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仰望天空,看到一朵朵飄過的云時,或許很少有人會想到,看似普通的云,不僅關乎日常天氣變化,還關乎國家安全和科技進步。
每年2月10日是國際氣象節,這一天提醒我們,氣象學在社會安全和福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一位氣象學家,憑借對云的精準解讀,為中國“兩彈”試驗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氣象預報。他,就是陶詩言——一位在風云變幻中書寫傳奇的科學家。
陶詩言
來源 |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當時的“兩彈”試驗對氣象保障提出了極其嚴格的要求:發射點能見度要好,保證安全發射起飛;爆炸點要無云,保證觀測爆炸的效果;試驗時要求無風或風小,不能有大風往內地吹,以防把核污染物帶到內地,最多只能出現微風,也不能吹過玉門關,防止核擴散與污染……種種要求都顯示了這項國防氣象保障任務的艱巨。
面對如此高要求的任務,再加上沙漠里有卷云,而卷云不好預報,所以需要請一位國內重要的氣象專家專門進行包括卷云在內的天氣預報。
在這種情況下,張愛萍將軍“點將”陶詩言,讓他負責導彈試驗以及核彈起飛點的氣象保障工作。
為了做好云和風的預報,在當時缺乏衛星等高端設備的情況下,陶詩言創造性地設計出一套科學有效的觀測方法。
陶詩言選定離發射場周邊幾百公里的幾個關鍵點為高空觀測站,觀測站上如果出現卷云等情況,立刻電話通知發射場。因為從觀測站到發射靶場,卷云的移動時間一般有六個小時,哪個站上空出現卷云,就可以據此做出預報。
陶詩言回想起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說,“為了確??辞逶訌椀淖藨B,要求發射時靶場上不能有卷云。所以每次執行發射任務時,我都要提早幾個月過去,把酒泉周圍的幾個寨子什么時候上云的情況摸清?!?/p>
1965年至1974年,陶詩言十幾次到試驗基地工作,每次一干就是幾個月,他與解放軍指戰員一起生活,吃苦耐勞,有時連續幾天不睡覺,始終堅守在第一線。
在那個科技條件相對落后、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的年代,中國“兩彈”試驗的成功,不僅是國防實力的象征,更是無數科研人員智慧與汗水的結晶。而在這背后,氣象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陶詩言憑借出色的業務能力和極大的責任心得到了基地領導和廣大指戰員的高度肯定,1965年陶詩言榮立一次二等功,1966年榮立大功一次。
1965年,陶詩言榮立二等功喜報
來源 |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1966年,陶詩言榮立大功一次喜報
來源 | 中國科學報
在國際氣象節這一天,我們不僅要慶祝氣象科學的進步,更要銘記像陶詩言這樣為國家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陶詩言以對國家的忠誠、對科學的執著、對事業的無私奉獻,激勵著更多氣象工作者不斷探索,勇攀氣象科技高峰。
參考文獻:
[1]陳正洪,楊桂芳.胸懷大氣——陶詩言傳[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張蕾.風雨兼程人生路——追憶我國著名氣象學家陶詩言[N].光明日報,2012-12-21.
[3]李娟娟.氣象學大家陶詩言[N].北京晚報,2016-3-23.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