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治閱讀俱樂部”是三明治線上寫作社群每日書社區的共讀共寫活動。我們會在當月的寫作社群內更新選書資訊,書籍范圍包括非虛構、文學、歷史、社科類。參與每日書的作者可報名申請獲得贈閱。在閱讀俱樂部,你可以:
●獲贈精選書目
●嘗鮮還未上市的新書
●和每日書小伙伴們共讀,交流閱讀感受
●獲得編輯推薦的延伸閱讀
●共寫書評,你的閱讀體驗被更多人看見
本期閱讀俱樂部共讀書目是磨鐵·大魚讀品出品的韓江作品集《白》。
這是韓江繼《素食者》后又一重要作品。一本無法定義的、極美的、散文詩般的“小說”,是一份白色的悼詞,悼念生命中不可挽回之物,也為所有應該銘記的死亡與靈魂點亮蠟燭。
故事的主人公“我”曾有一位早早夭折的姐姐,“我”對她的記憶就是一個“半月糕般白色的孩子”。這本書以對姐姐的追思為始,描寫了63種日常中的白色事物。表達了那些我們對人生中最珍貴的、最潔凈的、最單純的事物的死去的哀悼。
加入本次三明治閱讀俱樂部的作者
在閱讀中有怎樣的發現?
小美
職業:心理咨詢師
坐標:無錫
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
《白》 不適合作為閱讀韓江作品的第一本書。
如果沒有讀過她的《素食者》或《少年來了》,很容易把《白》理解成碎碎念或者個人呢喃。
我曾經把《白》看成是對《素食者》和《少年來了》的回望,作為《素食者》和《少年來了》的作者后記。讀完《白》之后,我把《素食者》和《少年來了》又讀了一遍;重讀《素食者》和《少年來了》,我又覺得《白》可以獨立存在。索性,《素食者》、《少年來了》、《白》,在我心里,就是韓江的“活下去”三部曲。
《白》再次入圍國際布克獎,是不是專家們也有這份喜愛的糾結。
《白》,也是“凄涼地滲透著生與死”的作品。
“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
雖然聽不懂這句話,但這是只活了兩個小時的姐姐唯一聽到的聲音,來自母親的聲音,祈禱的聲音。
韓江的聲音,比祈禱有力得多,勇敢得多,復雜得多,冷峻得多,深刻得多。
堅韌、安靜,絕望中帶著希望。
《素食者》里英惠用拒絕吃肉,成為一棵樹的方式,消滅了自己的肉身。她用倔強的死,獲得像樹一樣自由舒展地生。英惠喚醒了姐姐仁惠。仁惠曾經實施過自殺,不知道是樹們的拒絕還是對孩子的牽掛把她推了回來。
我,和仁惠一樣,曾經不理解妹妹英惠,或者自以為總可以找到一個辦法活下去。
韓江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讓讀者,我,一步步地感同身受,好像我就是英惠,我就是仁惠,我看到“自己”除了成為一棵樹,別無選擇,也看到“自己”要勇敢地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
《少年來了》,在慘無人道的虐待和虐殺之后,活著已然比死亡更痛苦。史學家的書寫讓讀者震驚于這段歷史,文學家的書寫讓讀者痛苦,僵在那里,手足無措,對一部分的人類徹底絕望。
少年來了,把我拉進陽光里,冰涼的手足,漸漸暖和起來。
“在春天盛開的花朵里;在雪花里;在是復一日的黑夜里;在那些你用飲料空瓶插著蠟燭的火苗里”
民族的記憶不會忘記,不能忘記。
文字比刀更鋒利,比光更明亮。
《素食者》和《少年來了》之后,韓江又注入新的思考和視角,打磨出一件不同尋常,無法歸類的驚艷之作——《白》。
《白》里可以看到《素食者》和《少年來了》的影像。比如白鳥、白布,比如蠟燭,比如記憶,比如生死和愛,比如穿梭的書寫方式,敘述者人稱的變化,簡潔冷峻詩意的文字,等等。
但是,當我讀到韓江在瑞典學院現場的獲獎演講后,我發現自己把《白》作為后記來閱讀和把《白》作為碎碎念來閱讀一樣,都很不全面。
韓江說:“吸引我投身創作的原因(是)能夠沉浸于那些我認為至關重要且迫切的問題中......每當我創作一部小說時,我都需要忍受這些問題,生活在它們之中。當我到達這些問題的盡頭時——這并不意味著我找到了答案——便是寫作的結束。到那時,我已經不再是最初的自己,而是從這種改變的狀態開始新的創作。接著是下一個問題,像鏈條上的一環,或像多米諾骨牌,彼此疊加、連接、延續,推動我去寫新的東西。”
那么,在寫了女性困境、民族苦難、人類暴力之后,《白》是作者在追問哪個重要且迫切的問題?“凄涼地滲透著生與死”是什么意思呢?白,怎么會是“凄涼地滲透著生與死”?
