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9分鐘送達,傭金低至5%!”
2月初,京東外賣突然殺入,像一枚深水炸彈,炸開了本地生活市場平靜已久的水面。
這個曾被美團、餓了么“雙雄”壟斷的萬億級賽道,再次迎來了一個不差錢的重量級玩家。
目前,京東外賣還沒有獨立的APP,需要打開京東APP,先進入右上角的“秒送”板塊,然后再選擇“外賣”業務入口。
以北京市場為例,京東外賣的產品設計和美團、餓了么有著明顯區別,外賣板塊目前入駐的商家都是餐飲,而“奶茶咖啡”獨立于“外賣”成為了秒送里面的平級單元。
現在京東外賣入駐商家還很有限,覆蓋到的城市也并不多,由此可見還處于業務的試水階段,沒有大規模發力。
有消息稱,京東外賣號稱只抽取5%的傭金,而美團準備降低傭金應對。對于此,京東官方并未作出回復。據21世紀經濟報道,知情人士透露京東外賣的傭金率費用比美團外賣略低或者持平。
京東外賣并非突然出現,在此之前京東其實早已暗中布局。早在2015年,京東就成立了“京東到家”,以O2O模式殺入了本地生活市場。
2022年,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公開透露進軍外賣意圖,2024年通過“秒送”頻道逐步滲透咖啡茶飲、生鮮藥品等即時零售場景。2024年5月,“秒送”頻道升級為京東APP一級入口,打出“最快9分鐘送達”的標語。
此時的京東已不滿足于零散試水,而是通過收購達達集團、吸納美團前高管郭慶等動作,將即時零售的“毛細血管”延伸至外賣戰場。
外賣市場雖然是塊大蛋糕,但是啃下來并不容易。
近些年,滴滴外賣、抖音外賣都做過嘗試,但都沒有真正撼動到美團在外賣江湖的統治地位。
從京東外賣目前的態勢來看,對于美團尚構不成威脅。
首先是流量入口。京東外賣入口深藏于京東APP三級頁面,額外教育成本巨大,截至目前仍然有許多人尚不知道京東外賣已經上線。因此,從用戶端來看京東外賣尚未形成大規模爆發。
其次是運力。盡管達達宣稱最快9分鐘送達,但這畢竟是宣傳噱頭,實際測試中顯示多數訂單仍需20-30分鐘,并沒有比美團、餓了么快出不少,這背后也暴露出餐企出餐效率與配送調度的協同難題。
最后是傭金。京東喜歡也善于開啟價格戰,因此可以推測在外賣領域,很有可能圍繞商家傭金對美團發起進攻。不過對于商家來說,低傭金固然誘人,但京東初期單量有限。商家渴望“第三極”打破壟斷,卻又畏懼流量不確定性的風險。這也導致京東初期很難在商家中一呼百應。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成熟市場挑戰雙頭壟斷絕非易事。
滴滴外賣因資源投入未成氣候,抖音外賣受制于配送體系收縮戰線,皆證明單點突破難以撼動系統優勢。
京東的破局關鍵,在于能否將物流優勢轉化為差異化的用戶體驗——正如亞馬遜Prime會員通過快速配送重塑電商格局。
從更高的戰略維度來看,京東外賣的出現,或許有著更深的考量。
一方面,美團閃購已入侵京東腹地,開始配送3C、家電等高客單價商品。京東反擊的方式,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用外賣攻入美團的核心場景,逼迫其回防。
另一方面,醉翁之意不在酒,京東外賣的終極意義,或許不在外賣本身。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即時零售規模達6500億元,2030年將突破2萬億。在這場“空間折疊”的革命中,外賣只是即時需求的冰山一角。
京東通過“秒送”頻道整合外賣、買藥、數碼急送等場景,實質是在構建“移動化前置倉”——每個騎手都是流動的零售終端,每筆訂單都在拓展數字消費的邊界。
當美團則試圖以“零售+科技”鞏固壁壘,京東的終極目標則是構建一個覆蓋“電商+即時零售+本地服務”的超級生態。這場戰爭的本質,是流量焦慮下的場景爭奪:當傳統電商增長見頂,高頻、剛需的本地生活成為必爭之地。
盡管京東外賣尚未構成威脅,但美團已經開始警戒,據傳言多地美團BD(商務拓展)緊急開會商討降傭留客,部分城市傭金率已下調。
京東外賣的突襲,看似靜默,卻可能成為改寫行業格局的導火索。本地生活市場的競爭,已從流量廝殺升級為生態韌性、數據智能與場景密度的全方位較量。
假如京東復制“百億補貼”打法,外賣行業或將迎來最慘烈價格戰。而在這場變局中,最大的變量或許是中小商家的選擇——他們的“用腳投票”,將決定誰能在5萬億市場中笑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