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一路繁花》中,74歲的劉曉慶吃魚名場面火了:
“我一個人就要吃一整條魚?!?/strong>
表示“一天只吃一頓”的李小冉考慮到團隊經(jīng)費有限,不斷勸阻:“夠了夠了,吃不完?!?/p>
劉曉慶堅持說:
“不,我要吃,我真的一個人就要吃一條,我只是考慮,要不要給你們剩點的問題?!?/strong>
這讓屏幕前的觀眾大呼“太爽了”、“太喜歡需求明確、內(nèi)核穩(wěn)定的慶奶了”:
原來真的有人可以如此坦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一點也不藏著掖著!
但這可把李小冉整郁悶了,晚上她向劉曉慶表達看法,覺得她沒有當(dāng)好領(lǐng)隊。
劉曉慶的回答也很坦然:
“誰讓你們選了?我是被動的,其實我也是盡了義務(wù)的?!?/strong>
敢做自己,敢直面成見,會表達的人就是活得如此痛快鮮活,真是令人羨慕不已。
與之相反,不會表達的人像是泡在欲言又止的愁苦里。
小到吃飯不敢加魚,大到工作不敢加薪,關(guān)系里不敢提需求,人生過得擰巴憋屈,又謹小慎微。
誰不想像劉曉慶那樣,痛痛快快地活呢!
那些明確表達需求的人,的確更容易被愛。
那么,為什么有人沒有辦法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呢?
怎樣才能學(xué)會表達自己呢?
不表達需求,不是“不想”,是“不敢”
看《再見愛人4》時,很多人被麥琳的一句話給驚住了,她說:
“我配擁有一杯咖啡嗎?”
甚至,不少人都在網(wǎng)上開始玩梗,表示不喜歡麥琳表達需求的方式。
一開始我們對麥琳扭曲的表達非常不理解,直到最后我們才明白,原來她是“棄兒”。
她被養(yǎng)父母撿來撫養(yǎng),“被拋棄”的痛深入到骨子里,導(dǎo)致她總是被不配得感、不安全感裹挾,連要杯咖啡都那么拐彎抹角。
對這樣的人來說,直接表達需求,不僅不能支持他們活出自己,反而會給她帶來更多痛苦。
“我怎么可以有這樣的需求?這太羞恥了。”
“萬一我說出來后,大家討厭我怎么辦?”
“我一定會被拒絕的,因為我根本不配得到大家的愛?!?/p>
——一表達,就激活了內(nèi)心深處那些負面聲音。
而這些負面的聲音,大多數(shù)源于童年早期。
那些在早期沒有被很好的“看見”和照顧的孩子,或許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一時刻:
渴望需求被滿足時,得到的卻是父母的冷淡、苛責(zé)、否定和忽視。
所以,當(dāng)一個人無法開口說清自己到底要什么,其實是“內(nèi)在小孩”無法突破童年痛苦的卡點。
不表達,是他們的另一種“自我保護”——我不說,那么我就不會被拒絕,也就不會受傷。
所以,每一個不敢表達需求的人,都請先學(xué)會擁抱內(nèi)在那個不敢表達自己的小孩吧。
然后,我們才能夠走到下一步。
表達需求,從“我能為自己負責(zé)”開始
接下來,我們需要先覺察一個事實:當(dāng)一個人不能自我滿足時,他就會在最親密的關(guān)系里不斷地尋求滿足。
因為在親密關(guān)系里有一種叫“同頻感”的體驗,它會勾起我們早年缺失的需要。
- 我剛剛覺得冷,他就脫下了外套給我;
- 我臉色一變,他就過來哄我;
- 我看上一款戒指,但我不說,他默默記下,偷偷買了送給我......
我們一動念,對方就能猜到我們想要什么,并給與滿足,是不是很多人在親密關(guān)系里的隱形追求?
是不是很多人對“Mr right”、“懂我的人”、“靈魂伴侶”的判斷標準?
