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民主與教育〉導讀》一書作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讀杜威的《民主與教育》,以期為廣大讀者打開通往杜威教育哲學世界的大門。作者劉莘老師不僅保留了杜威思想的精髓,還進行了適當的凝煉和闡釋,使得讀者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杜威教育哲學的核心要點。書中附帶的《杜威小傳》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背景信息,讓讀者在了解杜威生平事跡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理解其教育哲學的形成和發展。
“杜威的《民主與教育》堪稱教育哲學的偉大經典。劉莘的導讀以一種清新流暢的風格將杜威置于與讀者對話的場景之中,既降低了閱讀難度,又拓展了思想視域,特別適合想在紛繁復雜的時代領悟教育本質的人認真閱讀。”
——陳亞軍(《杜威全集》主編、浙江大學哲學教授)
“視角新穎、內容親切,充滿趣味性。對于理解杜威的教育哲學,并以之為契機理解教育的底層邏輯、人類的教育現實和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未來,具有豐富的啟發意義。”
——彭正梅(華東師范大學杜威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學教授)
《教育的本質:〈民主與教育〉導讀》
劉莘 著
978-7-5760-5547-4
59.80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夏書系
2025年1月
這本書是對杜威的名著《民主與教育》的導讀,但卻不是一般的介紹性質的導讀。這本書是以三方對話的方式展開的導讀,杜威、本書作者,以及教育現實問題與未來,構成了對話的三個參與方。本書共分為九章,最后一章是總結,前八章分別探討了《民主與教育》涉及的重要教育哲學話題。
作者簡介
劉莘,四川大學哲學與教育學教授,曾任:四川大學哲學系主任、四川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美國耶魯大學富布萊特研究學者,成都市政府督學。被中國教育報評為2023年“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研究領域涉及心智哲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教育哲學,先后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譯著五部。為中小學生著有:《愛與思:兒童文學經典解讀》《歸去來兮:安徒生的童話世界》《宇宙的真理:劉慈欣科幻文學解讀》《〈論語〉引導:進入孔子的精神世界》。為中小學語文教師著有:《以教師之思,促學生之問——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理念、方法與案例》。
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生命與教育
成長與教育
社會與交流
經驗與世界
第二章 家庭、學校與社會
兩種教育
家庭環境
學校環境
第三章 教育的目的
盧梭
福祿培爾
黑格爾
教育有目的嗎
第四章 經驗與學習
經驗生長的法則
學習是如何可能的
赫爾巴特
第五章 教材、課程與方法
教材的意義
課程的結構
教學方法
第六章 科學主義vs.人文主義
思維的本質
科學的邊界
人文主義的意義
第七章 道德教育的真與偽
道德教育的陷阱
道德心理學的啟示
道德教育與學校文化
第八章 教育的民主vs.民主的教育
反民主的柏拉圖
民主理想與教育
教育與社會正義
第九章 總結、批判與展望
杜威的思想遺產
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
批判與超越
附 錄
杜威小傳
《民主與教育》各章概要
“實用主義” vs. “實踐主義”
后 記
成長與教育
《民主與教育》的第一句話是:“生命體與非生命體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在于,生命體通過更新來維系自身。”這句話沒有提及“教育”,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出發點。
確實,世間萬物可分為生命體與非生命體,唯有生命體才可以通過新陳代謝的更新過程來維系自身。一個非生命體,如一塊石頭,只要不被破壞,它就保持或維系住了自身。而生命體則不一樣,它要通過突破舊有的狀態以迭代到一個新的狀態,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直至生命的終結。
對生命體而言,新的狀態總是在取代舊的狀態。一棵樹與它的昨天已經不同了,這是從變化的視野來說的。我們又說,這棵樹還沒有變成別的東西,它還是同一棵樹。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在強調,這棵樹盡管在變化,但卻維持了它的同一性。它在變化,它在變化中維系自身。這個看問題的方式也適用于人這種高級生命。
