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認知里,朱德與毛澤東的井岡山會師,或許是一幅充滿戲劇性與浪漫色彩的畫面: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來到井岡山下,毛澤東帶領井岡山上的部隊熱情奔下,雙方激動相擁、歡呼雀躍,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仿佛歷史的重任在這一刻被緊緊握在了一起。但歷史的真相,遠比這般藝術化的描繪更加曲折、深沉。
1927 年 10 月至 1928 年 2 月,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部隊的余部,在井岡山周邊艱難徘徊了整整四個月。那是一段居無定所的游擊歲月,戰士們在饑寒交迫與敵人的圍追堵截中苦苦掙扎。終于,毛澤東憑借著卓越的智慧與堅韌的毅力,打通了與袁文才、王佐的關系,秋收起義部隊才得以在井岡山安營扎寨,結束了漂泊。
井岡山
然而,井岡山的日子遠非想象中那般輕松。20 世紀 30 年代的中國,本就積貧積弱,而湘贛邊界的井岡山地區,更是幾乎與世隔絕的封閉山區。這里的經濟模式,依舊是古老的小農經濟,自耕農們過著簡單質樸的生活:一元錢能買四五十斤大米,八九斤茶油,七斤鹽,普通人靠著一元錢,便能安穩度過一個月。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這片寧靜的山區里,仿佛不知外界的戰火紛飛。但對于懷揣著革命理想的毛澤東和他的部隊來說,這樣的環境充滿了挑戰。在這個偏遠落后的地方,如何讓革命的火種熊熊燃燒,毛澤東的心中也曾充滿疑慮。
1928 年 3 月,中共中央根據湘鄂贛三省秋收暴動遭受重創、湖南省委又多次被破壞的嚴峻形勢,重新梳理組織關系,將贛西南特委劃歸湘南特委領導。彼時,湘南正組織多個縣市進行武裝暴動,執行 “左” 傾盲動路線的湘南特委,派遣周魯前往井岡山傳達中央關于暴動的指示。
周魯,這位來自湖南溆浦的湘南特委軍事部長、省軍委特派員,給井岡山帶來了巨大的震動。他依據中共中央 1927 年 11 月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決議和 12 月 31 日給湖南省委的指示,嚴厲指責井岡山 “行動太右,燒殺太少”,沒有貫徹 “使小資產變成無產,然后強迫他們革命” 的政策。他批判毛澤東是 “右傾逃跑”“槍桿子主義”,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將中央撤銷毛澤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的決定,誤傳為 “開除黨籍”。隨后,周魯宣布取消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改組為只管軍事的師黨委,何挺穎出任書記。這一系列變故,讓毛澤東一度淪為 “黨外人士”,只能擔任工農革命軍第 1 師師長。
這無疑是對毛澤東的沉重打擊。多年后,毛澤東仍對這段經歷記憶猶新:“臨時中央政治局開除了我的候補政治局委員的職務,由于交通閉塞,又沒有文件,傳到井岡山便變成了開除我的黨籍。黨代表當不成了,不是黨員,連黨組織生活都不能過,成了一個紅軍隊伍中的‘民主人士’。后來才說傳錯了,不是開除黨籍,這才恢復了我的組織生活。”
毛澤東在井岡山
盡管遭受如此不公,黨性堅定的毛澤東和何挺穎等人,依然選擇服從命令,率領部隊下山支援湘南暴動。在酃縣,毛澤東等人了解到湘南武裝暴動的具體情況后,為避免部隊遭受損失,借口在當地整訓部隊、發動群眾,將湘東與贛西南連成一片。也正是在這里,毛澤東看到了中央文件,澄清了 “開除黨籍” 的誤傳,得以重新掌控部隊。而周魯等人不愿返回井岡山,湘南特委的部分人員被帶往安仁、耒陽交界的雙排山一帶,不幸遭到敵人伏擊,周魯當場犧牲,他高呼 “革命萬歲” 的畫面,成為了那個動蕩年代的悲壯注腳。
需要客觀指出的是,周魯作為特派員前往井岡山,是符合黨的工作程序的,他有權代表上級黨組織改組前敵委員會。當時,他穿越白區前往井岡山,無法隨時攜帶中央文件,只能憑借記憶傳達,這才導致了信息的偏差。在那個危險的年代,口頭傳達中央指示是無奈之舉,出現記憶偏差也在所難免。
1928 年 4 月,毛澤東率領井岡山的隊伍在桂東、酃縣一帶活動,尋找機會接應暴動失敗的湘南農軍。4 月上旬,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 1 師 1 團抵達資興,在龍溪洞與肖克率領的宜章農軍約 500 人會合。幾天后,又與胡少海帶領的湘南農軍第 3 師成功會師。此時,毛澤東得知了朱德率領部隊即將到來的消息。
