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襄公到司馬懿
“信義”到此終結(jié)
作者:墨硯齋
今天是2月9日,公元249年的今天,曾經(jīng)的大將軍曹爽及下屬,被滿門抄斬,禍延三族。
高平陵事件至此才算全部結(jié)束。
四天前,當曹爽一行人陪著年幼的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時,心中毫無防備。他完全沒有想到,那個已經(jīng)七十多歲、假裝病重、步履蹣跚的司馬懿,竟在此刻撕下偽裝,發(fā)動了政變。
曹爽徹底蒙了,而在他最蒙的時候,司馬懿先后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以及他本人所親信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他曹爽放棄權(quán)力,并以洛水為誓,允諾其只要交出兵權(quán),便可保留爵位。司馬懿的親信,時任太尉蔣濟也寫信給曹爽,稱司馬懿只想剝奪他們兄弟的兵權(quán),不會傷害他們,可以保他們富貴。
曹爽想了一夜,認定司馬懿不過是欲令他與他的兄弟們放棄兵權(quán),于是決定放棄抵抗,而請皇帝罷免自己,并向司馬懿認罪投降。
然而,司馬懿發(fā)下的忠誠誓言只是某種天大的笑話。他在權(quán)力面前的翻臉比翻書還快,誓言成了最廉價的飾品。
司馬懿,不僅完成了一場政變,更在中國歷史上首度將儒家道德徹底工具化,為后世權(quán)謀提供了“合法化背叛”的標準范式。
所謂信義,成了他攀上權(quán)力巔峰的墊腳石。這不僅是一場背叛,更是一場對儒家道德的公然羞辱。
那些由以宋襄公為代表的曾經(jīng)的貴族們所執(zhí)守的諸如“君子不困人于厄”等諸多信條,那些即使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就開始稀缺的領(lǐng)主精神,至此終于徹底消解。
身為經(jīng)學(xué)世家,河內(nèi)大族的司馬家,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新起點。
在司馬懿之前,儒家思想雖被帝王權(quán)臣利用來裝點門面,但多少還保留著一些道德底線。而司馬懿之后,道德被徹底工具化,“信義”變成了政治操作的一部分。
同時,他用儒家的語言掩蓋自己的背叛,將一場赤裸裸的篡權(quán)行動偽裝成“扶正祛邪”的圣戰(zhàn)。
這種手法的可怕之處在于,它為后人樹立了一個極其危險的模板:只要披上儒家道德的外衣,再卑鄙的權(quán)謀手段都可以被包裝成正義之舉。儒家的信義不再是約束權(quán)力的道德準繩,而是任權(quán)力操縱的裝飾品。
“信義”徹底淪為權(quán)力的奴仆,禮法社會的道德底線也隨之瓦解。
司馬懿的政變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從此以后,歷史舞臺上的權(quán)臣們紛紛效仿其套路,演繹著一出又一出的政治鬧劇。東晉的桓溫,名義上“清君側(cè)”,實際上卻野心勃勃;劉裕更是直接篡位稱帝,嘴上卻喊著“匡扶社稷”......
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司馬懿。他不僅為后世權(quán)謀家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本,更重要的是,他讓這種背叛在道德層面上獲得了“合法性”。這種政治倫理的滑坡,使得中國禮法體系逐漸形同虛設(shè),道德淪為了統(tǒng)治者手中的工具,而不再是束縛他們行為的準繩。
這種荒謬其實騙不了人,東晉簡文帝司馬昱,作為司馬家族的后人,曾對祖先司馬懿的背信行徑感到深深的羞愧。據(jù)《晉書》記載,司馬昱感慨道:“祖宗取魏氏江山,雖得之,然道不足以服人,朕每思及此,未嘗不愧。”
這句自白,是對司馬懿政治遺產(chǎn)最直接、最無情的批判。司馬昱的話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便司馬家族憑借背叛和權(quán)謀得到了天下,他們內(nèi)心深處也無法否認這種勝利是建立在道德淪喪之上的。
簡文帝的羞愧是微弱的,但它讓我們看到,在那一片權(quán)謀與背叛的廢墟中,良知依然存在于人心,仍有人記得什么是真正的信義。
只不過,這份記憶,早已無法挽回歷史的滑坡。
從宋襄公們所堅守的信條到司馬懿的背信棄義,中國封建領(lǐng)主精神經(jīng)歷了一個從高尚到墮落的過程。
司馬懿獲得了個人的勝利,但從他開始,以世家大族為標志的整個禮法社會的道德體系正式崩塌,精神已逝,合法性自然也因此消弭,無論是五胡亂華還是隋唐重建,蠻族式的機會主義才是東亞大地的主流,道德無非拿來裝點門面。
所以,黃巢殺意盎然的踏盡公卿骨,送別的只是些殘存的肉體,再建文明,要到北宋著名的橫渠四句。
而這,已經(jīng)是平民的時代了。
微信號|dongzhu1968
郵箱|hlmyj00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