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兩會期間,20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關于藥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的提案》,該提案的主筆人、上海政協委員、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接受財新采訪時,用“麻藥不睡、血壓不降、瀉藥不瀉”來形容此現象。
隨即引發一場輿論的海嘯,不明真相的群眾把矛頭指向了醫藥集采、仿制藥、甚至醫保局身上。
我當時就提了幾個判斷:
1、相信鄭醫生是好心的,負責的,但是有點著急了,因為藥品的質量問題他接觸不到,也很難拿到證據,藥品的有效性問題需要統計數據,他接觸的病例樣本肯定不夠。
2、醫藥集采是大趨勢,全世界所有主流國家醫保都是集采的。
3、藥品有問題,要不是藥監局的問題,要不是制藥廠的問題,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和醫保局沒關系。
4、集采只是一種購買方式,仿制藥和原研藥要不有效,要不無效,和集采沒關系。
5、很多人說要求醫藥提供自己想要的藥,絕不可能做到,也非常無知。
國家醫保目錄顯示,目前甲乙丙三類藥共計15萬種+,其中乙類藥占據98%,醫保只能管甲類藥,部分乙類藥,所謂的集采主要也是在甲類藥和乙類藥,基本上不涉及到丙類藥。
醫院做不到把15萬+種藥品放在藥房,而且還有很多創新藥、進口藥,特效藥,可能壓根不在醫保目錄上面。全球也沒有任何國家的公民可以隨時吃到自己想吃的藥。
但是輿情太大,針對《關于藥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夠用到療效好的藥物的提案》,醫保和藥監部門很快展開了調研,今天給了答復。
我把主要的內容分享一下:
1、關于“降壓藥血壓不降”的說法。有反映“氨氯地平”的仿制藥療效不如原研藥,起因是個人的用藥體驗。瑞金醫院提供了該院參與的苯磺酸氨氯地平集采中選仿制藥與原研藥對比的臨床真實世界研究成果,顯示“針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采用原研及仿制氨氯地平治療均能獲得較好效果,可有效降低血壓水平,且安全性相當”。
2、關于“麻醉藥不睡”的說法。單獨看其中的麻醉誘導期(麻醉全過程的起始階段),集采仿制藥平均用量157mg,原研藥平均用量146mg(集采藥品和原研藥品每支含量均為200mg)。在未發現“麻藥不睡”、人均丙泊酚總用量無差異的情況下,麻醉誘導期仿制藥人均用量略有增加,需收集更多數據分析研判。
3、關于“瀉藥不瀉”問題最離譜,用于腸道準備的瀉藥主要是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此藥是第十批集采新納入的品種,2024年12月30日剛剛公布中選結果,目前尚處于落地執行前的準備階段,也就是說相關醫院和醫護人員尚未使用“集采后的瀉藥”。
集采的瀉藥還沒有開始使用,哪來的集采的瀉藥不瀉?
4、關于藥品評價問題。很多人擔心針對仿制藥的一致性評價變為一次性評價,我在《集采藥的真相!國家醫保局可能才是受害者》一文中針對仿制藥評價的流程、技術標準和發展歷史做了詳細的分析,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細節。
總體結論是我國實行的一致性評價技術要求將仿制藥與原研藥對照開展藥學評價、生物利用度評價等,是國際公認的最佳標準之一。
每年對國家集采藥品實行中選企業檢查和中選品種抽檢兩個“全覆蓋”,每年都檢查至少一次的。
5、并不是強制使用集采藥品,集采藥品的協議采購量為醫療機構報告需求量的60%-80%,醫院實際采購量達到相應規模即為完成采購協議,協議之外的部分,由醫療機構自主選擇品牌。
需要說明的是,并非所有藥品的原研藥都一直在國內市場有生產銷售,有的實際上從未進入國內市場。
6、原研藥的品質并不見得比仿制藥強,過去幾年,已經使用的前9批1600多個中選產品中,共有9個藥品因質量風險被取消中選資格,其中6個是進口藥(含3個原研藥)、3個是國產藥
舉個例子,已公開發布的鹽酸二甲雙胍片療效真實世界研究結果:糖化血紅蛋白(<7%)的達標率,原研組78.9%、集采仿制組83.4%;空腹血糖(<8mmol/L)的達標率,原研組87.6%、集采仿制組83.8%。不論使用原研藥還是仿制藥,均有80%左右的患者控制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達標,也都有20%左右的患者療效不佳,患者需采用其他治療手段或其他作用機制的藥物。從20%的療效不佳患者中選取個案來“證明”仿制藥療效不佳或原研藥療效不佳,都是不準確不科學的。
我上次寫文章講述仿制藥是直接主要用藥組成的時候,一個粉絲留言懟我:我就是喜歡原研藥,憑什么不給我報銷,是我沒有交社保嗎?必須保障我用藥自由。
那么反懟一下:誰說你交了醫保,就要滿足你用藥自由?就必須保障你用到原研藥,創新藥,進口藥?
美國人每日服用的處方藥數量高達1.3億份,其中仿制藥占據90%的比例。而在這些仿制藥中,40%來自印度。
看看世界上仿制藥排名前五的企業,下面是2023年仿制藥銷售排名:
一、以色列悌瓦,158.46億美元;
二、美國暉致,154億美元;
三、瑞士山德士,96億美元;
四、印度太陽制藥,56億美元;
五、德國費林尤斯卡比,45億美元;包括約旦HIKMA都達到29億美元。
以商業健康險為主的美國也開始了集采,2024年8月,美國衛生部與公共服務部公布了首批10種談判藥品的最終價格,平均降價達到63%,嘗到甜頭之后,美國在今年1月就立刻啟動第二輪醫保談判,將諾和諾德、GSK、輝瑞等跨國巨頭的15款產品納入其中。這些藥物是根據“總承擔處方藥費用”的標準選擇。
喜歡處處對標國外的,現在就拿醫藥開支最大的美國來比較,有什么新的視角嗎?
而且美國的談判是更狠,談判主要針對的就是原研藥,如果藥企拒絕談判,將面臨高額消費稅(第一年為銷售額的65%,逐年遞增至95%)
周五的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上海的醫保還能撐多久?》說實話情況很不樂觀,這也算不上黑天鵝,只能說是灰犀牛,畢竟早有預期。
原文:
2023年,居民醫保基金收入10569.71億元,支出10457.65億元,當期結存112.06億元,累計結存7663.70億元。當期結余僅占據當年開支的1.07%,距離擊穿線非常近。
再補充說明2023年的幾個數據:一是全年全國城鄉居民醫保個人繳費總額為3497億元,二是財政全年為居民繳費補助6977.59億元,三是居民醫保基金全年支出10423億元。居民醫保基金全年支出總額,是居民個人繳費總金額的2.98倍。
真的要省著點花了,兄弟們,未富先老,到處都是花錢的地方,管錢的也很難。
不管是醫保還是養老,社保最大的責任就是托底,保證全國人民一個生活的最差保障,不可能因為誰有錢,就保障好一點,誰沒錢,就保障差一點,相反,社保具有“劫富濟貧”的價值。
如果想要更好的醫療或者養老,只能靠自己,商業保險是最重要的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