人之所以“高級”,就在于有精神生命,必須在不間斷的發展過程中才能維系住自己的同一性。你從兒童、青少年時期一路成長,一方面,此時的你認為不再是從前的那個自己;另一方面,你又認為那跨越時空不斷變化的,仍然是你自己。你沒有變成其他人,你在自己的生命潛能中變化,你在皆具否定和肯定的雙重力量的作用下成為你自己。
生命體不能離開相應的環境而生存,在杜威看來,環境“是由那些促進或妨礙、刺激或遏制一種生命特有的活動的條件構成的”。杜威對環境的強調源于生物學的常識。環境是有能量的,生命體不可能完全吸收環境的能量。例如,適合植物生存的環境里有陽光,但植物不可能將陽光里的能量全部吸收。植物只能對一部分環境能量實施轉化,然后以其不斷更新的生命形態去反過來控制環境并與環境建立平衡關系,這時,環境就不能對植物“為所欲為”。生命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使生命體能夠在動態變化中維系自身,而生命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可能不斷打破又不斷重構。
毫無疑問,從地球生命的視野來看,唯有人這樣的高級生命體,才可能發生“教育”這件事。個人總是要消亡,而人類則要延續。那么,如何解決個人消亡與整體延續之間的矛盾呢?其他動物解決這個問題是靠著與環境的自然平衡來實現的。但人類在控制和改造環境上走得如此深遠,以至于如果人類的經驗和知識不能代代相傳的話,人類就無法維系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杜威才強調教育是人類生活的必需。杜威的意思是,唯有通過教育,人類的經驗、知識、智慧乃至人類文明,才可能得到延續和發展。
人類面臨的這種教育情景具有普遍性嗎?讓我們借助科幻小說來展開相應的想象。劉慈欣的《三體》描寫了一個鄰近太陽系的外星物種。“三體”物種的生活環境迥然異于地球,從人類的視野來看,它們的生物學特征顯得非常離奇。三體“人”有一個人類難以理解的特點,那就是,它們之間傳遞想法是不通過語言的。當兩個及以上的三體“人”出現在一定的時空中時,任何一個個體的思維對于其他“人”都是透明的。三體“人”的思維以電磁波的方式呈現,可由另一方自由提取。這類似于兩臺或多臺相聯結的電腦,可在它們之間進行準確的數據傳輸。假如三體“人”的思維可儲存于體外設備中,個體的消亡對于三體“人”這個群體就構不成任何危險,因為思維以及作為思維成就的知識,是可以任意存儲和傳播的。《三體》這部杰出的科幻小說對三體“人”的社會組織形式只有很粗略的描寫,對三體“人”的教育情況完全沒有涉及。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思維透明且可任意傳遞、儲存和吸收知識的物種,是根本不需要教育的。
如果杜威穿越回來與我們對話,他會說什么呢?杜威會說,教育是成長的需要,凡是不需要教育的地方,都不會有成長發生。確實,三體“人”說不上成長,因為它們彼此之間的思維是透明的,知識可以任意提取。我們最多可以假設,作為整體的三體“人”,它們控制環境的能力可以不斷增強,但作為個體,卻沒辦法在我們人類的意義上體驗什么是成長。根本的原因是,思維透明的三體“人”形成不了所謂的“個人”概念。人類之所以可以形成“個人”概念,不僅因為我們有身體的邊界,而且因為我們的思維是不透明的,成長需要的信息和知識總是處于不對稱狀態。對于我們人類而言,成長意味著要在不斷突破個體性的限制的同時維系和發展個體性。簡言之,人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矛盾的過程。
杜威當然不可能穿越時空去閱讀《三體》,但杜威關于教育與成長的關系的洞見,卻可以很好地印證這樣一個判斷,那就是,教育不可能發生在三體“人”之間。在《民主與教育》中,杜威將動物的幼崽與人類的嬰幼兒進行了比較。初看之下,動物的幼崽應對自然環境有很大的優勢。例如,小長頸鹿生下來很快就可自由行走,從而可追隨長頸鹿媽媽的行動,以逃避猛獸的攻擊。與之對比,人要具備初生小長頸鹿那樣的活動能力,至少需要數年的生長時間。杜威舉的例子是小雞。在被孵化出來十幾個小時后,小雞就能準確地啄食,而嬰兒則需約六個月的時間才學得會眼手配合而取到東西。但從成長的視野來看,杜威的評論則是:“小雞原始天賦的相對完善反而約束了它的發展,嬰兒的優勢在于擁有許多本能的試驗性反應和隨之而來的種種經驗,不過,它們之間的相互干擾會使他暫時處于劣勢。”顯然,杜威的這段話用于三體“人”也非常恰當。
從生命的視野出發來理解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底色。杜威不是科幻作家,沒有構思過宇宙中其他高級生命或文明的教育形態。不過,按照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沿著杜威的思路提出一條宇宙中普遍有效的定律——教育源于成長的需要。動物幼崽會自然生長,但我們不會在教育的意義上說它會成長。類似地,人工智能的能力會迭代增長,但我們也不會在教育的意義上說這種能力增長是一種成長。不難看出,當我們在使用諸如“生長”“增長”和“成長”這類近義詞時,只有在有教育含義的語境下,才可以使用“成長”這個詞。
制作:王曉蕾
關注并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