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幾家歡喜幾家憂。
有些孩子順利返校,有些孩子卻依舊在厭學、休學和即將休學的漩渦里。
有些父母有著神獸回歸后松了一口氣,有些父母卻面臨著孩子說好去學校,但還是差臨門一腳的勇氣,還有些父母面臨著孩子可能不去學校的擔憂。
但父母的焦慮狀態和擔憂爆棚,即便吃不好,睡不好,每天都盯著孩子上學這件事,也不能改變任何事實。
過多的擔憂與焦慮,白費力氣,還有兩個副作用:
一是損害父母自身的情緒與健康,讓父母終日沉浸在悲傷與負情緒中,以為是對孩子的幫助,實則一些實際上的幫助都沒有,還會讓孩子喪失更多勇氣;
二是父母的焦慮和擔心,會對孩子原本就厭學和逃避以及內耗的情緒,會讓孩子更加雪上加霜。
父母焦慮和擔心時,往往會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氣,或者即便忍著不說,但臉色也不會很好看,評判的話不由自主就出來了:
說好了要去學校的,你可不能說話不算數。我養你這么大,可不是讓你整天在家里躺平,我們不養廢物。
這樣的話并不是父母的真心話,只是為了變相激勵孩子能立起來,能鼓起勇氣去做一個學生該做的努力,是想讓孩子奮發圖強。
遺憾的是,父母自以為的激勵孩子的話,根本沒有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更加自責,更加自我否認,逃避得更徹底。
父母的負情緒,悲傷和擔心以及操心程度,遠遠超過了支持和理解,接納孩子時,痛苦的除了孩子,還有父母自己。
從演化的進角度來看,物種有保護幼崽的本能,也有確保幼崽生存的本能選擇。
正如父母會拼命為孩子好而愿意付出一切,哪怕燃燒自己也要照亮孩子,哪怕孩子不愿意,不情愿也要督促孩子去上學,去學習,去努力,去拼搏。
父母的出發點完全是好的,完全是本著為了孩子好。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自以為正確,都能換來孩子的認可。
心理學中認為保護孩子的能量,會穿過三個透鏡,要么放大,要么削弱,分別是:文化與傳統、家庭歷史、個人身份認同。
只不過對于大部分父母來說,關心和呵護,能量的傳遞往往會變成言語壓力,非言語壓力以及關系壓力。
如果父母對孩子說的話,是出于評判和斥責,是擔憂和責備,那么這時產生的效果就是有害壓力,而非有益壓力;
如果父母對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語氣不好,很沒耐心,沒有興趣,充滿懷疑和質疑,態度也很蠻橫,盡是失望,這時對孩子造成的能量傳遞幾乎全是負面的;
如果父母對孩子時時都在關注,時刻都在緊盯,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那么這種關心和愛只會帶給孩子更多的窒息感,只會讓孩子跟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
保護孩子和呵護孩子,都是父母的本能,但過度保護或憑借著自己的想法和習慣去愛孩子,有可能會徒勞無功,還會起相應的反作用。
父母在幽怨“我的孩子為什么會這樣”的同時,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這么多年是怎么養育孩子的?我從中悟出了什么,我需要怎么去改變固定型思維的教養方式”
對于父母來說,愛孩子不要太滿,不要擔心太多,更不要一股腦的為了孩子完全忽視了自我。
當父母的內心只剩下了孩子的喜怒哀樂時,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如果父母的眼里除了孩子的學習,再無其他時,就像被烏云遮住了太陽。
感知的只有悲傷,失望和沮喪。這些都是因為父母的過度焦慮和過度擔心,硬生生地將自己逼進了一個死胡同。
這些對孩子的幫助沒有任何正向作用,只是有害壓力的循環,也是父母對孩子應該思維的單曲循環。
父母的情緒不好,只會讓孩子更加壓抑,更加逃避,也更加不愿意面對學校。
家長要跳出局限的思維,要主動的改變自己,用三個思維來重啟認知:
首先,覺察孩子厭學和休學背后的動機與因素。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面對學校和學習,一定是壓力過載或興趣降低。沒有一個孩子愿意做又辛苦又沒價值感的事,放棄或逃避是基于孩子當時的感受,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父母看到孩子內心的煎熬和糾結,先放下自己的評判之心和焦慮爆棚,就有更多機會走進孩子的內心。
其次,不要以偏概全。并不是一時不能去上學,就覺得孩子這輩子就完蛋了。
如果孩子已經內耗到去不了學校或去學習完全喪失了興趣,家長不要著急,接納孩子的現狀,慢慢耐心等孩子恢復對學習的興趣,允許孩子自己想通。
最后,相關關系不一定會導致因果關系。
不要把孩子不上學,厭學歸結為懶。兩件事的同時發生并不意味著一件事導致了另一件事的發生。
父母想開了,放下了,不那么擔心和擔憂,將精力放在自我改變上,孩子離積極進取和超越自我,就越來越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