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男孩派(ID: boy666dj)
孩子一放假,我和小區里的幾位媽媽就迫不及待組團帶孩子去郊游了。
一路上,說笑間,老母親的話題自然而然地轉向了“養娃”上:
有人吐槽女兒不過10歲,就已經到了叛逆期,你說一句,她懟十句,別看她才六十斤的體重,反骨就有五十九斤重;
有人抱怨兒子干啥啥不行,磨蹭第一名,起床催,吃飯催,出門催,睡覺催,寫作業催……真恨不得有個按鈕,一鍵給開個2倍速。
還一位媽媽一臉生無可戀道:
“這生的哪里是孩子,分明是個‘氣球’嘛!每天不是在氣我,就是在氣我的路上,我估計活不到晚年就會被氣死!”
鄰居見我笑而不語,羨慕地說:
“還是你好啊,你兒子看著就很懂事,平時也沒有聽見你大吼大叫過?!?/p>
我看著在旁邊玩的不亦樂乎的兒子,心中五味雜陳。
這小子昨天還打碎了我收藏的好幾個杯子,前天還因為沒給做可樂雞翅跟我大發脾氣。
還有他那剛出爐的期末成績,依舊穩穩地占據中下游,英語還差點不及格。
我之所以很少沖他發火,就不是因為他好管教,也不是因為我沒脾氣。
而是因為我這個老母親啊,經過無數次的“小舟沖波撞巨巖”,終于撞開竅了。
關于成績:
孩子學習不好,或許他的天賦在別處
我的兒子,是個學渣。
認清這個事實,我花了整整三年。
之前,為了讓他把學習追上去,我給他報補習班,買練習冊,每天盯著他學習,竭盡所能的花錢出力。
兒子確實也很認真學習,但每次做題,字母是字母,單詞是單詞,公式是公式,他是他,根本無法把所學內容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我氣不打一處來,忍不住一次次吼他:“怎么就是教不會?你咋那么笨?腦子咋就轉不過彎來呢?”
結果,兒子不僅成績不升反降,還越來越厭學,一學習就苦著一張臉,甚至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喪失了所有的信心。
后來,我給他報了幾個興趣班,沒想到他在輪滑課上表現出色。
那些復雜的動作要領和滑行技巧,他很快就能掌握,短短幾天,他就成了賽場上風一樣的男子,整個人洋溢著自信。
這讓我深刻意識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學習的料,天賦這個東西,因人而異。
就像中考落榜生林宇翔,雖然學習不好,卻靠著貼瓷磚,獲得了全國技能大賽的冠軍!
17歲的他,未來完全可以登上更大的舞臺。
想通以后,豁然開朗。
兒子在成績這條軸線上,是落后的,但在人生的其他軸線上,一定有自己的閃光點。
在這之前,我要做的就是,眼光放長,挖掘孩子身上的優勢,讓孩子做自己擅長的,才是更容易成才的。
關于犯錯:
孩子犯的錯就像一枚硬幣
正面是問題,反面是學習
孩子做錯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演員陶虹曾自述,女兒把牛奶打翻在地時,她沖上去朝著女兒一頓吼,“你怎么回事???”
女兒當即一哆嗦,愣住了,滿眼恐懼地望著她,不說話,甚至連哭都忘了。
那一刻,女兒記住的是她暴怒的情緒,學到的只有恐慌。
一位在醫學界有重要成就的科學家,也曾在幼時打翻牛奶。
不同的是,媽媽看到滿地的牛奶并未生氣,也沒有責罵,而是溫柔地問他要不要在奶水坑中玩一下。
玩完后,媽媽便給出海棉、毛巾、拖把三個選擇,教他將地上的牛奶清理干凈。
最后,媽媽把牛奶瓶裝滿水,讓他嘗試如何才能抓牢瓶子,經過反復練習,他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科學家說:“那一刻起,我知道我不再需要害怕錯誤了。錯誤只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科學實驗也是如此,即使失敗,我也還是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p>
過去,兒子犯錯時,我總是急于批評。結果,兒子吸取的教訓是:下次犯錯時不能承認,或者不能讓爸媽知道。
所以后來,我不再發火指責,而是把兒子犯的每一個錯,當做學習的一個契機。
孩子打碎東西,就讓他學著如何避免再次失手;
孩子丟三落四,就讓他體驗找不到東西的困擾,從而學會歸位;
孩子做題粗心大意,就讓他多次做錯后,學會細心審題與檢查。
當我不再疾言厲色,兒子反而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改錯上,而不是我的情緒上。
關于情緒:
孩子發脾氣,說明他有需求沒能表達
在我看來,兒子發脾氣的時候,絕對是他最不可愛的時候。
面紅耳赤地跺地板、砸東西、尖叫、哭嚎、打滾.......每一樣都讓人分分鐘抓狂。
尤其步入小學后,家里天天就跟打仗一樣,一點小事就能惹毛他,一言不合就發火哭鬧。
好幾次,我就沒忍住兇了他,甚至打了他一頓。
但這樣做,問題沒解決,兒子反而鬧得更厲害,事后我也常常陷入自責,卻又無可奈何。
直到有一次,我無意看到美劇《小謝爾頓》里這樣一幕:
小謝爾頓突然在餐桌上發脾氣,并憤怒離座。
爸爸找到他時,卻沒有責怪他,而是認真地聽他說狠話。
直到小謝爾頓發泄完,爸爸才開口說話,跟他分享他同樣糟糕的一天,然后說道:“所以,我理解你經歷的事情?!?/p>
就這樣,一場怒火徹底熄滅。
為什么這么神奇呢?
