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群眾訴求時,態度冷漠、推諉塞責。此次事件中,工作人員拒絕糾錯、激化矛盾,汪某某更以“領導”身份濫用職權辱罵群眾,折射出服務理念的徹底異化。
涉事人員敢公然辱罵,根源在于內部監督形同虛設。若日常有嚴格的言行規范、投訴反饋機制,何至于讓情緒失控演變為公共危機?類似事件屢見報端,暴露出“運動式整頓”難治日常頑疾的困局。
汪某某的“護犢”邏輯,本質是對崗位責任的漠視。公職人員薪資來自納稅人,履職需以法律和職業道德為底線,而非憑個人好惡“站隊”。
此次事件中,涉事者將私人情緒凌駕于公職身份之上,直接踐踏公信力。
輿論拷問:停職之外,如何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
問責需透明:停職檢查≠事件終結
公眾呼吁公布涉事者具體處分依據及后續崗位調整細節,避免“避重就輕”。律師指出,辱罵行為或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若造成嚴重精神損害,楊先生可主張賠償。
- 制度補漏:從“人管人”到“流程管權”
- 服務標準化:明確窗口業務辦理細則,杜絕“隨意裁量”;
- 監督常態化:引入第三方評估、群眾滿意度考核,打破內部包庇。
公職人員培訓需強化職業倫理,將群眾滿意度納入績效核心指標。唯有打破“官本位”思維,才能重建“服務者”身份認同。
小窗口折射大治理,公信力修復不能只靠“危機公關”
停職道歉是危機處理的“標準動作”,但公眾更期待常態化的制度革新。若每一次輿論風暴后,服務窗口仍冷臉相迎、權力繼續任性,則“罵戰”永遠不會是最后一幕。
今日辣評:
“為人民服務”不該是諷刺標語,而是刻進骨子的職業信仰。窗口內外,皆是民心所向——權力謙抑一分,公信力便增長一寸。
(本文綜合自澎湃新聞、極目新聞、紅星新聞等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