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提升,「兒童教育」的內容也已經日漸豐富、多元,形態多樣。在市場蓬勃的需求下 ,兒童劇這塊拼圖不會一直缺失。《米小圈上學記》系列的成功,至少能成為這個廣闊市場上后來者們的底氣。
作者 | 賽娜(北京)
在社交媒體上,《米小圈上學記3》的一個片段獲得了超18萬的點贊——
「好學生」李黎匆忙編出來的一篇觀后感卻成了班上唯一的「優」,在心虛的她聽來,同學們對此的討論都像是陰陽怪氣。她由此懷疑自己的優秀究竟真的是自身能力,還是大家的「好學生」濾鏡。
這是國劇一種少見的角度:從「好學生」視角去審視刻板印象。這種自我懷疑不僅僅困擾了這位心思細膩的班長,還有調皮的主角米小圈以及他的好朋友鐵頭。
這種簡單粗暴的貼標簽式審判,同樣是成年人的煩惱。這是《米小圈上學記3》這部兒童劇的特殊之處:在書寫孩子的困惑時,也點出了成年人的困境。這一特殊之處也讓這部劇具備了輻射廣闊圈層的能量。今天是《米小圈上學記3》騰訊視頻SVIP收官的日子,從其數據就能看出其不局限于兒童劇的熱度:開播期間,登上騰訊視頻站內少兒熱播榜第1、兒童劇榜第1、電視劇飆升榜第6。
憑借對小學三、四年級學齡段兒童的敏銳觀察,和他們身上與父母共通的情感共鳴,《米小圈上學記3》成為當下少有的「合家歡」題材劇集,老少皆宜。兒童劇的產量一直不算高,而像這樣一部能打破兒童劇圈層,打動父母的作品,對市場來說可謂是國劇稀品:既是具備教育功能的經典佳作,也是IP長線運營的優秀范本。
1.跳出規訓的米小圈
《米小圈上學記3》里,不少都孩子們都飽受著刻板印象的困擾。
米小圈的成績一直不算好,還總有很多鬼點子,看起來非常調皮。因此,當他掌握了背誦古詩的訣竅取得小測88分的成績后,無論是同學、老師還是父母,都認為他一定是作弊了,尤其是還發現了他原先試圖用來作弊的工具;他的好朋友鐵頭因為身材較胖,去當志愿者時會被阿姨懷疑偷吃了西瓜,阿姨振振有詞:「長得這么胖,不是你還有誰,胖子都愛吃」。
這種刻板印象,本質是人在交往中為了效率,把人粗暴簡單地分成了好幾類,一股腦放進限定的筐子里。這不論是在教育還是日常生活中,都是一種思維偷懶的方式,屬于社會規訓的一種。在這樣的環境里,即使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受利者」,也會受到傷害,就像開篇提到的「好學生」李黎一樣。這種傷害,同樣會讓孩子們焦慮和內耗。
而《米小圈上學記3》像溫柔地拍了拍孩子們,告訴孩子們可以怎么做。
面對懷疑自己、嚴重內耗的李黎,米小圈很認真地告訴她:就算大家對你有濾鏡,那也是因為你先做得足夠好了,大家才會有這樣的濾鏡。朋友們面對鐵頭的「冤屈」,會找老師闡明真相;看到沒人相信的米小圈郁郁寡歡,朋友們也會默默跟在他身后,最后發現他真的完全背了下來,于是朋友們一起找到老師,說明了情況。
這是一部不光向孩子們呈現故事,還要向孩子們解釋故事和教授解決方法的劇集。每集的片尾一句話,都會有家長或老師出來總結故事里孩子們的行為,并指出一些可以學習的行為,和一些不可以效仿的心理。在米小圈被冤枉這一集的最后,媽媽就總結道:雖然米小圈用自己的努力通過了考試,卻因為作弊失去了大家對他的信任,這就是不誠實的代價。
這些不被「刻板印象」所束縛住的、天真善良的孩子們,在劇集里不僅影響著身邊的朋友,也影響著和他們相處的大人。米小圈、鐵頭和姜小牙組成的「鐵三角」曾抓到過一位小偷叔叔,改過自新的小偷叔叔在他們的引導下重新尋找就業道路,最終憑借其出色的開鎖技術成了「開鎖之神」。
像這樣的很多劇情都會告訴觀眾:不是用標簽去看人,而是尊重個體,真正的「我看見了你」。帶上這樣的思維后,孩子們的視角會打開,父母也會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
比如米小圈誤會父母有了二胎,劇集就用喜劇的方式,呈現了這個消息對孩子來說是多大的地動山搖。孩子們會有著既想讓爸媽覺得只有自己一個孩子就夠了,又想讓爸媽覺得一個孩子就夠鬧騰了的矛盾心理。
在《藏不住的秘密》一集中,米爸因為擔心覺得米小圈去玩卡丁車特別危險,把這個「共同的秘密」告訴了米媽,米媽為了安慰米小圈,也編了一個謊言,讓出于擔心的米小圈告訴了米爸,進而得出了:家庭里彼此之間總會有一些秘密,但有的秘密的暴露不是因為「背叛」,而是出于關心與擔憂。