南昌起義部隊主力在廣東潮汕地區失利后,朱德率領的三河壩阻擊部隊成為了僅存的火種。他們在范石生的國民革命軍第 16 軍尋求庇護,駐扎在湖南汝城。1928 年初,蔣介石察覺南昌起義軍余部的蹤跡,下令范石生解除其武裝并逮捕朱德。范石生心懷正義,不僅沒有執行命令,還寫信給朱德,派秘書送達。1962 年,朱德回憶這段往事時深情說道:“我們臨走時,范石生還給我們寫了一封信,表示他的誠意。我記得大意是:一、孰能一之?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二、為了避免部隊遭受損失,你們還是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三、最后勝利是你們的,現在我是愛莫能助。”
朱德帶著部隊經廣東仁化、樂昌向湘南宜章前進。途中,廣東北江特委派來向導龔楚,他曾是南昌起義部隊失散人員,還帶來了宜章籍干部胡少海。在胡少海的指引下,朱德部隊順利攻克宜章縣城,策應了湘南暴動。
起初,朱德的部隊在湘南轉戰中戰果輝煌,在坪石擊潰許克祥的六個團,繳獲大批武器物資;又擊敗何健部隊,攻占郴州城,建立宜章、郴縣、耒陽等六個縣的蘇維埃政權,部隊發展到 1 萬多人,聲威大震。朱德將湘南宜章獨立團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 3 師,胡少海任師長,龔楚任黨代表。
然而,湘南特委的 “極左” 燒殺政策,讓革命形勢急轉直下。農民對燒房政策極為反感,在當地土豪的煽動下紛紛 “反水”。夏明震等湘南暴動領導人慘遭殺害,各地農軍相繼失敗,朱德也被迫帶領部隊向酃縣轉移,這一系列事件,為朱毛會師創造了條件。
事實上,朱德與毛澤東的會師并非偶然。南昌起義部隊失敗后,朱德部隊抵達信豐,贛南特委派人告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已到井岡山,若有需要,朱德可率部前往會合。不久,朱德派毛澤覃前往井岡山與毛澤東聯系。而早在 1927 年 12 月,毛澤東也派何長工下山尋找革命隊伍。何長工在韶關聽聞范石生收編了共產黨的一個團,駐扎在犁鋪頭,團長姓王(朱德字玉階,此時化名王鍇),便前往尋找,見到了朱德和參謀長王爾琢,詳細介紹了井岡山的情況。朱德欣喜不已,稱自己也派了毛澤覃去找毛澤東。
1928 年 4 月中旬,陳毅率先帶領部隊和湘南農軍第 3 師、第 7 師,與井岡山下來的何長工、袁文才、王佐帶領的工農革命軍第 2 團在酃縣的沔渡會合,隨后與朱德的主力部隊會師。何長工表示先回寧崗準備物資,迎接兩軍會師,毛澤東隨后就到。
朱德、陳毅帶領直屬隊抵達井岡山下的寧崗礱市,住在附近的小村子的一個書院里。幾天后,毛澤東從湘南桂東返回礱市,朱德在龍江書院等候。毛澤東一到礱市,便直奔龍江書院,朱德等人也趕忙出門迎接。何長工向毛澤東介紹:“站在前面的那位,是朱德同志,左邊的是陳毅同志,朱德同志身后的那位是王爾琢同志。” 毛澤東微笑著招手,朱德快步迎上前,兩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這看似簡單的握手,卻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
井岡山會師
當時,朱德的部隊有 2000 多人,毛澤東的部隊有 1000 多人,袁文才和王佐各有 300 多人,人數最多的湘南農軍雖有 8000 多人,但戰斗力相對較弱,隊伍中人員構成復雜,有穿長袍的,有拿大刀梭鏢的,甚至還有老人、女人和孩子。
經過商議,兩支部隊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下轄六個團,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及前委書記,陳毅為政治部主任,王爾琢為參謀長。朱德帶來的南昌起義部隊,為井岡山注入了大批軍事素養較高的職業軍人,有力推動了部隊的軍事正規化建設。
朱毛會師,在中共黨史和軍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朱毛紅軍的誕生,第一個紅色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宛如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明燈,成為了中國革命的搖籃,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