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日產和本田整合的消息曾經沸沸揚揚,但近日又傳出談崩的消息。是什么原因導致兩家車企在奔向全球第三大車企的路上而忽然半途而廢?】
撰文|張大川、編輯|禾 子
曾經引發全球關注的日產和本田汽車的整合似乎并沒有按預期的方向發展。近日,包括日本共同社、《日本產經新聞》在內的多家日本媒體報道,日產汽車社長內田誠已經于本月6日正式告知本田汽車公司社長三部敏宏,日產汽車決定終止和本田汽車的合并。
談不攏的背后是利益作祟
就在去年12月23日,本田和日產共同宣布,本田、日產和三菱汽車三方簽署諒解備忘錄。其中,本田和日產將以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的形式開始進行合并談判,三菱汽車將就參與合并的事宜進行談判。
如今,雖然終止合并的消息還未得到雙方最終正式宣布,但大概率來看,日產汽車難以和本田汽車在最終的合并上達成一致。從日本政府層面來看,一個包括本田、日產和三菱的年產銷規模超過800萬臺的世界第三大汽車公司的宏偉計劃就將泡湯。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導致日產和本田終止合并談判的主要原因,還是雙方在持股比例細節上難以達成一致。
對于日產來說,在戈恩事件之后,其好不容易通過談判從雷諾手中重新拿回了企業的主導權,終結了日產和雷諾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之前,戈恩主導的雷諾出手拯救了同樣曾經瀕臨困境的日產,但隨后日產不得不聽命于戈恩的指揮,日產汽車高層中有不少戈恩帶來的 親信,甚至把不少的利益都讓渡給了戈恩和雷諾。所以,它是斷然無法容忍類似當年雷諾日產事件再度發生,即使易主本田也難以接受。
車企整合從來都不易
跨國車企集團之間的整合成功案例并不多。之前,戴姆勒克萊斯勒的整合最終以失敗告終,而大眾和福特的合作最終也無疾而終。在國內車企中,上汽對韓國雙龍收購失敗的案例,使得國有車企到目前為止在海外收購的案例都寥寥無幾。最成功的吉利對沃爾沃的收購,背后是吉利對沃爾沃的全面放手,完全不參與日常運營換來的。而吉利之前的福特汽車,對于沃爾沃汽車和捷豹路虎的整合都只能說是失敗。
從日產的角度來說,本田有兩個選擇:要么對等地和自己組建一家合資公司,日產能夠稍微犧牲一部分股權上的利益來換取本田的資金支持,但肯定需要保證自己對未來自身的控制權;要么本田投入更多的現金,來對日產進行全面收購。這樣日產管理層也能更好地對自己的股東進行交代。但從目前的局面來看,本田是希望在不投入更多現金的情況下,來取得對于日產未來資源分配的掌控權。
本田的這個想法其實也很好理解。
一方面,車企之間的整合雖然可以發揮協同效應,通過聯合采購、后臺支持部門共享以及共同研發投入來大幅攤薄成本,但是兩家企業之間從產品互補性、市場互補性甚至上升到企業文化之間的差異,都會決定最終整合能否走到一起。本田和日產之間的車型和市場本來重疊性就比較高,而且兩家車企之間的文化風格也迥然不同:本田強調造精品車,不多的產品線上的每臺車都是細分市場的佼佼者;而日產則更加注重國際化運營,產品矩陣更全面。所以要將兩家車企有機融合在一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一方面,當下的日產并不是什么香餑餑,一旦花費大量資金把日產全部收入麾下,那在當前的局勢下,本田也無力在短時間內扭轉日產汽車當前的經營危機。這樣來說,本田無疑是給自己背上了一個沉重的包袱,甚至還會影響到本田自身對于新能源以及智能網聯等核心技術的投入力度。所以,本田是希望盡可能少地出資,然后再獲得日產的控股權。這樣在最大程度達成協同效應的同時,也不至于讓自己的現金流承壓。
鴻海會否成為日產的救星?
對于日產來說,其不可能在放棄和本田的合作之后完全無所作為。接下來,為自己尋找新的“金主爸爸”成為了日產管理層的當務之急和頭等大事。
導致日產之前尋求和本田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于日產業績大幅下滑。根據日產汽車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4月至2024年9月,雖然其營業收入為5.98萬億日元,同比僅僅下滑1.3%。但其營業利潤為329.08億日元,同比大幅下滑 90.2%;凈利潤只有區區192.23億日元,同比下滑高達 93.5%。為此,日產汽車將在全球削減20%的產能,削減3000億日元的固定成本,在全球范圍內裁員9000人,并且尋求出售部分旗下三菱汽車的股份。但這些措施只能是節流,延緩日產現金儲備衰竭的速度,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日產面臨的問題。
而當前,日產的經營壓力依然存在。在日產主要經營的日本、美國和中國市場上,日產都面臨競爭對手的持續沖擊。在日本和美國,日產需要給出更大的折扣,才能打動消費者;而在中國,日產和其他跨國車企巨頭一樣,面臨一眾本土品牌的圍剿。考慮到國內市場的 價格戰和本土車企在技術上的領先,日產哪怕大幅降價也很難重現昔日輝煌。
之前就有傳聞稱志在轉型的臺灣鴻海集團想插足日產和本田之間的整合。如果和財大氣粗的鴻海談判,那么日產汽車無疑可以拿到更加優厚的條件。畢竟鴻海造車的決心是非常大的。之前鴻海和吉利簽署過協議,希望通過成立合資公司來涉足汽車代工業務;之后鴻海還聯合過臺灣本土的裕隆汽車,發布了多款電動車車型,也是名噪一時。而和吉利以及裕隆汽車相比,那么日產汽車在全球化布局和品牌號召力上對于鴻海來說更有優勢。
不過,如果最終鴻海出資來拯救日產,也肯定是希望能夠獲得企業的主導權,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財務投資者。而如果無法獲得企業主導權,那么至少日產需要大力支持鴻海的造車業務。就像當年沃爾沃支持吉利,幫助吉利順利坐上如今國內燃油車市場老大的位置。所以,鴻海是否能夠成為白衣騎士(參數丨圖片),也取決于日產能夠幫助鴻海達成什么樣的目標。
點評
鴻海之外,目前未知日產是否還在和其他資本接洽。如果是鴻海已經給了日產比較好的承諾,那么日產拋棄本田也就情有可原;但如果鴻海并沒有給出一定的承諾,而日產也沒有找到比較適合的投資人,那么其下一步在鴻海面前討價還價的籌碼又少了不少。還有,作為三大日系車企之一的日產,能否接受鴻海作為其大股東甚至插手日常運營,此外,日本政府會否批準相關的交易,這些都需要打上問號。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