氛特別壓抑。
此時離四部委共同啟動的"十城千輛"計劃已近十年,國家補貼即將結束,行業里有些先驅已經破產倒閉,大部分新能源汽車還都在吃政府財政補貼的公交車與出租車市場,整個行業處于黎明前的黑暗。
此時,上海市政府以超前的開放姿態引入特斯拉獨資建廠,為其提供土地優惠、稅收減免以及低息貸款等一系列政策支持。短短一年內,特斯拉實現了"當年動工、當年投產、當年交付"的奇跡般的"上海速度"。這一舉措不僅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注入了強勁動力,更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標志性事件。
特斯拉的"鯰魚效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倒逼,特斯拉以"軟件定義汽車"的理念重構了供應鏈體系,推動本土企業在核心技術領域加速突破。例如,寧德時代等電池制造商為了滿足特斯拉的技術需求,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蔚來、小鵬等新勢力車企則被迫加速產品迭代,推出更具競爭力的車型。
其次是市場教育,特斯拉Model 3的暢銷讓消費者認識到電動汽車的實用性,進一步帶動了充電基礎設施的普及。據統計,截至2023年,中國充電樁數量已突破800萬臺,是2019年的四倍,極大緩解了消費者對續航里程和充電便利性的擔憂。
最后是產業升級。特斯拉上海工廠的本土化率高達95%,帶動長三角地區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集群,涵蓋電池、電機、智能駕駛系統等關鍵環節。這一產業集群不僅提升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整體制造水平,也為全球汽車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
這場由特斯拉引發的"鯰魚效應"徹底改變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格局。到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突破1280萬輛,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60%。更重要的是,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如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它們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還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可以說,特斯拉的成功不僅驗證了上海市政府的戰略眼光,也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樹立了標桿。
純電動汽車滲透率只有25%背后的機遇與挑戰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下半年其滲透率更是超過了50%,然而,深入分析后發現,其中純電動汽車僅有25%,還有一半是增程式與插電式混動。
這一數據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市場現狀:盡管新能源汽車整體發展迅速,但純電車型的增長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于電池安全爭議、冬季續航顯著縮水以及智能駕駛事故頻發。例如,一些知名品牌因電池熱失控問題導致車輛自燃,引發了公眾對電動車安全性的廣泛質疑;而在寒冷氣候條件下,電動車的實際續航里程往往只有標稱值的一半甚至更低,嚴重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此外,智能駕駛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廠商的過度宣傳、多起自動駕駛事故的發生加劇了消費者對這一新興技術的不信任感。
與此同時,自主品牌在推廣新能源汽車時,過度依賴"輿論造勢"來掩蓋技術短板的現象也日益突出。不少品牌以浮夸的口號吸引眼球,但實際產品性能卻難以匹配宣傳承諾。消費者對這些夸大其詞的營銷手段逐漸產生免疫力,轉而更加關注真實體驗和實際價值。
根據創新擴散理論,跨過2.5%的技術狂熱者與13.5%的早期采用者階段,真正跨越"鴻溝"需要解決主流用戶的實用需求。當前中國純電動汽車市場剛剛過了25%,也就是2.5%的技術狂熱者+13.5%的早期采用者+9%的早期大眾,34%的早期大眾與34%的后期大眾用戶對續航、安全、成本的敏感度遠高于"智能化"噱頭,豐田大有可為。
在此背景下,豐田的"后發優勢"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雷克薩斯國產化后,關稅和運輸成本預計降低25%,零部件本土化率目標達到95%,從而使得產品價格有望下降15%-20%,直面30萬元級主流市場競爭。借助上海工廠,雷克薩斯可擺脫"進口溢價"標簽,以"中國智造"重新定義豪華電動車的價值邏輯。豐田嚴謹的質量管理與品質把控對一般大眾客戶極具吸引力,豐田有望在純電汽車市場中找到突破口,為行業樹立新的標桿。
全球變局下的"中國跳板":豐田的供應鏈突圍與美國市場反攻
在全球能源格局劇變的大背景下,豐田選擇在中國布局其高端電動車生產基地,不僅是為了抓住當前的市場機遇,更是為了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占據先機。
美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即將成為第一出口大國。特朗普政府重拾"油車優先"政策,歐盟也放緩了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這種政策導向意味著,若豐田繼續固守歐美市場,將難以在電動化轉型中占據領先地位。相比之下,中國則展現出獨特的"戰略窗口期"。
首先,中國純電動汽車產業鏈優勢無可匹敵。目前,中國擁有全球70%的電池產能和50%的電機電控市場份額,長三角地區的產業集群能夠提供從電池到智能座艙的全套解決方案。這種高度集中的供應網絡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效率和靈活性,為豐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和后勤保障。
其次,成本控制是中國另一大吸引力所在。上海工廠的人工成本僅為日本本土的三分之一,美國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土地和稅收優惠政策,大大減輕了豐田的初期投資壓力。這些成本優勢使得豐田能夠在保持高質量的同時,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進入市場。
此外,以上海為基地,雷克薩斯可以輻射東南亞、歐洲等多個市場,有效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廠2024年的出口量占其全球銷量的36%,充分證明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豐田計劃2030年在華產能提升至250萬-300萬輛,并實現雷克薩斯全系電動化。一旦美國政治周期轉向(如2028年新總統上任),豐田可憑借中國供應鏈的低成本優勢,以高性價比產品反攻北美市場。
綜上所述,豐田的這一戰略布局不僅有助于其在全球電動化轉型中占據有利位置,還將為其未來的市場擴張奠定堅實基礎。
借勢與造勢——上海與豐田合作的深遠影響
上海的高明之處在于,它成功地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產業鏈話語權。2018年,通過引進特斯拉,上海不僅激活了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還為后續的產業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隨著雷克薩斯純電動汽車工廠的落戶,上海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全球高端制造領域的優勢地位。國家相關行業管理部門的遠見卓識同樣不可忽視,通過開放促競爭,讓本土企業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最終實現了"技術換市場"的宏偉目標。
豐田的選擇,則是全球產業博弈的一個縮影。放棄"技術保守主義",擁抱中國供應鏈,以空間換時間,豐田不僅為自己贏得了寶貴的轉型機會,也為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作者顧國洪,《電車商業研究》主理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經濟發展分會副主任委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