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病逝,社會上涌現了很多吃人血饅頭的壞犢子。其中包括一個命理大師,據稱他曾預言大S“活不過50歲”,這下應驗了。以后騙錢更容易些了。
所謂的“神預言”往往只是巧合,卻被看相師們過度解讀。大S患有癲癇、心臟二尖瓣脫垂等多種疾病,早逝的概率很高,此其一;其二,相術師們通常會做多種預言,從概率上也會命中幾個,夠他們拿出去炫耀了。
我有一個朋友,熱衷算命。大師總算不準,不過有一次,大師說對了。她就記住了,到處說這個大師算卦很準。這種選擇性記憶的心理,很值得玩味。
這種偏誤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怎么講呢?簡單說,就是人們傾向于關注與自身信念一致的信息,而忽視與此相矛盾的證據。
當相師多次預測中僅有一次準確時,個體會將這次“命中”視為對自身信念(如“相術可信”)的驗證,而將其他失敗案例予以合理化,例如歸因于“偶然誤差”,或者“解讀偏差”。
本質上,這是是大腦為減少認知沖突而進行的主動篩選。
神經科學研究還表明,與符合自我預期的經歷相關的記憶,更容易被大腦編碼,進行長期儲存;而消極或矛盾的信息,則可能因缺乏情緒喚醒而被遺忘。
“他算對了”的驚喜,和由此產生的信任感,會被多巴胺系統強化;反之,多次不準的預測,因缺乏情感刺激,而逐漸被邊緣化。
從相師端來說,他們常使用模糊、普適性的語言——如“早年經歷挫折但堅韌”,這類表述具有高度包容性,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套用進去,聽眾會基于自身經歷進行“填空式”解讀。
即使預測不準確,個體也會將部分內容與自身經歷強行關聯,從而主觀認定其“部分準確”。
而且大師們對預測失敗也有破解辦法。中國曾有一個凈*法師,信眾如云,前兩年已經死了。他在1990年代,就多次預言世界末日1999年降臨。結果什么都沒發生。他就說,這是因為信徒們聽了他的話,抓緊念佛、做功德,把業障破解了。
接下來,仍然是一眾信徒圍繞著他。一直到他死去。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就是聽他的話,放棄乳腺癌治療,很快過世的。
相術師大都吃人血饅頭,靠欺詐為生。
除了上述那位,還有一位韓國命理師自稱“大S附身”,在49萬訂閱的YouTube賬號上表演通靈,自稱能讓大S上身,在鏡頭前用韓語哭喊“想活下去”等話——他媽的他連中文都不會說。
如此消費大S,真是過于惡形惡狀了。
認知很難改變,通常是要靠一代一代人死去而迭代的。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些騙子相師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靠吃人血饅頭為生。
只是希望我的朋友們,都能輕易覷破他們的伎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