但若你真的把這當(dāng)成真理來追求,就會陷入“同頻感”的陷阱,因為同頻感的真面目是母嬰之間的鏈接——
嬰兒沒有辦法表達自己,只能靠咿咿呀呀地哭鬧,來吸引母親的關(guān)注,使母親滿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母親大部分時間能夠滿足,那么嬰兒會感到有安全感;
如果母親大部分時間無法滿足,這份不滿足就會留在嬰兒腦中,形成“創(chuàng)傷”,并等待一個得到“二次補償”的機會。
一旦進入親密關(guān)系,伴侶就成了那個進行“二次補償”的人,我們會把未被滿足的需求丟給伴侶,渴望TA像父母一樣,把我們重新養(yǎng)育一次。
只有“那個人”,感知到我們的需要,并且主動滿足,我才能感覺到:
我是被看見的、被愛的。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成年人,一進入最親密的關(guān)系,依然會渴望那個最深處、最早期的“補償”。
但是親愛的,你想過沒有:99%的伴侶都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即使我們在關(guān)系里有互相懂得的時候,但更多時候,對方不是我們肚子里的蛔蟲,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所以,我們首先要學(xué)會的是:自我滿足。
清晰的洞察自己內(nèi)在的需求,學(xué)會對自己需求負責(zé),這才是真正療愈自己的關(guān)鍵前提。
當(dāng)我們可以不帶需索的表達需求時,關(guān)系才會發(fā)生松動。對方才會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而不是被迫去滿足他人。
堅信“我值得”的人,才“敢要”
當(dāng)你能夠擁抱自己內(nèi)在的受傷的小孩,同時可以不帶“需索”地表達自我后,接下來會進入到需求表達非常關(guān)鍵性的一步:
溫柔堅定地要求。
它意味著:我堅信自己值得,但也不害怕拒絕。
我們可以從虞書欣在綜藝《中餐廳》中的表現(xiàn),清楚地看見這一過程:
虞書欣肚子疼、很虛弱,她沒有忍著,而是把自己的需求說出來:
“我肚子不舒服,需要大家照顧一下。”
大家都力所能及地給與照顧,沒有不情愿、被捆綁,因為在場的人都知道:人都有不舒服、需要被照顧的時候。
在脆弱的時候表達自己需要幫助,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值得擁有。
還有采訪中,主持人為了讓她講一些成名過程中的辛酸坎坷,多次質(zhì)疑她“積極樂觀是假的”、“演出來的”,認為她在“營業(yè)”。
虞書欣聽了很不開心,直接表達出來:“你再說我要發(fā)火了”。
停了一下,她又繼續(xù)表達得更清楚:
“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原本在自己這里平衡得很好,差點被你質(zhì)疑到懷疑自己;
但我2秒鐘之后就清醒了過來,我這樣做就是最快樂的,我不會被洗腦?!?/p>
虞書欣的這一系列輸出,讓人感受到:
她把自己的需求表達得清清楚楚,讓我們看到那些人之常情的需求,是理所當(dāng)然該被看到、被接納、被滿足的。
所以,能夠好好表達需求的人,其表達的力量源自于內(nèi)心深處“我值得”的態(tài)度。
他們會說:“親愛的,我想喝一杯咖啡,幫我?guī)Щ貋砗脝??”,而不是“我配擁有一杯咖啡嗎??/p>
因為內(nèi)心深處,堅信自己是值得的,于是對自己的需求,覺得理所當(dāng)然。
即便被質(zhì)疑和拒絕,也可以完全地站在自己這一邊。
當(dāng)你的表達不再糾結(jié)拉扯時,聽到的人,也會覺得舒服自然。
因為對方知道,即使被拒絕,你也有能量穩(wěn)穩(wěn)接住自己。
好好表達,只需要做一件事
有需求時不忽視不壓抑,認真且耐心地向內(nèi)鏈接,和自己的需求“做朋友”;
精微地捕捉“此時此刻,我需要怎樣的滿足”,并表達出來。
——這便是一個有能力為自己負責(zé),懂得自己的需要的成年人,在關(guān)系中表達需求的方式。
如果此刻你還是沒法做到如此暢快的表達,受困于擰巴、害羞、不安。對此,不妨套用一個表達公式:
你的處境/感受+需求+清晰的解決方案。
比如:我胃里有點不舒服(處境/感受),想喝點熱水(需求),你能幫我倒一杯嗎?(解決方案)
如果對此感到壓力,可以再加一句“可以嗎”,態(tài)度更柔和,也給足了對方尊重,和還轉(zhuǎn)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這樣一來,我們就從“帶著孩子氣的創(chuàng)傷表達”,轉(zhuǎn)化到“成年人當(dāng)下的需求”。
早年的創(chuàng)傷不因此被觸痛,內(nèi)在的不安、羞恥、擰巴也會緩解很多。
看,這就是一個在關(guān)系中受盡委屈的人,稍微轉(zhuǎn)轉(zhuǎn)思路就能擁有的幸福;
這也是一個受傷的小孩,真正學(xué)會照顧好自己、愛自己的捷徑。
堅持一段時間的練習(xí),你就會在一次次堅定表達中,感受到自己內(nèi)在深處的愛與自信。
所有的“不敢”、“不配”、“不值”,在正確的表達方法面前,都可以慢慢被撫平。
即使對方說“NO”,你也心知肚明:我的表達沒問題,做好我自己該做的,其他的,就順其自然吧!
親愛的,所有真實的表達,是對于自我如實的看見。
- 每一次需求的表達,都是在撫慰那些沒有被看見的傷痛;
- 每一次需求的滿足,都是在修復(fù)那些沒有被滿足的匱乏。
愛會流向善于爭取愛的人,撬動地球只需要一根杠桿,撬動關(guān)系,有時也只需要一句正確的表達。
學(xué)會了解自己的需求,清晰地表達它們,在這個過程里,我們學(xué)會了尊重自己的需求,和尊重他人的選擇。
他人并不總是地獄,也可以是良藥。
*本文由芒來小姐和張德芬主筆團共同創(chuàng)作,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授權(quán)。
策劃丨魏夏
編輯丨李小豆
主播丨姝璇
副主編 | 花花
總 編 | 康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