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需要壓力,但每個孩子都不能被壓力壓垮。
怎么施加適配的壓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學習自驅力,都很關鍵。
可現實往往是父母要么給孩子的壓力過載,要么完全佛系,一點壓力都不給,只要孩子快樂就行。
父母給孩子適中的壓力體現在7個方面,比如:
重要性,機會,競爭,完美的結果,緊迫性,控制權與表現。
這些壓力對于孩子來說是必要的,只是存在一個度的問題。
對于重要性來說,支持型父母會告訴孩子人生是可以改變的,努力是很重要的,而壓力型父母會說努力非常重要,不努力人生就完了;
對于機會來說,支持型父母會以豐富、成熟、探索的人生來激勵孩子,只有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而對于壓力型父母來說,不成功的人生只有黑暗和貧乏;
對于競爭來說,支持型父母會教導孩子追求協作,優于昨天的自己,跟自己相比,而壓力型父母會讓對標頂尖的人,讓孩子倍感壓力;
對于完美的結果來說,支持型父母會引導孩子努力的理想目標是一種美好的愿景,也是全力以赴實現的人生理想,是理想與努力的自洽,而壓力型父母會傳導結果就是一切,是至關重要的;
緊迫性對于支持型父母來說,是重要緊急的存在,是階段性的取舍與堅持。對于壓力型父母來說則是一種長期的緊繃;
控制權對于支持型父母來說,是一種進退自如的自主,只提醒但尊重和接納,而對于壓力型父母來說則只有必須聽父母的;
表現方面對于支持型父母來說,教會孩子慷慨大度,豁達敞亮的人生觀,而壓力型父母只強調物質的重要性,會讓孩子物質至上,充斥著精致的利己主義。
高壓力等于高風險。那些催不動和管不了的厭學孩子,背后承擔的壓力是很大的。
他們害怕失敗或者根本無法接受失敗,會對不好的結果本能的焦慮或恐懼,希望自己不要犯錯,希望自己表現不好的地方不被看見。
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什么也不做,不做就不會犯錯,不做就可以拿我不想作為理由,而不被別人看透自己的能力出了問題。
心理學中認為:
如果某個成功率低,界定清晰的結果取決于我們的最佳表現,而且失敗的后果很嚴重,那么我們就會感到壓力。
這就是孩子逃避或躺平的原理,源于心理負擔過大和壓力過載以及自我要求太高,不能容忍自己失敗和被人看輕。
一種近于自負的做法,將孩子牢牢困在不愿行動的原地。心理負擔的真相是能否擁有?而壓力的真相是能否完成?
越是孩子想要的東西,越是會有心理負擔,越是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而壓力則是充滿著擔心做不到時會有什么不好的結果。
而孩子的壓力感受指數,往往來自于父母多年來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就是父母怎么投射給孩子壓力,孩子感知壓力的習慣性方式就是怎樣的。
成年人面對壓力和競爭的時刻,往往是有應對能力的,但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很脆弱,需要一點點引導和被父母呵護著,幫助著一點點磨煉抗壓能力。
只不過孩子跟孩子之間抗壓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對心理負擔和壓力的感知程度也不一樣,這取于孩子的思維方式。
成長型思維方式,會讓孩子更加開朗和樂觀,把壓力轉化為動力,這時父母可以適當給點壓力。
固定型思維方式,會讓孩子更容易逃避和催不動,管不了,這時父母先要共情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再循序漸進給壓力,而不是直接上壓力,會把拖延的孩子直接壓塌。
有益的壓力,就像是一個支點,撬動著孩子積極進取,而有害的壓力只有不舒服和造成傷害。
而父母要做的是就是開放思維,給適當的壓力,將成功的定義不妨開放化,而不是狹隘的只定義為成績和排名。比如告訴孩子:
如果你花點時間把字寫得更好一點,就能給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進步需要時間和專注,努力變得更好,每一次都盡力,已經很好了;
媽媽建議你下次能提早次,我知道你能安排得更合理;
努力很重要,拼搏是為了有更多探索的機會,緊迫是為了專注和耐心以及不懈努力,有苦、有艱難、有挑戰,但也是另一種風景。
重視過程,重視此時此刻,重視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僅僅只是結果。這就是支持型父母帶給孩子的有益壓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自驅力,讓孩子有信心一路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