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轉,揭開歷史的塵封。這是一組珍貴的民國老照片,鏡頭聚焦于那些鮮少被文字詳盡記載的底層百姓。
民國一座略顯陳舊的玉石加工廠內,有一個八九歲的孩子,正全神貫注地忙碌于打磨機前。他身形瘦小,卻透著一股超乎年齡的堅韌與專注。那是一張頗高的凳子,他費力地爬上去,穩穩坐定,雙腿勉強夠到踏板。
他的小腳有節奏地踩踏著踏板,每一次下壓與抬起,都精準地控制著打磨機的力度。打磨機上的玉石在飛速旋轉的砂輪下,濺出星星點點的碎屑,伴隨著輕微的摩擦聲,漸漸顯露出溫潤的質感。孩子的眼睛緊緊盯著玉石,眼神中滿是認真與執著,稚嫩的小手靈活地調整著玉石的角度,動作嫻熟流暢,仿佛這不是一個初次接觸打磨工作的孩童,而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手藝人。
民國的街邊,一個水果攤吸引著路人的目光。攤主是個身著褪色粗布衣衫的男子,他愜意地半躺在地上,身旁放著一副扁擔,兩頭竹筐分別裝著紅彤彤的柿子和黃澄澄的梨子,攤位前還擺著些花生。
男子神色悠然,嘴角帶著淺笑,沒有絲毫因生計而起的焦慮,靜靜等著顧客上門,秉持著能賣多少是多少的心態,在這喧囂街頭,自成一道獨特風景。
民國北平街頭,人潮涌動,一位六七十歲的老人挑著擔子艱難前行。他穿著洗得發白、打著補丁的粗布長衫,臉上皺紋交錯,雙手粗糙干裂,卻穩穩握著扁擔。
扁擔兩頭掛著他親手制作的花卉,這些花色彩艷麗,從花瓣紋理到花蕊細節,都栩栩如生,似有蓬勃生機。老人身后是莊嚴的天安門城樓,古老的城樓與鮮活的花卉相互映襯,構成獨特的民國市井畫面。
民國路邊有一名篾匠在擺攤,他挑的擔子兩頭,裝著竹篾和修理工具。不論是簸箕、竹筐等家用器具,只要是壞了,他都能修復。這也是一個獨門手藝,每天走街串巷,雖然很辛苦,但每天都有收入,他臉上的笑容說明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
民國時期的街頭,人來人往,喧囂嘈雜。在街角的一處,一位身著粗布長衫的男子靜靜地坐在小馬扎上,身旁的地上鋪著一塊干凈的布,上面整齊地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折扇。這些折扇像是從時光深處走來的雅士,每一把都散發著獨特的韻味。
男子的家中世代傳承著制作紙扇的手藝,歲月流轉,這份匠心卻從未改變。每一把扇面皆由他親手繪制,每一筆每一劃都傾注了他的心血與情感。畫中的山水,峰巒疊嶂、云霧繚繞,似能聽見山間的潺潺流水;畫中的花鳥,栩栩如生,鳥兒靈動欲飛,花朵嬌艷欲滴,仿佛能聞到芬芳。沒有兩把扇面是相同的,每一把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承載著藝術的靈魂。男子的臉上洋溢著由衷的笑容,那笑容如春日暖陽,溫暖而明亮。這笑容里,是對家族傳承的自豪,是對自己手藝的篤定。
民國時期,一戶人家的大門被人敲開。主人一看,門口站著一名男子。男子身上背著一個布袋,手里拿著竹板,邊打邊唱,唱的都是吉祥話。
在民國的老街上,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街邊店鋪林立,行人往來不絕,生活的煙火氣彌漫在每一寸空氣中。
一位鋦瓷匠人坐在街邊的小板凳上,身旁是一個陳舊卻收拾得井井有條的工具箱,里面擺滿了各類工具,每一件都被摩挲得油亮,見證著匠人的無數個日夜。
踏入這片場景,熱鬧喧囂便撲面而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人隨意地坐著,有人靜靜地佇立,他們的穿著千差萬別,從粗布麻衣到綢緞長衫,天差地別的質地與款式,無聲地訴說著彼此身份地位的懸殊。而在人群的間隙中,一位大叔正穿梭其中,口中吆喝著,試圖吸引旁人的注意,兜售自己的貨物。
