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夸人的方式總是帶著“性別濾鏡”?
網上鋪天蓋地夸“帶娃姑姑”“時髦小姨”,但輪到男性親屬,要么是“當大老板的舅舅”,要么是“炒股發財的叔叔”。
那些給孩子喂飯的叔叔、陪外甥女玩娃娃的舅舅,好像根本不配被看見。
這不是誰好誰壞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在用兩套標準丈量男女的價值——女性的光必須照進家庭的角落,男性的亮只能閃在職場的天花板。
女人(圖與文無關)
1、別讓夸獎變成枷鎖
社會對女性的夸獎,藏著溫柔的陷阱。
當所有人都在說“當媽的真偉大”“女兒真是貼心小棉襖”時,其實是在暗示:你的價值必須通過犧牲來證明。
帶孩子是“母愛天性”,做家務是“賢惠本分”,照顧老人是“孝順應該”。
這些夸獎像無形的繩子,把女性越捆越緊——你稍微想喘口氣追求事業,馬上有人嘀咕“當媽的心真狠”;你偶爾想給自己買件貴衣服,立刻被說“亂花錢不懂持家”。
男性同樣被夸獎綁架著。
整個社會追著夸“張總又升職了”“王哥生意做得大”,卻對周末給孩子讀繪本的爸爸視而不見。
男性想展現溫柔?立刻被貼上“沒出息”“不像男人”的標簽。
表哥辭職帶娃三年,親戚背后議論“一個大男人吃軟飯”;同事每天早起給女兒扎辮子,被嘲笑“娘們兮兮”。
這些偏見逼著男性只能活在“賺錢機器”的人設里,連當個好爸爸都要偷偷摸摸。
最可怕的不是區別對待,而是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夸獎暴力”。
女性在“偉大”中耗盡青春,男性在“成功”里壓垮脊梁,所有人都被困在別人寫的劇本里,演著根本不適合自己的角色。
女人(圖與文無關)
2、偏見是怎么長進骨頭里的
這些扭曲的夸獎方式,是幾千年的老毛病。
老祖宗留下的“男主外女主內”,到今天變成了一套自動運行的程序。
女性從小聽“女孩子要有女孩樣”,玩娃娃被夸“真乖”,搶著爬樹就被說“瘋丫頭”;男孩摔哭了被訓“男子漢不能哭”,想要粉色書包被罵“不像話”。
這些聲音像刻刀,一點點把人雕成“該有的樣子”。
商業社會又給偏見澆了混凝土。
打開電視,媽媽永遠在廚房笑著煮湯,爸爸總是在辦公室霸氣簽合同。
商場里,早教機構拉著媽媽們辦卡,兒童樂園廣告寫著“讓爸爸放手讓孩子勇敢”——好像帶孩子天然是媽媽的義務,爸爸只需要當個“周末玩伴”。
更別說那些“女司機梗”“直男審美”的嘲諷,把男女差異變成互相攻擊的子彈,讓偏見越扎越深。
就連我們自己,也常常是偏見的幫兇。
見到全職媽媽,脫口而出“你真不容易”;聽說全職爸爸,下意識想問“他老婆很能賺吧”。
夸女同事“兼顧事業家庭好厲害”,卻從不說男領導“能準時下班接孩子真難得”。
這些隨口說的話,就像往舊傷疤上撒鹽,讓性別偏見一代代傳了下去。
女人(圖與文無關)
3、讓每個人都活成完整的人
改變,從重新學“怎么夸人”開始。
夸女性時,請忘記“犧牲”和“奉獻”,別再說“為了孩子你放棄了好多”,改成“你設計的方案客戶贊不絕口”;別總夸鄰居阿姨“把老公伺候得真好”,試試說“你跳廣場舞的樣子特別有活力”。
女性不需要被捧成“家庭烈士”,她們值得被看見專業、才華、熱愛和夢想。
夸男性時,請走出“金錢和地位”的怪圈。
別見了面就問“今年賺多少”,可以說“聽說你女兒作文比賽拿獎了,教得真好”;別再吹捧“張總又換豪車”,不如夸“老王給孩子做的木頭玩具真精巧”。
男性不需要活成“人形ATM機”,他們也有權利享受生活的煙火氣。
最重要的是打破性別的玻璃罩:
- 姑姑帶孩子上熱搜?叔叔陪孩子踢球也值得點贊
- 小姨發紅包被夸暖心?舅舅手寫信給外甥女更該刷屏
- 女科學家攻克技術難關能上頭版?男護士溫柔哄寶寶吃藥也該上熱門
真正的平等,不是讓男女活成一模一樣,而是讓所有人都能自由發光。
女高管可以穿著高跟鞋在談判桌廝殺,也可以周末素顏蹲在菜地種瓜;男教師可以站在講臺揮斥方遒,也可以放學后系著圍裙烤餅干。
最好的夸獎,應該像陽光照在每個人身上——不論他/她是在寫字樓加班,還是在幼兒園門口蹲著系鞋帶;不論她選擇叱咤商海,還是他愿意在家煮飯帶娃。當我們學會用同樣的熱忱贊美每個人的獨特光芒時,這個世界才會真正亮起來。
女人(圖與文無關)
作者介紹:
歐小希,希望通過我的文字,帶你體會世間“人情冷暖”。
喜歡請在下方點贊、分享、收藏和評論。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