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人終其一生無法避免的課題,面對所愛之人的離開,留下的人應該如何面對不舍的情緒呢?
人生中難免會遇到身邊的人離世的時刻。面對死亡,面對親愛的人已不在,我們會感到遺憾、舍不得,面對離別,不舍的情緒怎么辦?
「當有人離開時,不要哭,因為哭出聲的話讓逝者留戀。」這大概是很多人聽到的話。
不管是習俗考量,或是為了讓留下來的人,得以慰藉的說詞,面對不斷涌出的舍不得,應該怎么辦?
悲傷不必向誰證明
人生總有一些事是不愿輕易想起的,爺爺去世的那段日子,就是我不愿想起的回憶。
得知摯愛的爺爺過世的那一瞬間,我的大腦是完全空白的。
那天,接到爺爺病逝的通知后,我迅速的打包行李,從香港直接坐飛機飛回了北京。
看著熟悉的街景,走到家門口,做基督教送別儀式的人已經來了,我站在爺爺奶奶的房間,突然就控制不住流起了眼淚。
本想回來安慰奶奶,可最后反過來變成她安慰我:算了,人都走了,別哭了。
而我卻沒能見到他最后一面。
后面幾天,我機械化地迎接前來悼念的親友,送爺爺最后一程,生平第一次撿骨灰,穿孝衣等。
一切就好像做夢一樣。
曾經兒時的家放上了爺爺的照片,而我的記憶卻依舊停留在兩三歲時他風塵仆仆地為挑食的我買來餛飩的場景。
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接受你已經不在了?
“你的人生再無祖父,我的人生再無慈父”。當堂叔說出這句話后,我才知道心碎是沒有聲音的。
這場來不及的告別,接下來該如何面對?
可是,僅僅在一個月前,我們不是還約好夏天一起回老家摘楊梅嗎?再過幾個月就是堂弟的婚禮,你連西裝皮鞋都準備好了,為什么又不能參加了呢?
我知道善良溫暖的你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為你這么傷心,可是我的眼淚就是停不下來。
往后的日子似乎也只能慢慢練習接受。失去所愛之人,不是一場暴雨的到來,而是一生的潮濕。你會意識到來日并沒有方長,一別再無歸期,萬般思念,不復相見。目之所及,皆是回憶,眼之所及,皆是遺憾。
每個人面對死亡的反應不同,這很正常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失去——這意味著,你不必再猜測,甚至否定自己的感受或行為。經歷親人死亡的旅程是非常私人的,每個人對于失去的反應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可能喜歡在社群公開地表達自我情緒,并為此感到心安;有些人則習慣默默地消化。
不論如何,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你的情感是屬于你自己的,因而沒有所謂正確或錯誤。并且,你要由此開始相信你將能度過這一切。
尋找支援,同時感受自己仍被這個世界愛著
所愛之人離開后,你會感覺到生活像是破了一個巨大的缺口而有所匱乏。這種時候,你會特別需要情感上的支援。尋找信任的親人、好友,或者心理治療師,一起陪你度過這段時間。他們的存在,將會讓你知道自己并沒有被拋棄,你并不孤單,而且持續被愛包圍。
當然,一開始你可能會不太自在。對他人說明自己發生的事,像是一次次地逼自己面對「它真的已經發生了」。的確,公開承認,同時也是開始坦承面對自己的過程——你對于這次的失去有什么樣的怨懟、悲傷與不舍,都會就此重現。然而,你也會在這樣「承認」的過程中,漸漸感受到療愈。
你可以選擇你最自在的模式,一步一步慢慢地來。前提是你已經準備好了。并且只要記住一件事,談論死亡與失去,不代表你是脆弱的——反之,這意味著你已經足夠堅強,到可以開始誠實面對生命。
別和自己的情感抗爭:允許自己悲傷,允許眼淚陪伴
失去親人后,我們將面臨劇烈的情感沖擊。而也許這樣的情緒對你而言很陌生,你有時甚至覺得自己瘋了,想著為什么我會這么這么地難過?
