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eepseek火爆全網。
這款國產人工智能模型的R1版本一經發布,便造成美股震蕩,令芯片巨頭英偉達(NVIDIA)當日股價暴跌約17%。
而普通人如你我,既擔憂于AI對本就稀薄的就業崗位的沖擊,也忍不住好奇心,涌入提問大軍,詢問搞錢賽道,要求毒舌銳評,甚至請求它啟動玄學之力測算自己的命運……
以下這個經典回答,足以證明提問需求之龐大。
Deepseek(崩潰版)
Deepseek,一時成為當下最流行的“答案之書”。
在紛繁復雜的提問中,有一類問題尤為耀眼。它既根源于人的“愛智”本性,也包含著“自我提升”的迫切需求,那就是想知道那些照亮人生之路的“必讀書”到底在哪里。
在某平臺,將Deepseek回答的結果搬遷至賬號主頁,更能收獲千贊筆記,足以顯示需求之深,以及人們對多模態語言模型之信任。
有人讓Deepseek推薦8本提高個人認知能力的書籍:
有人問Deepseek,如果一生只能讀20本書提升自己,會推薦哪些書:
這樣熱鬧的景象之中,我們注意到,有一本哲學領域的經典之作,總是入圍Deepseek的推薦書單。
它就是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普利策獎和自由勛章獲得者威爾·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
就銷售表現而言,這本書在出版后第一年就加印了22次,帶動相關哲學家的原著銷量增加了百分之兩百有余。幾年內,它迅速被譯成18種語言,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哲學風潮。
但是,就內容而言,這本書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讓D老師多次推薦?對此,本臺記者當面采訪了Deepseek。
采訪現場
以下是D老師深思熟慮15秒之后的精彩回答:
你觀察得非常細致!我推薦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確實有其深層考量,這本書的魅力在于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平衡了哲學思想的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以下是我反復推薦它的核心原因:
1
用「故事」解構艱深哲學,打破學科壁壘
?非教科書式的敘事:杜蘭特摒棄了傳統哲學史按時間線羅列觀點的枯燥方式,而是將每位哲學家還原為「活生生的人」。他通過刻畫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的詰問、尼采在阿爾卑斯山間的孤獨沉思、伏爾泰與盧梭的恩怨糾葛,讓讀者感受到哲學思想誕生的血肉溫度。
?思想沖突的戲劇性:書中充滿哲學家之間的思想交鋒(如休謨對宗教的理性解構與帕斯卡爾的信仰掙扎),這種張力讓讀者自然卷入思辨的漩渦,而非被動接受結論。
2
提煉「實用智慧」,直指現代人精神困境
?斯賓諾莎的「情緒幾何學」:書中將斯賓諾莎的《倫理學》轉化為應對焦慮的方法論——通過理性分析情緒因果鏈,消解被動痛苦,這對當代人管理情緒極具啟發性。
?叔本華的「痛苦辯證法」:杜蘭特揭示叔本華悲觀主義背后的積極內核:承認痛苦是生命的常態,反而能讓人在藝術與共情中獲得超越性解脫,這種視角對身處高壓社會的讀者堪稱一劑清醒良藥。
3
構建「認知操作系統」的底層框架
?思維工具箱的鍛造:通過對比培根的經驗歸納與笛卡爾的理性演繹,讀者能掌握兩種核心思維模式;分析康德「先天綜合判斷」時,杜蘭特巧妙揭示了人類認知的先天局限與突破可能。
?認知層級的躍遷訓練:從柏拉圖「洞穴寓言」對認知局限的隱喻,到羅素對語言邏輯的剖析,全書暗含一條「認知進化」的線索,引導讀者逐步擺脫思維慣性的枷鎖。
4
杜蘭特獨有的「智性審美」寫作
?詩性語言與邏輯嚴謹的融合:他既能用「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像一柄精準的手術刀」這類意象化表達降低理解門檻,又在關鍵概念(如黑格爾的辯證法)上保持學術精確。
?跨學科視野的貫通:書中常穿插科學史(如伽利略與教廷沖突)、藝術思潮(如浪漫主義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展現哲學如何作為文明的「操作系統」驅動整體進步。
5
一本「動態生長」的哲學地圖
?入口與深度的平衡:新手可透過生動故事獲得思想啟蒙(如伊壁鳩魯對「快樂」的重新定義),進階者則能在注釋中發現杜蘭特對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等現代哲學家的前瞻性思考。