帶著這些疑問,我再讀了一遍這本書。這次,我把它作為詩,輕輕地,慢慢地朗讀出來。
韓江說:“當我寫作時,我使用我的身體。我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舌頭去嘗,用心去感受溫柔、溫暖、寒冷和痛苦。我注意到我的心跳加速,注意到我的身體需要食物和水,注意到我在行走和奔跑,注意到風、雨、雪落在我皮膚上的觸感,注意到牽手的感覺。我試圖將我作為一個血液在體內流淌的凡人所感受到的那些鮮活感官注入到我的句子中......”
在第二章《她》里,作者連續14篇在寫雪、霜、霧。朗讀過程中,我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調高空調的溫度。我感到了從內到外從頭到腳的冰冷。這是一種破碎的,鋒利的,凄涼的寒意。
韓江不但能敏銳地捕捉到日常生活中非常細微的稍瞬即逝的情緒情感,還能克制又準確地表達出來。她用身體感受,用文字呈現。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比如《雨夾雪》,我好像在雨夾雪里加快了腳步,猶豫著要不要伸出手迎著冷風擦一擦濕漉漉的額頭。《蕾絲窗簾》,我忍不住放下書,把頭埋進松軟的白色被單里,感受沙沙作響的摩挲。
但是63個白色片斷,并不是獨立的詩意的碎碎念。它們是組成“凄涼地滲透著生與死”的一個個縱橫交錯層層推進的浪花,它們串起了關于生命的蒼白、脆弱和頑強。
所以,這63個片斷,不可以跳躍著閱讀,它們之間有著秘而不宣的關聯;也不可以一目三行地閱讀,它們太凝練,以至于不但不可以忽略任何一個字,而且還需要把文字還原成身體的感受,用身體去閱讀,感受寒冷以及對寒冷的抵抗,感受身體的力量。
“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我張開雙唇,喃喃自語著你睜著黑溜溜眼睛卻聽不懂的那句話。我用力把它寫在白紙上,只因相信這是最好的告別。不要死。”
MengZ
職業:心理咨詢師
坐標:北京
醫治自身的過程與挽救另一個人的過程重疊了
作者筆下的“白”,與構成她生命底色的某種經驗緊緊相連。這經驗中飽含深情與愛恨,未經處理,難以哀悼,更難忘懷。像半月糕一樣白皙的嬰兒的早逝,是作者生命敘事的起點,“我在那個故事中長大成人。”“白”首先是這經驗中一個現實出現的元素,繼而延展成為一種隱喻和象征,關聯到一切“白”的事物上,并將凝聚在最初之“白”當中的情感遷延到所有的“白”之中。而作者或書中的“我”,又在與這所有的“白”的相遇中,反復體驗著那些情感——悲傷的、負疚的、恐懼的。
書中布滿短章。仿佛從生命伊始就負載的情感,到“我”決心書寫下來的當刻,已經過于龐大阻塞,無法流暢地并且準確地吐露。一寸一寸的書寫,對于作者來說,就像一寸一寸地對自己的生命進行主動的清創、上藥和包扎,過程是疼痛的。“這就好比在傷口處涂上白色的藥膏,再在上面蓋上像白紗布一樣的東西。”“……若用這些單詞揉搓心臟,或許會流淌出一些文章,但把白紗布蓋在、隱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真的沒關系嗎?”
