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下這個號,為市場經濟的傳播助力。
今天著名的兒科醫生裴洪崗寫了一篇文章,批評我的觀點。
https://mp.weixin.qq.com/s/BqMm6vrZlQMxyI6bKVRjdg
裴洪崗醫生大體還是支持市場化的,只是一些問題沒有想明白。
但很多人一聽醫療市場化就害怕,在他們的想象中,醫療市場化就是美國那樣,一個CT幾千美元,見一下醫生幾百美元。
他們對市場化的想象的邏輯推理如下:
如果市場化,那就是所有的企業都盡可能地多賺錢,他會利用你的無知,開出天價,甚至在手術臺上開口問你要錢,不給就讓你死在手術臺上,而你將不得不接受。
所以,反對醫療市場化的人,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那沒錢的人怎么辦?他們就該死嗎?
然而,這是一種對市場化完全錯誤的推理和想象。
之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市場化,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市場化就是一個以企業為中心的社會制度,資本家控制著價格,為了賺錢,會使命地坑害消費者。
這是最市場化最大的誤解了。
我們先來談理論:
很多人認為在市場經濟社會,是資本家控制一切,這完全是誤解。
我問你個問題啊,在市場經濟里,誰說了算?很多人可能會說,那還用問,當然是企業家啊。你看他們掌控著工廠,控制著生產,就像開船的舵手一樣,想往哪開就往哪開。
但是你錯了。為什么?因為這些企業家,說白了就是給消費者打工的。你以為他們很牛嗎?不是的,他們必須聽消費者的。你問我為什么?
你看啊,到底該生產什么東西,不是企業家說了算,不是農民說了算,也不是資本家說了算。誰說了算?消費者說了算。你要是不聽消費者的,不按照市場價格來走,那就等著虧錢吧,等著破產吧,然后就會有人取代你的位置,誰呢?就是那些更會伺候消費者的人。
好,問題來了,消費者是怎么做決定的?很簡單,就是買不買的問題。他們去哪家店?當然是最便宜的那家。他們的買或者不買,就決定了誰能開工廠,誰能種地。你看那些暴富的,不都是消費者給的機會嗎?那些破產的,不也是消費者拋棄的嗎?
消費者可太現實了,他們只管自己想要什么,管你以前多牛?管你現在多難?一點都不管。只要有人能提供更便宜或者更好的東西,立馬就把你給換了。
你可能會說,那些零售商和服務商,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啊。但你想錯了,為什么?因為這些命令會一層層傳下去。你看啊,那些賣成品的商家,他們為什么要去找最便宜的供應商?因為不這么做就會被消費者拋棄啊。
好,我給你打個比方。如果你開了個商店,你不去找最便宜的貨源,不想辦法用最好的方式滿足消費者,你猜會怎么樣?馬上就會有人取代你,為什么?因為人家比你更會做生意啊。
消費者可以任性,但是企業家不行,農民不行,資本家也不行。你們必須按照消費者說的來。哪怕你就偏離一點點,不管是你故意的,還是你判斷失誤了,都會讓你少賺錢。要是偏離得太遠,那就等著賠錢吧,把你的家底都賠光。
那有人說了,那資本家企業家不是很可憐嗎?他們想要保住自己的錢,就只能完全聽消費者的?對啊,一分錢都不能亂花,除非消費者愿意給你更高的價格。他們為什么要這么狠心?因為消費者對他們更狠心啊。
你以為這就完了?沒有。消費者不光決定商品的價格,連工資都是他們說了算。你看那些工人的工資,明星的片酬,清潔工的薪水,最后都是誰付的?消費者。
有人把市場比作投票,說一分錢就是一張票。但是我告訴你,這么說還不夠準確。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在政治選舉里,少數派的票就浪費了。但是在市場上,每一分錢都有用。你看出版社,不是只出暢銷書,也會出那些小眾的詩集和哲學書。面包店不光做普通面包,也會做一些特殊病人吃的產品。為什么?因為只要有人愿意付錢,他的需求就能被滿足。
那你可能要說了,這不公平啊,富人的票不是比窮人多嗎?對,但是你想過沒有,為什么他們會有錢?還不是因為他們更會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你要是不繼續滿足消費者,再有錢也會變窮。
所以啊,那些看起來很了不起的企業家和老板,其實就是消費者的打工人。每天都在看消費者的臉色,隨時都可能被炒掉。
總而言之:市場化是一種以消費者為中心,消費者有至高無上權利的社會制度。消費者根據自己個人的偏好及主觀價值,自由在市場上選擇企業的商品,任何一種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企業,都將被消費者無情地拋棄。
我們只要明白了這一原理,我們就可以想象出來,如果醫療全部市場化,不由政府干預,那么,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
更窮的人,他們的需求會被滿足嗎?當然也會。
用過拼多多就知道,為什么那么多便宜到爆的產品?他們的客戶對象是誰?不就是收入更低的人嗎?
