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天生的劇本并不好,漫長的酷暑,原始林木中毒蛇猛獸遍布,極度不適合人類生存。
后來隨著沖積平原的形成,才成為各港市之間海上商品轉運點,并有小規模和粵東北汕頭之間的沿岸貿易,但離繁榮還遠不沾邊。
直到北宋末年戰亂不斷,金兵南遷,汴京陷落,宋高宗倉皇南逃,部分難民從南雄珠璣巷一帶,陸續進入珠江三角洲,珠三角才迎來第一個發展的機會。
難民為這里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尤其是治理低洼沼澤地的先進技術,以及相對豐富的勞動力。
隨著當地俚人的逐步漢化,珠三角地區與中原的經濟差距變小。
等到明朝中葉,正是國際化融合的大航海時代。廣州港的貿易地位越發重要,澳門被葡萄牙人租借,成為廣州的外港,兩地一并帶動了周邊發展。
番禺、東莞、增城等地開發了大面積的甘蔗種植區,順德開發了果木種植區。珠三角多個縣區更是形成了多個桑塘養魚的良性循環。
江南地區華美的絲綢,也成為東南亞很多國家的新寵,絲綢從珠三角裝貨,金銀從珠三角流入。
而此時佛山的冶鐵和石灣的陶瓷也開始崛起,與絲綢一起暢銷東南亞。
等到清朝乾隆年間,珠三角地區的桑塘養魚發展極為迅猛,培育出了蠶絲業,經濟直逼富庶的江南地區。
清廷在此廣州設立了粵海關,并設十三行負責官府和外商之間的貿易事宜,指定黃埔為外來商船停泊處,澳門為外商居住地。
等到乾隆二十二年,清廷關閉了江浙閩三關,使得廣州成為“一口通關”,整個珠三角地區經濟極速發展。
此時的珠三角地區學堂遍布、商業繁盛,人口思維活躍,眼光放眼國際,甚至出現了移民海外的高潮,也出現了大量的僑商。
很多僑商在菲律賓、新加坡,甚至歐美等國投資建廠,開展貿易,功成名就之后又回到家鄉興辦教育,進一步促進了珠三角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珠三角更是發生了質的變化。
珠三角面臨海洋,擁有多個世界級良港。一旦進入信息全球化時代,哪個城市靠近高鐵機場和港口,誰就更靠近國際市場。
我國沿海地區的崛起都是這個道理,而珠三角更是在國際主航道附近,地緣優勢極為明顯。
本地生產的商品可以直接通過海港、空港輸送到歐美乃至世界各地。
但相比于其他沿海地區,毗鄰港澳是珠三角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是深圳、珠海獲批經濟特區的重要原因之一。
港澳地區經濟發達,但土地面積有限,其“前店后廠”模式需要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促使珠三角發展起以“三來一補”為代表的加工產業,迅速積累了現代發展的第一桶金。
(三來一補: 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四種外商直接投資形式的總稱,在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地創立的一種企業貿易形式,最早出現于1978年。這種方式主要是為了解決資金困難和設備不足的問題,通過利用土地和勞動力資源,促進區域起步發展)
如今港澳都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港珠澳大橋的通車,也讓三地緊密聯合在一起。
珠三角從以廣深為龍頭的發展陣容,也擴容到廣深港澳三地四城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