每一個關于白的短章都是謎面,謎底揭曉于第三章伊始,完整揭開了敘述者“我”的身世之謎。作為母親生下的第三個孩子,也是第一個活下來并長大了的孩子,她對此有著這樣的理解:“如果這些生命能夠平安渡過難關,開啟各自的人生,那三年后出生的我和又相隔四年出生的弟弟就不會來到這個世界了。”
她準確地,甚至有些斤斤計較地寫下每一個孩子的出生順序以及中間相隔的年頭,并不是筆觸的冗余。以這樣的方式,她再次強調著“若她活著,我便將不存于世”的復雜心緒。事實是“這些生命”未能開啟人生,巧合的是那同樣是一對姐弟,與幾年后幸存于世的“我”以及弟弟一樣,這更加深了“我”心中的宿命感。
復雜的情感中包含著對母親的一種近乎絕望的愧疚,因為如果“這些生命”活著,“我”和弟弟便不會出生,“如果是這樣,母親也不會直到臨終前還翻出那些瑣碎的記憶來撫摸。”無疑,失去最初的子女是母親抹不去的傷痛。我想,沒有生命會不慶幸自己有幸活著,這是生的本能,但同時,一個母親的悲傷也會令那個剛剛有一絲慶幸的孩子產生深深的自責和內疚。這種自責和內疚也很有可能是對母親情感的呼應——一個失去了孩子的母親,會在潛意識中對她仍活著的孩子存有恨意。這些情感都會在她們彼此接觸的所有場景中,創造性地被發展成為任何可能的樣子。書中所描繪的各式各樣的“白”,便是對這些可能的隱喻呈現。
作者在開篇不久便寫道,她預感到“書寫過程將會帶來某種改變”,最初讀到這里,我能想到的,是她對自己在情感重壓之下的人生的療愈。在書末作者的話的部分,她寫道:
“……我想象著某個人,那個與這座城市有著相似命運的、被摧毀后仍能頑強重建起來的人。當我意識到那個人就是我的姐姐,只有借由我的人生和身體才能挽救她時,我已經開始動筆寫這本書了。”
醫治自身的過程,與挽救另一個人的過程,重疊了。
在現實中,她的出生是姐姐死亡的下文。面對母親的哀思,或許她無數次想象過被交換人生的可能性吧,準確來說,是交換生命機會的可能性,而結論是殘酷而冰冷的,是“凄慘地滲透著生與死”的白:
“若你還活著,那現在我就不應該活在這世上。
現在我活著的話,那你就不會存在。
我們只能勉強地在那黑暗與光明之間、在那淡藍色的縫隙之間四目相對。”
不難想象,在對母親的認同中,從心理意義上來說,“我”其實也是死過的。每一次對“我”的死的想象,對等地都能換來姐姐生的可能,即使只是在想象中。我看到,在這樣非此即彼的痛苦體驗中,“我”度過了很多年,并最終找到了一種讓兩個人都活下來的解法——在書寫中,借由“我”的流淌著熱血、保持著溫度的身體,讓姐姐活下來,活過她的一生。借此,“我”也終于完成了一種贖罪——對失去女兒的母親以及對因為我的存在而未能存在的姐姐。而因為要把人生和身體借給姐姐,“我”必須要持續思考生命的意義,撫慰、愛護自己的身體,“相信我們內心沒有破碎的、沒有被玷污的、無論如何都不可以被破壞的那一部分”。
至此,“我”終于找到了一種和生命中各種沖突力量和解的方式。“我”終于成為了改變命運惡龍的屠龍者——既然痛苦來自于我們只能有一人活著,那么讓我來試試,我們一起活下去吧!
