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都知道,焦慮是因為你活在未來,抑郁是因為你活在過去。
焦慮是因為總覺得現在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夢想。
抑郁是因為總覺得自己所付出的努力配不上所享受的現在。
王陽明在《傳習錄·薛侃錄》中講“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功夫。”
什么意思呢?
就是修行用功,原則只有一條:為善。
這善包括對自己的善,也包括對他人的善。要在人生路上貫徹為善之心,就是做圣賢。如何做圣賢呢?前邊講到,那就是真誠。
立志為善后,如果有偏離,就馬上校正,真誠用心,這就是修行。
王陽明在《悔齋說》一文中講“悔者,善之端也,誠之復也。”
意思是講“人做錯事后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錯了就錯了,另一種是懊悔。如果你有懊悔之心,說明你有良知。懊悔之心是為善的再次開始,也是真誠的表現。”
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出現焦慮和抑郁的情況,這也說明你對于自己的人生是真誠的,是有悔過之心的。
只不過,光懊悔是不夠的,要真切的懺悔,還需要“為”善,也就是要行動,用行動改正錯誤,不止嘴上說、腦子里一遍遍地想。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的作者度陰山對此做了更深刻的解讀:
發現自己的焦慮、抑郁情緒后,要如何進一步改善自己的行為,如何更有效的用功呢?
1. 承認自己做錯了。承認自己有所不足。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無論承認與否,有些事做錯了就是因為自己有所不足。
2. 千方百計從失敗中找到經驗教訓,哪怕一丁點兒都可以。
有無數成功人士都為我們傳授過這個寶貴經驗。能夠看到自己收獲什么,才能日拱一卒,日積月累。
3. 做錯事一定有代價,告訴自己,必須把代價賺回來。
有了這個想法,才會對自己有信心,有動力去想如何才能實現改善的辦法,也會去更勇敢、更積極地付出行動。
王陽明曾在《南岡說》一文中講“夫天地之道,誠焉而已耳;圣人之學,誠焉而已耳。”
天地之道是個誠。真誠是無所求,不容私,不掩飾。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沒有得失心的時候,就會更加盡職盡責,全神貫注。
度陰山講:我們常說不能逆天而行。“天”在春天,給出了春耕的信號,那我們便應該耕耘天地;天下雨你就打傘。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這便是誠,是天人合一。
只有如此“為善”,那么我們才能明白要如何用心地去做事,這樣才能擺脫焦慮和抑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