后來我才知道,孩子發脾氣,是因為有需求沒有表達,才通過憤怒表達出來。
所以,面對孩子的憤怒,最好的做法是:接納憤怒,看見需求。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才能一步步走出情緒的泥潭,才能慢慢學會更好的表達憤怒。
關于磨蹭:
孩子慢如蝸牛
是因為我們用錯了衡量標準
成為媽媽后,我說得最多的詞匯就是:快!快點!快點?。?/p>
天生急脾氣的我,沒少因為兒子的磨蹭和他發脾氣。
可任由我“疾風驟雨”地催,他就是“閑庭信步”地磨。
記得有次趕高鐵,我一邊緊盯著時間,一邊催促著他走快點。
可走著走著,兒子卻突然“哇”的一下哭出了聲,扯著我的手說:“媽媽,我真的跟不上,你慢點。”
我猛然意識到,當我著急拉他向前時,小小的他,流著汗,喘著氣,已經用盡了全力在追趕我的步伐。
甚至,當我特意慢下來后,我的一步還是比兒子大不少。
所以,并不是孩子慢如蝸牛,而是大人所認為的正常速度,在孩子這里是2倍速、3倍速。
很多時候,也并不是他不想做得快,做得好,而是他的能力只有如此。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我們不應該成人的標準去定義,去苛求。
比如,5歲的他,之所以穿個鞋也要十幾分鐘,是因為系鞋帶這樣的精細動作對他來說很難;
7歲的他,之所以總是做不到按時睡覺,是因為他對時間還沒有概念。
9歲的他,寫作業時容易分心,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注意力最多保持十幾分鐘。
認識到這點后,面對孩子的“慢”,我不再像以前那么焦慮、著急,而是以平常心看待,耐心教育。
這才發現,孩子即使慢如蝸牛,每一天也都在認真努力,每一天都有小的進步。
關于叛逆:
孩子頂嘴對著干
其實是在成長,渴望自主
自打進入三年級后,兒子就開始有意無意的跟我唱反調。
“憑什么、我就不、我不要”時常掛嘴邊,有理沒理他不在乎,只想對著干。
我一度以為他就是欠管教,所以沒少拿權威去壓制他,但卻越管越叛逆。
有一次,我要求他先寫完作業再玩,他氣沖沖回懟我:
“我是人,不是機器,都學了一天了,還讓不讓人喘口氣了!”
我只好妥協道:“行,那你先休息個半小時吧!換換腦子再寫作業?!?/p>
結果,他更生氣了:“休息多久是我的事,什么時候寫作業也是我的事,我自己會安排,憑什么什么都要聽你的?”
兒子的話,讓我一時語塞,也點醒了我。
是啊,憑什么什么都要聽我的,我為什么就不能聽聽孩子怎么想。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我決定放權與放手,多詢問他的意見,多尊重他的感受,讓他有掌控感和勝任感。
漸漸地,兒子變了——
他從一個渾身是刺的小刺猬,慢慢變成了一只溫順的貓咪。
他愿意跟我溝通了,他告訴我,他感覺自己被理解了,像“大人”一樣被認真對待,所以就不會總想頂撞你了。
原來,叛逆其實就是孩子在爭奪主權,以此彰顯自己的成長,宣告“我也能探索自己的人生”。
所以,再遇到孩子對著干時,我會安慰自己:這是好事,這是孩子在成長。
學會成全與退出,看似是失去了對孩子的掌控權,卻贏得了孩子的心,不戰而勝。
很認同一句話:養娃,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是父母。
為人母,為了孩子,我們常常殫精竭慮,傾盡心力。
但很多時候,我們用力用不到點子上,做事做不到關鍵處。心中的關切就容易以一種急躁的、過分的形式顯現,最終既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
但只要媽媽開了竅,孩子的很多問題,我們就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給予孩子源源不斷的鼓勵和幫助。
教育的角度對了,孩子的養育也就輕松多了,也就很難再對孩子發脾氣了。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