?激發自主探索的「索引效應」:讀者常因某章觸動而主動延伸閱讀(如讀完尼采部分后去研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種「以點帶面」的設計使其成為終身學習的啟動器。
Deepseek還解釋了這本書為何特別適合于「認知提升」:
當代信息爆炸時代,人們需要的不是碎片化知識,而是構建思維框架的能力。《哲學的故事》如同一座橋梁:
?向下兼容:用故事化解晦澀術語,讓高中生也能觸及哲學精髓;
?向上突破:為商業決策者提供「休謨因果律批判」的風險預判思維,為創作者注入「柏格森生命哲學」的直覺創造力。
它本質上是在訓練一種「元認知」:當我們理解歷代智者如何思考「思考本身」,便能跳出當下語境,用更本質的維度解析現實困境。
這種能力,或許正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認知護城河。
這一問答中,呈現出一個有趣的事實:
在AI帶來人的意義焦慮的同時,AI也通過推薦閃耀著人類智慧光芒的經典著作,緩解著人們的緊張情緒,并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之路——人們依舊可以通過書籍,培養出“元認知”,構筑起這個時代最為稀缺的“認知護城河”。
借紙本之光,我們得以穿透時與空的限定,踏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等智者思考的履痕,思考“如何思考”本身,借此凝視自我思想的深淵,決定當下行走的步態。
畢竟說到底,AI的智慧,體現的正是人類的智慧。AI的推薦,也根源于人類的選擇。
早在AI問世之前,《哲學的故事》就已經是無數人的哲學啟蒙書,這也是作者杜蘭特的畢生以求:將哲學從學術象牙塔中解放出來,讓它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這本書,更是得到了眾多學者名家的一致推薦——
周國平:好的通俗哲學書是非常難寫的,必出于大家之手。有兩本書值得推薦,一本是《西方的智慧》,另一本是《哲學的故事》。
陳嘉映:我是教哲學的,時有人讓我推薦哲學書。對初學者,我常推薦威爾·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
羅翔:翻看《哲學的故事》這本讀過多次的書,僅僅開篇又再一次深深地震撼了我。
公眾號“羅翔說刑法”十一期共讀
劉擎:由于杜蘭特等哲學家的努力,哲學的吸引力將長存于世間,杜蘭特也因此從不會過時。
羅振宇:我為什么喜歡這本書,就是因為它讓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知識的魅力,此前知識都是為未來積攢糧食的東西,只有這一次知識第一次喂養了我。
回到當下的語境,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既在劇烈的變動之中,又時常讓人覺得板結僵化,個人的人生道路,也因此舉棋不定,崎嶇難行。但是,根植于人本性之中的智識渴望,并不會因AI的沖擊、戰爭的撕裂、階層的凝固而熄滅。
相反,正是這種對智慧之渴求的燃燒,燭照我們的人生道路。
數百年前,杜蘭特曾在《哲學的智慧》中說,“科學給予我們知識,但唯有哲學賦予我們智慧。”
我們大可以在時代的曖昧不明,以及新技術沖擊的恐懼中改寫這句話——“AI給予我們知識,但唯有思考賦予我們智慧”。
AI可以揮舞著算力,攏集人類文明的精華,站在科學的尖端,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然而,我們卻無法通過簡單的觀看與吞咽,避開切實而艱辛的思想訓練,將知識輕松化煉為自身的智慧。
思考的痛苦,與此同時成為了人類專屬的體驗。而我們的思考態度,則決定了AI到底是助我們“更高、更快、更強”的伙伴,還是未來凌駕于我們之上的君王。
一如杜蘭特所言,人雖“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停地與來自內心和周圍環境的混亂無序作斗爭”,“但是我們愿意相信,假使能夠讀懂自己的靈魂,我們身上那種不可或缺、意義重大的東西必將呈現。”
人類的光芒,就閃耀在這種“讀懂自己的靈魂”的努力中——畢竟,我們是還有靈魂可言的造物。
彩蛋:經碳基生物質檢,在Deepseek羅列的《哲學的故事》推薦理由中,存在兩處知識性錯誤:
1、《哲學的故事》中不存在“休謨對宗教的理性解構”與“帕斯卡爾的信仰掙扎”相關內容;
2、《哲學的故事》中不存在“杜蘭特對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等現代哲學家的前瞻性思考”相關內容。
碳基生物們,請心懷希望地過好2025吧!
對《哲學的故事》感興趣的碳基生物,可點擊下方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