這些溫暖的劇情,與畫面明亮、燦爛的色調一起,構成了童話般的療愈故事。它也通過很多現實里真實存在的概念,告訴觀眾們,教育本身就有很多「非常規」的道路可以走。
「鐵三角」為了合理躲避上課,想獲得排練時間,于是明明不會樂器卻報名組了樂隊,最后陰差陽錯被校長關注到了,只能硬著頭皮在校長面前彈奏「空氣樂器」。班長李黎原本以為他們終于要碰壁了,沒想到最后他們卻被老師表揚,說空氣吉他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方式。后來,全校都流行起了「空氣」玩法。
對孩子來說,這些故事是像展現世界多樣化的窗口,也像一次對危險區域的溫柔示警。而對父母來說,這些故事是可以幫他們跨越代際障礙的橋梁,也是一次重新觀察自己童年生活的機會。
在一個個令人捧腹的故事里,一些規訓被悄然打破,一個豐富的、包容的世界在孩子與父母面前緩緩延展開。
2.「米小圈」的兒童劇長路
如今的國劇市場,已經很少有一部劇能像《米小圈上學記》系列這樣,能讓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還能討論的劇了。
言情劇、家庭劇基本都是給成年人觀看的內容,父母也并不放心讓孩子們觀看。而專供孩子們的兒童劇,要么是架空魔法設定,孩子們憑各種魔力打怪升級,不觸及現實問題;要么則是功能指導性為主,劇情性為輔,故事只是教學的工具,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學習到各種知識,又會讓陪看的父母們只覺索然無味,很難就此與孩子們展開深入交流。
《米小圈上學記》系列則是幾乎每集都在探討現實里的議題,卻又帶著一些童話氛圍的喜劇故事。父母在其中也會有能代入的角色,與孩子們一同成長。在《米小圈上學記3》中,米小圈的媽媽想要糾正米小圈的拖延癥,而米小圈的爸爸則想糾正媽媽的提前癥。就像過度的拖延一樣,總想提前、完美地安排好一切,同樣是生活的負擔。
從2022年12月開始,《米小圈上學記》會在每年辭舊迎新的時節如約而至,用三年的時間營造了充分的陪伴感。要有「陪伴」的情感共振,就倒逼創作者們要在內容選題上下功夫,找到父母與孩子們關心的話題。
主創們在做第一部的時候,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打磨劇本,對彼時小學生和家長們正在經歷與關心的社會議題進行調研,最終頭腦風暴出了「友情的真諦」「興趣與夢想」「愛心養寵」等具備普適性的教育話題,創下8.5的豆瓣開分,播出期間多次登上微博熱搜榜。到了第二部,延續寓教于樂的內核的同時,還加入不少類似群演體驗、擺攤體驗等職業體驗劇情,增加了劇情的趣味性與反轉性。
三年的持續運營,培養了一批觀眾在冬天與《米小圈上學記》系列見面的收看習慣,也讓這個IP在如今已經屬于冷門的兒童劇領域,成為標桿性產品。
IP踏出的第一步,并不容易。在上世紀90年代,市場上曾涌現出不少如《小龍人》《三毛流浪記》等頗具影響力的兒童劇,即使到21世紀初,仍然有《快樂星球》《家有兒女》等熱門兒童劇,可在此后,在多元兒童內容的沖擊下,兒童劇卻逐漸銷聲匿跡,在市場上沒了聲響。
彼時,騰訊視頻少兒相關負責人曾有「無知者無畏」來形容籌備《米小圈上學記》這件事情。據新京報報道,由于近年來鮮少有成功案例,《米小圈上學記》最初在邀請主創團隊時,很多時候都只是在討論所謂創作兒童內容的「信念感」,而非某一具體創作樣例,一切都只能摸索著前進。
一轉眼,《米小圈上學記》系列已經走到了第三季,在兒童劇領域立起了自己的招牌,證明了這一品類可以挖掘的故事空間。持續的IP生產與衍生內容探索,也為兒童劇找到了一條可生存、可變現的道路。《米小圈上學記》系列之外,騰訊視頻少兒頻道也有了相當豐富的內容儲備。
慶幸地看到,這代孩子也會在《米小圈上學記》的陪伴里構建自己的回憶。就像他們的父母也曾經被《童話大王》《淘氣包馬小跳》陪伴著度過童年一樣。
無論市場如何變幻,教育始終是一類剛需。隨著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提升,如今「兒童教育」的內容也已經日漸豐富、多元,形態多樣。在這樣的需求之下 ,兒童劇這塊拼圖不會永遠缺失。《米小圈上學記》系列的成功,至少能成為這個廣闊市場上后來者們的底氣——能被孩子們選中的內容,總是有無限潛力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