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映團圓,喜樂鬧元宵,木石老師提前祝大家:生活恰似元宵般甜蜜,前路皆是坦途,每天都被幸福緊緊包圍!
元宵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以古代歷法而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
《說文解字》記載:“元,為始;宵,為夜。”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名之為“元宵節”。
元宵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較有影響的是漢武帝在正月上辛日燃燈祭祀太一神,至今已綿延兩千多年。
漢代“太初歷”將正月十五定為重大節日。唐代起,元宵張燈成為法定之事,漸成民間習俗。
正月十五這天,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傳統。
月圓之夜,人們通過各種習俗活動追求團圓、和諧與幸福,同時也遵循禁忌,祈求新年平安順遂。
1、避免口角爭執:這一天是團圓歡樂的時刻,大家希望和和美美,家庭氛圍和諧。
若與人爭吵,會破壞節日祥和氛圍,或給日后帶來不良影響。
2、不要殺生:正月十五是上元節,老一輩認為這天不能殺生。殺生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行為,會帶來不好的運氣。
這一禁忌也體現了人們敬畏自然、珍愛生命的傳統美德。
3、避免借錢給別人:在傳統習俗中,認為元宵節借錢會把自己一整年的財運借出去,導致自己在接下來的一年里財運不佳。
4、米缸不能見底:元宵節這天,米缸、面缸、水缸要裝滿,古人認為此舉寓意糧食充足、生活富足。
避免見底,以防新年經濟困難。人們提前備好糧食和水,祈愿新年好運連連、富足安康。
元宵節禁忌雖顯迷信,卻承載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我們應尊重傳承,同時以科學理性態度看待,確保節日歡樂祥和。
元宵節習俗
賞花燈
賞花燈是元宵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
此后賞花燈的習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歷經數朝發展,愈發興盛。
到了唐宋時期,花燈的制作工藝達到了新的高度,造型各異,種類繁多,每一盞花燈都蘊含著工匠們的巧思與智慧。
猜燈謎
猜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趣味性十足的活動,它將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既考驗猜謎者的知識儲備,又鍛煉其思維能力。
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節的重要習俗,寓意團圓美滿。元宵,又稱湯圓,制作方法和口味因地域而異。
北方元宵多為搖制,餡料以白糖、芝麻、豆沙為主;南方湯圓則是包制,甜咸口味皆有,如鮮肉、蝦仁等。
元宵歷史悠久,宋代時已有“浮元子”之稱,后改名為“元宵”。
元宵節這天,無論身在何處,人們都會煮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元宵,一家人圍坐共享,品味這份甜蜜與溫暖。
正月十五為乙巳年,戊寅月,壬子日,十二神為開日黃道吉日,值神為青龍吉神值日,所以今天在家中擺放吉祥物可用來提升財運、事業運。
家中文昌位上布文昌局利于讀書、功名及事業。也可進行燒香祈福,祈愿一年順暢平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