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加速了人們使用AI的進程,重塑了信息獲取的方式,但同時也 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任何可以被AI取代的工作,都將失去價值 。
所以,以后我寫文章、錄課程,都要堅持一個原則:不能是AI生成的泛泛之談,一定要有獨到思考和個人洞見。
我并不是說自己能比AI知識淵博、文辭華美。 我想,對于所有關注我的讀者朋友們, 我最大的價值,是對于 “學習本質 ” 的深度思考。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結果。
你對于一件事情的理解有多深,你在這件事上的競爭力有多強 。
以后,那些只是賣弄辭藻、羅列故事、煽動情緒的文章,都將失去意義。因為那些寫作技巧,任何人都比不過AI。所以,我絕不會淪為AI的復讀機。我必須能夠“給讀者提供增量認知”。
AI可以輕松生成海量信息,對多不一定是好事 ,因為人類會陷入更加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更難發現事物的本質。
比如 ,我問 AI 一個簡單的問題 : “to do和doing 的區別 ” 。 我發現AI的回答大而全 ,只 是很多信息的羅列 ,看似全面,但并不精準直接,與市面上的 很多語法書如出一轍。我當然可以通過多輪提問,不斷優化回答,但這必然又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通過這個對比,我發現 《最簡版英語語法 》課程 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大家都在追求“大而全”,只有我關注“少而精”。
信息越多,對于信息的篩選、識別、理解、 內化,就變得更加重要。 而判斷的關鍵,還是一個人的 “認知能力 ”,這才是核心競爭力。
工具本身不是競爭力,會用工具的人才有競爭力!
我把這篇文章當作是一次宣言。
我既沒有把AI當作洪水猛獸,也沒有向AI俯首稱臣,而是效仿牛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智慧,拓展思考的邊界,挖掘事物的本質。
我拒絕成為AI的“投影”,無論多好看,那也不是我。就像所有的知識都在互聯網上,但你記不住、不理解、學不會,就跟你一點關系都沒有。
能夠搜索到或者由AI生成的信息,就不會有含金量 。在AI基礎上更進一步,這才是我的價值。
2月15日,我會兌現年前的承諾,帶著學生們做一次實戰練習,用做題的方式帶同學們再次梳理語法框架,重塑對于英語學習的認知。
建議已經買過課的學生提前把課程聽完,對照著第20課總結篇中的思維導圖,自己多復習幾遍,到時候我們一起實戰練習,才會有更好的結果。
少即是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