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黨和政府的關心,
還有這么多好心人記掛著我們,
真好啊!”
清晨的珠三角,佛山市山水楊梅村祠堂前的石橋上,梁大爺(化名)停好三輪車,早早等候在那里。朱漆斑駁的門楣下,一磚一瓦都鐫刻著歲月的痕跡,默默注視著這一切。
南方冬日里難得的一絲涼意飄過,志愿者輕輕地為梁大爺系好帶來的圍巾。“大爺,這條紅圍巾可暖和了,是我們特意為您準備的,祝您新春快樂!”老人低下頭,撫摸著柔軟的紅圍巾說:“有黨和政府的關心,還有這么多好心人記掛著我們,真好啊!”
這樣溫馨的場景,正是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響應中國慈善聯合會“2025開年行善”活動號召,配合當地政府、社區、村委會,共同開展的為獨居老人春節送溫暖活動中動人的一幕。 在蛇年春節到來前夕,基金會組織14個區域(第一批次)的志愿者團隊,共為217位獨居老人送去了關愛與祝福。 從北方的胡同到南方的村落,從城市的老舊小區到山村農家院落,仁愛的志愿者用愛感受養老服務的現狀與需求,用心探索仁愛特色的助老服務之路。
HAPPY NEW YEAR
在助老服務的具體實踐中
“心靈陪伴”成為最動人的篇章
和佛山楊梅村所在的珠三角這片經濟發達的土地上一樣,全國絕大多數地方老人們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但精神上的陪伴和關愛卻顯得格外彌足珍貴。一條圍巾、一聲問候、一個擁抱,都能讓獨居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北京團隊在門頭溝四家水村走訪時,志愿者們不僅送去物資溫暖,更用真誠的傾聽溫暖老人心靈。“好久沒人跟我聊這么多話了”,一位八旬老人抹著眼淚說道。濟南團隊則熱心地幫助老人在手機上儲存了“仁愛傾聽熱線”的號碼,為獨居老人搭建起一座心靈溝通的橋梁。一位失獨老人在與志愿者交談后感慨:“有人愿意聽我說話,這比什么都珍貴。”
HAPPY NEW YEAR
政府和基層社會組織的支持
為活動提供堅實保障
活動之初,基金會就引導各地團隊與當地民政局、社區、鄉鎮、村委會等機構的緊密合作,為獨居老人送去新春的祝福與實際幫助。各團隊聯系當地民政局、社區、鄉鎮、村委會等,進行前期溝通、調研,一道商量擬定活動實施方案,共同參與活動。天津團隊與西青區三經路社區密切配合,創新性地采用“網格員+志愿者”的雙線服務模式,社區為每個走訪小組都配備一名網格員,實現了服務的精準對接。河北懷來團隊則通過與街道辦的深度協作,統籌協調四個社區的走訪工作,高效完成了29戶獨居老人的慰問。一位社區負責人感嘆:“基金會的志愿者們,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力量在養老服務中的獨特價值。”
HAPPY NEW YEAR
“三化”引領護航活動高效落地
組織化、規范化、專業化這“三化”是基金會善行活動的要求與準則,各團隊以組織化建設為核心,通過有效的三合一團隊運作和高效的團隊分工與協作,確保助老服務順利開展。活動嚴格執行基金會規范,各團隊召開前行會學習標準流程,制定詳細執行方案。大同團隊靈活應對社區數據偏差,及時調整物資分配。石家莊團隊創新工作方法,通過微信群提前發放調查問卷,讓社區工作人員預填基礎信息,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證了信息的準確性。佛山團隊結合天氣調整物資使用,確保服務貼合實際需求。規范化活動執行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有效降低了活動風險。各團隊深入洞察老人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北京、佛山團隊融入傳統文化元素,通過寫春聯、系紅圍巾等方式增強情感聯結;濟南、湖南懷化團隊推廣“傾聽熱線”,解決老人心理陪伴需求;天津團隊針對失獨家庭設計溝通話術,體現人文關懷。
