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四川宜賓筠連縣發生了一起山體滑坡事件。這一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因為山體滑坡通常被認為是夏季的“專利”,而冬季發生滑坡似乎有些反常。那么,為什么在寒冷的冬季,筠連縣也會發生山體滑坡呢?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自然規律?
山體滑坡的基本原理
要理解冬季山體滑坡的原因,首先需要了解山體滑坡的基本原理。山體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滑動面整體或分散地向下滑動的現象。它的發生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
1. **斜坡地形**:山體滑坡多發生在坡度較大的地區,尤其是山地和丘陵地帶。
2. **巖土體性質**:松軟的土層或破碎的巖層更容易發生滑坡。
3. **觸發因素**:降雨、地震、人類活動等外部因素可能成為滑坡的直接誘因。
在夏季,強降雨是山體滑坡的主要觸發因素。雨水滲入巖土體后,會增加其重量并降低摩擦力,從而導致滑坡。然而,冬季降雨較少,為何也會發生滑坡呢?
冬季山體滑坡的特殊原因
1.凍融作用:冬季的“隱形推手”
冬季雖然降雨較少,但氣溫的變化卻可能對山體穩定性產生重要影響。在筠連縣這樣的山區,晝夜溫差較大,白天溫度較高,夜晚則可能降至冰點以下。這種反復的凍融作用會對巖土體造成以下影響:
**水分凍結膨脹**:當巖土體中的水分在夜晚凍結時,體積會膨脹,導致巖土體結構變得松散。
**白天融化松動**:白天溫度升高,凍結的水分融化,巖土體變得更加松軟,摩擦力降低。
這種反復的凍融作用會逐漸削弱斜坡的穩定性,最終可能引發滑坡。
2. **前期降雨的“滯后效應”**
雖然冬季降雨較少,但滑坡的發生往往具有滯后性。在筠連縣,2024年秋季的降雨量可能比往年偏多,這些雨水滲入地下后,并未完全排出,而是滯留在巖土體中。到了冬季,這些滯留的水分在凍融作用下進一步加劇了巖土體的不穩定性,從而誘發了滑坡。
3. **地質構造的脆弱性**
筠連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地質構造復雜,巖層破碎,屬于滑坡易發區。這里的巖土體以泥巖、頁巖為主,這些巖石遇水后容易軟化,抗剪強度降低。即使在冬季,只要巖土體中的水分達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發滑坡。
冬季山體滑坡的危害與特點
與夏季滑坡相比,冬季山體滑坡具有以下特點:
1. **突發性強**:由于凍融作用的累積效應,冬季滑坡往往具有更強的突發性,預警時間較短。
2. **影響范圍廣**:冬季滑坡可能伴隨冰雪融化,形成泥石流,影響范圍更廣。
3. **救援難度大**:冬季氣候寒冷,道路結冰,救援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
因此,冬季山體滑坡的危害不容小覷,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四、如何防范冬季山體滑坡
為了減少冬季山體滑坡的發生,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加強監測預警**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和地面傳感器,對滑坡易發區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隱患并發布預警。
2. **改善地質環境**
通過植樹造林、修建排水溝等措施,增強斜坡的穩定性,減少水分對巖土體的侵蝕。
3. **規范人類活動**
在滑坡易發區,應嚴格控制坡腳開挖、森林砍伐等行為,避免對山體穩定性造成破壞。
4. **提高公眾意識**
通過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山體滑坡的認識和防范意識,確保在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避險。
結語
四川宜賓筠連縣2月8日的山體滑坡事件提醒我們,自然災害并非夏季的“專利”,冬季同樣需要警惕。凍融作用、前期降雨的滯后效應、地質構造的脆弱性以及可能的人類活動的影響,共同構成了冬季山體滑坡的誘因。只有通過科學監測、環境治理和公眾教育,才能有效減少滑坡災害的發生,保護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自然災害無情,但人類的智慧和行動可以將其危害降到最低。讓我們共同努力,守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