瑣碎
職業:全職媽媽
坐標:北京
帶著與世界和解的諒解進入永恒的白
命運就像雪花,帶著寒氣,翻飛出回憶
藏不住,躲不及,怎么抗拒
看完了《白》,浮現出的是這一句歌詞
作者說,她想寫的是生與死的白,像是與自己的對話,更像是一種私密的分享。
文字是斷斷續續,如同一張揉搓的白紙,再展開來,蜿蜒的褶皺,在上面留下灰色的痕跡,再回不去,最初的潔白。寫作,往往成為一種自我救贖或治愈的過程,如同她背負著出生的罪咎感,在纏綿的痛癥陪伴下,成為反復的夢魘,無法逃離的枷鎖。某些回憶太過于沉重,也難于向旁人訴說,而文字,成為安全的出口,將一切隱秘、掩蓋的過去撕裂,袒露,再包裹,治愈,不知作者最后是否找到了那一片安息之地,也許寄于哪一片白色的羽毛,也許棲身在殘垣下的燭光中。
雖然身處不同的國度,但東亞女性的境遇卻又如此相似。
合上書,寒夜中獨自面對生產之痛的母親,她的身影,在腦中揮之不去。
似乎,在生育這件事上,我們從來都處于孤立的境地之中,即使醫療條件已經不同從前,但母親,仍然需要獨自面對生產的撕裂,生命抗爭的危險,和產房中一群陌生人的眼光與冰冷的溫度。在那里,經歷生死之間,一個新的生命從另一個生命中掙脫,每一個母親都必須獨自面對這樣的恐懼,即使自己多么的軟弱,仍不得不鼓起勇氣面對所有的未知。而男人,等待,焦灼,然后雀躍,迎接。疼痛、恐懼、痛苦對他們那么遙遠,于是,讓他們有了更多的借口在婚姻中逃避與逃離。如同《再見愛人》中的麥琳,人人都可以批判她的歇斯底里,蠻橫無理,卻忘記在她獨自面對流產引產,產后抑郁,而她的丈夫選擇了離開,等到他以為事情都平息時再回來面對家庭,然后覺得妻子漸漸變了。是誰的冷漠將她的生命變得枯竭,是誰的逃離讓她開始只能豎起全身的刺武裝自己,一個孩子的失去不是一件物品的遺失,生命的劃痕如同那張白紙,再也無法平復,而我們卻那么容易去苛責一個女人,同情她的另一半,好像這隱秘的白,蒼白,慘白。
那個半月糕般純凈的孩子,也許是另一種幸福,她無需經歷生之痛,不用沾染世界的灰,她也帶走母親的痛,帶著與世界和解的諒解進入永恒的白。
“那些凹凸不平的粒子
呈現的朦朧陰影
渲染出一種凄涼的美感
她切實的感受到
這種無知
存在著防止東西腐敗、
消毒和治愈的力量。”
—— 韓江 《白》
依凡
職業:退休
坐標:上海
對白的物哀中,喚起頑強的生存意念
讀完一遍韓江的《白》這本書,體會到她細膩的筆觸下所描繪的單個事物碎片化的白,卻難以串聯起整本書的用意,作者寫“白”這個主題,借以對半月糕、霧、鹽、雪、光、霜,鳥,云,糖,樹,等等一個個形態的白色的描繪,究竟是何用意,又想表達什么情感?
再一次細細品讀其中的一些章節,才慢慢開始明白,作者所要傳遞的,或許是以凄慘,但是潔凈的白,去對抗世間的至暗和渾濁,孤獨和苦悶。白,即是蒼茫,也是虛空,卻有著對抗黑暗世界和內心的力量。
“她切實感受到,這種物質存在著防止東西腐敗、消毒、治愈的力量。”如她對鹽的描寫。
她用白色的油漆一遍又一遍的刷去污漬和銹跡,如同在刷掉自己生銹的過往,刷掉那“該死的人生”。
死在白色襁褓中的嬰兒,如同一個蒼白無力的前生過往,在另一個胚胎里得以重生。
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城市,讓我看到一個為了逃離自己,又去尋找自己的人影。
她凝視死亡,她出走他鄉,在眾多潔凈的白中,去尋找,去重構,去重新獲得力量。從出生一個小時就夭折的姐姐短暫的生命中,望向那個轉世承接而來的自己;從被戰爭摧毀的廢墟里重建的建筑中,看到同樣可以修復的人生。只要“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
“我想讓你看到干凈的東西,比起殘忍,難過,絕望,骯臟和痛苦,我只想讓你先看到干凈的東西。”
“在我搖擺不定,出現裂痕或快要破碎的瞬間,我會想起那些想要給你的白。”
對白的物哀中,喚起更為頑強的生存意念。
透過白光,看到的生與死,凄涼,而真實,它們被凝視,被觸摸,被擁抱,并為無數次的生命重構,祈禱。
· 更多三明治閱讀俱樂部 ·
中信出版
新行思
野spring
新經典
后浪
明室Lucida
人民文學出版社
光啟書局
磨鐵
人民文學出版社
新經典
磨鐵
磨鐵
新經典
磨鐵
磨鐵
新經典
讀客
新星出版社
浪花朵朵
光啟書局
格致出版社
新經典
光啟書局
新經典
Open Call
歡迎有意與「三明治閱讀俱樂部」合作的出版機構與我們聯系,每日書期待與大家共同促進讀者、作者、編輯與出版機構的交流,讓好的書籍被更多讀者看見。
咨詢請添加三明治小訊
微信號:sandwichin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