你無法想象,在一個自由市場中,明明有幾億收入較低的群體,卻沒有商家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只要有未被充分滿足的需求,對于企業家而言,就意味著商業機會,就意味著發財的機會來了。
淘寶曾經一家獨大,但拼多多一樣崛起,因為黃崢發現了淘寶沒能滿足市場上所有消費者的需求,淘寶的產品已經很便宜了,但是如果創新性的改革供應鏈,讓那些白牌產品直接向消費者銷售,那還可以更便宜。
于是6塊錢包郵的音箱出現了,15塊錢一件的襯衫出現了。肯定是質量不如正牌的,在一些中產看來,這就是低質量的產品,但在更窮的人看來,雖然質量更低,但我可以買得起,6塊錢的音箱,音質不那么好,但可以聽得清楚就行了。
這是自由市場特有的現象,那就是消費者的需求主導一切,你只要有需求,就一定有商家努力來滿足你,因為消費者主導了社會資源的分配,主導了企業家的行為。
那醫療呢?一樣的。如果醫療不受到干預,那會出現什么樣的針對窮人的醫療服務呢?
平價窮人醫院,可能沒有豪華的大樓,不能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這樣的醫院可能建在郊區,因為土地更便宜。他的病房可能很簡陋,沒有獨立衛生間,一層樓只有一個公有衛生間。
醫院里的醫生,可能一天要管很多個病人,甚至有些不嚴重的病人,護士就直接參與管理了,因為可以節省人力資源。
他們的設備可能全是用的二手的,幾千萬一臺的核磁買不起,那就是買幾十萬一臺的二手核磁,二手B超,二手CT。
但是,他們所有的服務價格都很便宜。簡陋的病房、不夠細心的服務、二手的設備,不是企業家的決定,是消費者的決定,是消費者只愿意出價這么多,才會有這樣的醫院存在。
簡單來說,就是拼多多版的醫院,他雖然質量不高,但一樣可以治病,甚至大多數常規病的治療水平不低于更高級的醫院,只不過服務體驗差,住得差,病人的舒適度不夠,甚至手術后的麻醉泵都不上,讓你手術后要多疼幾天,做的手術,可能也不是最新的腔鏡手術,因為可以節省耗材,但不影響手術效果,只是病人恢復時間更長,痛苦感更多。
如拼多多一樣,消費者的出價能力,決定著企業家提供的產品。窮人如果多,那么,這種平價醫院,就將成為市場中重要的醫療服務產品。
你想象不出來會有平價醫院,就想想,餐廳自由經營后,難道沒有大排檔嗎?沒有10塊錢的街邊快餐嗎?
不僅有,而且會有人把這個做成品牌,做成平價連鎖醫院。你以為,企業家做生意,只有做富人的生意才賺錢嗎?看看拼多多吧,拼多多做的就是主要是窮人生意,一個月的利潤是多少呢?