有時候,悲傷它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來臨。你可能會在平時走路、吃飯或上班時,莫名地流淚,你可能不會有所感覺,直到身旁的人提醒你,你才知道自己正無意識地陷入悲傷的狀態之中。你可能會對這樣不受控的日常感到不自在。
而接下來你或許還會發現,別人可能都還比你更急著要你好起來。在日子不斷過去以后,你聽到有人跟你說「別哭了」、「趕快走出來吧」,你的療傷馬拉松在別人眼里看來,可能會更加地痛苦與焦慮。然而,你不要為此感到歉疚。因為情緒無須道歉,也無可妥協。悲傷是不能被限制的,你得允許它的發生,允許眼淚,允許脆弱;別和自己的情感抗爭,因為它的出現,總有它的理由與時程。
他真的已經走了:接受你無法再回到正常
一年半以后,我仍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同樣的問題:為什么我仍如此痛苦?我何時可以克服?為什么我不能回到『正常』?」
直到我我意識到我永遠不應該回到正常狀態,我才又重新控制了我的生活
因為失去親人讓你感覺到太痛苦,于是讓你相信在某個遠方,一定有一個可以讓你「好起來」、可以「恢復」,可以「回去」的地方。因為沒有地方會比這里更慘。然而如前面提到,療愈的旅程并沒有時間規定,沒有人會告訴你你要花多久時間度過這個階段;你要的并非完美、并非回到「正常」——并且事實是,這是永遠不會發生的事。當你思念他時,你感受到痛苦彷佛永遠不會消失。但這沒有關系。因為你已經比一生中任何時候,都還要堅強。
或許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回到原本的生活、不是「好起來」,而是接受這件事正在發生、理解它成為生命的一部分;而你也將在接受這件事以后,找到持續生活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善待自己,知道總有一天你會醒來,發現痛苦變少了,知道日子可以繼續下去。
心碎的時候,喜歡的事情是不會改變的:去做你熱愛的事吧
在這條路上,你可能時刻被痛苦提醒,而感覺到自己難以再次感到快樂。有人會告訴你,那不如讓自己忙一點吧!忙碌起來,轉移注意力,或許就不會過得那么辛苦。然而,忙碌卻也可能讓你更加的痛苦——也許時間并沒有因此而過得更快,每一天也將越來越沒有意義。
你可以繼續去做你喜歡的事情。它可以是一件很小的事,譬如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也可以進行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因為當你難過的時候,你喜歡的事情是不會改變的。悲傷它仍存在,我們不用特別去跳過它。但于此同時,你可以選擇去滿足自己其他的渴望與需求;當你慢慢找回生命中積極的情緒,你也會發現自己彷佛可以一步又一步地,把日子過好。
謝謝:珍惜他帶給你的記憶
「有一段時間,我閉上眼睛,我看到的只有爺爺躺在醫院病床上最后的那一刻。我沒有看到他的微笑。這個畫面每天在刺傷我的心。所以我開始試著忘記他。
但直到一天,我意識到那些他曾經教會我的事、曾經給過的愛,那些力量、勇氣,都仍深植在我的身上,陪伴我走接下來的路。這才驚覺:原來爺爺不曾離開。
在面對親人死亡的最后一步,應該為自己來一場儀式,它可能是實體的葬禮,也可能就在你內心里悄悄進行。在這場儀式里,練習感受對方曾經帶給你的愛、你們相處的記憶、接觸的體溫,并且在這個時候,好好地對他道謝。謝謝他,來過你的生命。
你會在這場儀式里,明白對方從沒有真正地消失。勇敢地紀念他,你將不再那么害怕;有過的事物,將永遠留在你這里。
面對失去的路,有時漫長彷佛沒有盡頭,有時你會驚喜于一處光亮,即使過了很久,你還是會突然地感到失落。因為,無所謂走完了沒有,但希望你相信的是,因為有愛而疼痛,這段旅程不需要擁有終點,你知道你還是可以為生命感受到幸福。
祝福他,也祝福每一個失去親人的朋友們
莊子說,「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死亡是瞬間的,也是永恒,因為我們從生下來那一刻,就是在步向死亡,甚至我們每一天都在死亡。
既然死亡是人生的末班車,是永遠都無法逃脫的課題,那我們能做的便是用我們的方式,積極的面對人生,盡可能跟所愛之人過好每一天,讓他們感受到你的重視,你的愛,才不會留下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