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靈丘縣下關鄉岸底村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中。從農歷正月初十至十二,一場盛大的2025年“十支燈會”熱鬧上演,全村男女老少踴躍參與,在舞龍舞獅、劃旱船、扭秧歌等傳統民俗活動中,共同祈福新年,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而這背后離不開岸底村黨支部的精心組織與推動。
岸底村“耍十支”起源于明代,最初由祭拜石頭神演變而來,又叫十支燈、耍紅火,2018年1月被大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這一傳統節日,都承載著村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走進岸底村文化廣場,一盞盞花燈絢麗奪目,四角宮燈造型精致、跑馬燈動態有趣、福字燈寓意美好,這些花燈不僅是節日裝飾,更蘊含著村民對新一年的憧憬。
活動期間,每晚7點,激昂的鑼鼓聲準時響起,拉開熱鬧非凡的表演序幕。鑼鼓隊精神飽滿,鼓槌飛舞,敲出農村新氣象;舞龍舞獅隊伍氣勢如虹,巨龍騰飛盤旋,獅子活靈活現;跑旱船演員身著鮮艷服裝,在“船”中輕盈起舞;扭秧歌的村民手持彩綢,腳步歡快,傳遞喜慶氛圍;濟公和酒仙的獨特表演,更是增添了詼諧幽默色彩,展現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正月十二晚上,全村人齊聚一堂聚餐,親如一家,其樂融融。
岸底村黨支部在活動中發揮了關鍵組織作用。為確保活動順利進行,黨支部提前謀劃,組織黨員干部動員村民參與籌備,協調各方資源,保障活動有序開展。從花燈制作、節目排練到現場秩序維護,都有黨員干部忙碌的身影。正是黨支部的高效組織,讓這場傳統盛會得以精彩呈現,增強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與歸屬感。
岸底村另一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岸底宮燈,起源于清乾隆年間,距今300多年,包括四角宮燈、跑馬燈、斗雞燈等,以宮燈最為著名,有“瓏玲世人嘆,藝絕神仙驚”的美譽。這些傳統文化資源,正成為岸底村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通過舉辦文化活動,吸引了周邊游客前來觀賞,促進了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為村民帶來了新的增收渠道。同時,傳統文化活動的開展,增強了村民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了村莊凝聚力,為鄉村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岸底村黨支部積極作為,2021年被中共靈丘縣委授予“全縣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黨支部以傳統文化為紐帶,不斷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讓古老的傳統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帶領村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撰稿:鄧花/攝影:鄧立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