2024年三季度,京東的利潤是120億。而拼多多是250億。
每一單,肯定京東毛利率高,但是拼多多勝在量大啊,毛利率低一些,量大就一樣賺錢。
因此,在自由市場下,拼多多版的平民醫療,會成為市場中重要的一支力量,他們不斷創新,以壓低成本,降低運營費用為手段,盡可能服務于普通人醫療的關鍵需求——治好病。
中國也曾經出現過大量的平價醫療服務體系,那就是診所。在十年前,中國從城市到農村,出現了幾百萬家小診所,他們就在社區旁邊,收費極其低廉,可以看病,可以拿藥,可以打吊針,甚至沒有病床,你就得坐在椅子上打,裝修極其簡陋,但方便且便宜。
如果不是官辦醫保的突飛猛進、這些平價診所將來就會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民營平價醫療體系,但在官辦醫保下,小診所難得獲得醫保的報銷體系支持,既然大醫院門診都可以報銷,為什么要去小診所呢?
這么一支平價醫療力量,就在醫保的擴張下,大量倒閉了。
說到這里,你會發現,真正能讓生命更平等的,不是政府辦醫療,恰好是市場化醫療。
全世界各種關于公辦醫保、公辦醫療的宣傳,全部是虛假的,他們宣稱,只有公辦醫保、公辦醫療,才能讓所有人在疾病前的生存幾率保持一致,事實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不可否認,在通過轉移支付(用別人的錢來看病)的體系下,有受益者,不同的模式下,都存在受益者,但是,你只要把視野打開,你就會發現,受害者是更多的。
在加拿大,民眾們對于當地醫療的評價是兩極的,一部分華人說,加拿大免費醫療就是好,我得了重病,一分錢沒花,給我治好,另一部分華人說,一等就是幾個月,甚至一年,我得了病第一反應就是回中國。
誰說的對呢?都對。不過是因為某些人受益,某些人受害罷了。
在英國、加拿大這種全民免費醫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那些立刻有生命危險,或重大疾病的患者是受益者,因為他們能被識別出來有立刻的生命危險,因此,他們可以馬上用到最好的醫療資源,不需要等待。
澳洲也是如此,你哪怕肚子疼到死去活來,你也得等,因為醫生判斷你沒有生命危險,但你要是診斷為癌癥,馬上入院,并且幾乎全免費。
這時,癥狀上明顯有危險的患者是得利者,對他們來說,這種醫療體系又高效又便宜(不花錢),但對另一些患者來說,就是受損者。
加拿大有位女性被診斷為有癌癥風險,由于沒有明顯的生命危險指征,她光等待癌癥檢查就花了一年時間,結果檢測出來時,已經是癌癥晚期了。
在等待中死亡,是這種醫療體系里面常見的事,這就完全取決于你的運氣,你只要得的不是急癥,那哪怕這個病長久來說是要命的,你也要等。
那么,這種醫療體制對窮人會有利嗎?一樣不利。因為富人不會等待,他們要么找私人醫院,要么跨國診療,他們大多數不會將自己的生命寄托于運氣之上。受傷害的依然是窮人。
在這時,有一個便宜的醫療體系來滿足窮人的需求,哪怕一間病房十個病人,哪怕服務體驗不好,哪怕需要家人來陪護,不都是窮人們的福音嗎?起碼比看不上病強吧!
不少人說加拿大醫療好,說他們連護工費用都由國家出錢,但代價是,無數人進不了醫院,醫療的最關鍵的需求——治病,得不到滿足。
今天,中國收入更低的一批人,在基本物資享用下,與富人并沒有大的區別。你是開著賓利、保時捷,我開著五菱,但我也能開一百碼,我的車上也有空調,你我開著不同的車從深圳到廣州,也差不多是兩小時。
你是用著豪華冰箱,幾萬一臺,我家里的冰箱五百一臺,但一樣可以冷凍冷藏。你是可以坐頭等艙,坐私人飛機,但我買經濟艙和你到達的速度是一樣的。
你是可以吃海鮮鮑魚,我也可以吃上豬肉牛肉,動物蛋白的攝入量并沒有什么大的區別。
也即,在自由市場中,窮人與富人的生活正在迅速接近,區別的是體驗感等次級需求。
我們來看英國。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來自英國73家醫療機構的數據顯示,2023年有15.3萬名患者在急診室等待時間超過24小時后才獲得床位接受住院治療。而在2019年,等待24小時的患者僅有1.5萬人,與前者相差10倍。
這可是急診,都能等24小時,普通病呢?