環顧四周,不難推斷,這里大概率是民國時期鄉鎮里聽戲或聽評書的場所。也只有這樣充滿生活氣息的地方,才能打破階層的界限,讓人們忘卻身份的差異,因著對傳統藝術的熱愛,自發地匯聚在一起。
細細打量這些人的衣著,大多打著補丁,面料粗糙,再看他們的臉色,或因常年勞作而帶著風吹日曬的痕跡,或因生活的艱辛略顯疲憊,不難看出,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著實不高。然而,當鏡頭對準他們時,多數人臉上綻放出質樸的笑容,還有些人露出驚奇的神色,眼中閃爍著好奇的光芒。
在繁華喧囂的上海街頭,一位賣燒餅的老板正切著大餅。他身著一襲漿洗得頗為干凈的布衫,老板身旁,站著一位年輕的伙計,兩人臉上都綻放著由衷的笑容。兩人一邊熟練地忙碌著手中的活計,一邊偶爾低聲交談。
老板頭上那頂帽子,款式老舊且與他的衣著風格并不相稱,不知是不是匆忙間臨時戴上的。此刻,老板嘴里正叼著一支煙,煙頭已燃出長長的一段煙灰,搖搖欲墜。這情景著實讓人捏一把汗,畢竟他身前面就是切燒餅的案板,萬一煙灰不慎掉落進燒餅里,客人察覺后難免心生不滿,拒絕付錢不說,還可能影響生意的口碑。
民國時期的街巷,一家獨具煙火氣的小吃、食品店闖入眼簾。店老板站在店中,手中緊握著一把鋒利的菜刀,穩穩地立在厚實的墩子前,老板的面前,是一個掛滿美味的架子,色澤紅亮的燒肉、肥瘦相間的叉燒、皮脆肉嫩的燒鴨,還有油光锃亮的燒鵝,每一樣都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引得路人頻頻側目,不自覺地吞咽口水。視線向右轉移,一塊豎寫的廣告語 “順帶” 進入視野,上面赫然寫著:“華德狄斯耐,第一部五彩長篇卡通”。
在民國熙熙攘攘的街頭,一家咸菜店扎根在街邊,店門口的幌子隨風輕輕擺動。
店內,一位老者正坐在柜臺前用餐。他身著粗布衣衫,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可他的眼神卻透著溫和與寧靜。他面前的飯菜雖簡單樸素,卻吃得津津有味。
柜臺上,擺放著幾瓶腌制好的咸菜。玻璃瓶子擦得干干凈凈,透過瓶身,能清晰看到里面色澤誘人的咸菜,或金黃,或醬紫,散發著獨特的咸香,引得路人紛紛側目,成為小店無聲卻有力的招牌。
柜臺上方,掛著一只精致的鳥籠。鳥籠用細細的竹條編制而成,籠中幾只小鳥歡快地蹦跳著,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它們五彩斑斕的羽毛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為略顯陳舊的小店增添了幾分活潑的氣息。
在民國時期的一個冬日,天地間一片銀白。房頂被積雪層層覆蓋,仿若戴上了一頂頂厚實的白帽;樹木的枝椏也不堪重負,被積雪壓得微微彎曲,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冰雕藝術品;地面更是被雪嚴嚴實實地包裹著,一腳踩上去,便能聽見 “咯吱咯吱” 的細微聲響。
房檐之下,幾位婦女圍坐一團。她們身著粗布棉衣,神色間透著幾分冬日的慵懶與愜意。面前擺放著一個古樸的大鐵盆,盆中炭火熊熊燃燒,跳躍的火苗不時發出 “噼里啪啦” 的脆響,為這清冷的冬日增添了幾分溫暖與生機。她們就這樣靜靜地坐著,享受著炭火帶來的溫暖,偶爾低聲交談幾句,聲音在寂靜的冬日里悠悠飄蕩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