通過“三化”引領,不僅為老人送去了物質幫助,更傳遞了精神溫暖。 活動的高效執行與人文關懷,展現了基金會的專業能力與社會責任感,也為未來助老服務的深化與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
HAPPY NEW YEAR
志愿者心靈成長與收獲依然是善行的源動力
在此次活動中,志愿者們經歷了一場觸動心靈的旅程,收獲了滿滿的感動與成長。面對老人們接過米、油、面等慰問物資時,那一句句真摯的感謝,飽含著質樸與深情,瞬間點燃了志愿者內心深處的使命感;天津的老人們早早準備好水果、干果,熱情地拉住志愿者的手,噓寒問暖,這溫馨的場景如暖流流淌在志愿者心間。老人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也深深觸動著志愿者。在北京門頭溝,有老人雖年事已高,卻依然堅定地照料生病的老伴和聾啞的弟弟,相互扶持的身影寫滿生活的堅韌;在天津,一位阿姨面對失獨喪偶的困境,卻能豁達以對,笑對生活的態度照亮了志愿者前行的道路。而濟南老人看到志愿者來訪時眼中閃爍的驚喜光芒,懷化老人緊緊握住志愿者雙手的那一刻,更是讓志愿者們深深懂得,陪伴對于老人而言是何等珍貴。這些溫暖而難忘的瞬間,成為志愿者心靈成長的寶貴財富,激勵他們在未來為助老事業持續發光發熱。
HAPPY NEW YEAR
創新實踐為探索仁愛特色助老服務注入活力
探索建立更為完善的助老服務體系,促進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是基金會組織此次活動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本次開年行善助老活動中,每一次走訪都是一次深刻的洞察,大家看到了城鄉養老條件的差異,感受到了智能化普及與老年群體之間的鴻溝,也發現了互助養老中蘊含的無限可能。更重要的是,我們深切體會到,老年人最渴望的,往往不是物質上的援助,而是一份真誠的關懷,一個溫暖的傾聽。
由此,各團隊在積極探索助老服務新模式方面提出很多有益的思路和設想:一方面,推動“一對一”結對幫扶,建立定期陪伴機制,推廣傾聽熱線,豐富社區文化活動; 另一方面,加強與社區、村委會的合作,精準對接老人需求,探索互助養老和“互聯網+助老”等創新模式。 此外,還建議政府、基金會、志愿者多方聯動,培養專業助老服務人員,推動助老服務向規范化、專業化、可持續化發展。 未來,仁愛的助老服務將更加注重精神關懷與精準支持,依托純粹的志愿者隊伍這一核心優勢,在社會養老領域做好補位,為老人創造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的幸福晚年。
正如基金會秘書長所說:“助老服務實際上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 很多時候我們在做的當下可能并不知道具體的方向是什么,但是只要我們很踏實地去做,去落地,實際上很多時候答案它自然而然就會呈現出來。 ”
帶著這樣的認知和思考,基金會將會繼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系列有仁愛特色的助老實踐。我們相信,只有深入基層、貼近需求,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政府主導養老服務體系中的補充作用,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服務模式;只有創新思維、務實行動,才能為中國特色養老事業貢獻更多力量。這些點點滴滴的努力,正在為所有人的未來描繪一幅更加美好的畫卷。
夕陽西下,燦爛的晚霞映紅天空。佛山的楊梅村,梁大爺和老友們依依不舍地送別志愿者們。暮色中,他們胸前的紅圍巾映襯著滿臉的笑容,一如清晨時的期盼。這一抹中國紅,不僅溫暖了老人們的冬天,更寄托著仁愛慈善基金會對建立長期穩定助老服務機制的承諾與期待。
供稿|仁愛文宣部
撰稿|陳林
編輯|史寧
排版|向素容
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