英國皇家急診醫學院院長博伊爾稱,患者就醫延誤問題正變得越來越糟糕,長時間等待可能導致患者死亡。該醫學院稱,2023年英國每周可能有250多名患者因急診延誤而死亡。
這時,看到病的患者與在等待中死去的病人,他們的貧富差距是驚人的,因為能看上病,和不能看上病,這是有和沒有的區別,不是服務體驗的區別。
目前,排隊等待看病的英國人有770萬,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今年因排隊等待診斷而死亡的人數可能會超過去年的34萬。
他們聲稱NHS這種公辦醫療體制、全面計劃經濟醫療體制能讓人們在生命面前平等,這是真的平等嗎?不!
他造成了歷史以來最大的醫療消費上的貧富懸殊,是生與死的區別。
有人說朝鮮沒有貧富懸殊,真的嗎?在大饑荒來臨時,有些家庭可以分到十斤糧,一些人分到兩斤糧,分到十斤糧的人不會死,分到兩斤糧的就得去死,這種貧富懸殊,不大嗎?不超過任何一個地方嗎?
只要你懂得基本的經濟學理論,就能明白,要想讓一個地區的人們消費效用逐步均等化,唯一的方法就是自由市場。
米塞斯說:在自由市場下,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日用品。
中國人改革開放、市場化的經驗不就是如此嗎?
四十年前,家里有臺黑白電視機,鄰居們都要跑來看電視。今天,買一臺40寸的液晶電視,僅僅需要500元,去工地搬磚兩天就可以賺到了。春節農村都在大量堵車了,因為農民家庭里買車已是常見的事了,這一切都是市場經濟帶來的。
只有在自由市場中,才有人關心窮人。
那些關心窮人的人叫作企業家,他們因為想賺窮人的錢,才會設計開發出各種低價產品出來。
那些打著關心窮人的口號的知識分子和政客們,其實從來不關心窮人,他們更多的地希望通過公有化獲得非市場化收入,或是攫取權力。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世界上對醫療市場的干預,正在制造最大的貧富懸殊。
美國表面是市場化的醫療,實質上是干預主義橫行的醫療體制,阻止一切外國醫生、醫院、藥品進入美國,把美國的消費者圈起來殺,逼得無數美國人要賣房償還醫療賬單。
英國加拿大這些地區,讓無數人在等待中死亡,到死連專科醫生的面都見不到,連什么病都不知道。
真正的平等、公正,不在于政府來分配醫療資源,而在于激勵市場主體努力為消費者服務,由消費者自愿選擇,才能推動醫療的供給多元化、多層次化、服務于每一個收入階層的需要。
在自由市場上,消費者才是指揮者,是上帝。
只可惜,偏偏有人不想當指揮者,不想當上帝,指望權力之手成為指揮者和上帝,試圖因此花別人的錢來治自己的病。
我要說的是,這是癡心妄想,做不到。
人民公社、蘇聯的失敗,早已證明了,計劃經濟這條路走不通。
大搞計劃經濟的結果只有一個,讓更多的普通人進入醫療困境之中,失去了消費者主權,你憑什么用進口藥呢?
你的消費者主權都失去了,你還指望什么平等、公正?你的一切醫療消費將在公辦制度下,被官員限定,被計劃,被管制,被安排,這叫什么平等呢?你又不是權貴,你能影響給你安排資源的官員嗎?憑什么在這種體系中被優待?
醒醒吧,醫療計劃經濟的愛好者們,醫療特殊論的被欺騙者們!
珍惜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利吧!
明天再寫一篇,主題是最窮的人、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他們如果沒有政府兜底,又沒有醫療消費能力,那要怎么辦?市場化醫療不就是叢林社會嗎?讓這些人去死嗎?市場派怎么回答這個問題?
以下是我為醫療體制寫的系列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