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貴川交界再度發生滑坡災害,盤點歷史冬季滑坡
2025年2月8日,四川宜賓市筠連縣金坪村發生了嚴重的山體滑坡,造成30余人失聯。令人觸目驚心的是,這并不是第一次發生類似的災難,距離這起事故僅有一年之隔,2024年1月22日,云南鎮雄涼水村就發生了山體滑坡,44人不幸遇難。更早之前,2013年1月11日,鎮雄趙家溝村也發生了滑坡,導致46人遇難。細心的網友會發現,所有這些災難性滑坡都集中發生在冬季,而事實上,這一點與當地特殊的地理氣候特點息息相關。
普遍認為,山體滑坡大多是由暴雨引發的,暴雨過后泥土水分過多,容易導致山體不穩定,進而引發滑坡災難。因此,山體滑坡災害往往發生在雨季。然而,對于云貴川交界的烏蒙山區而言,冬季的山體滑坡則是一個難解的謎題。當地的特殊氣候條件使得這個地區的滑坡災難往往發生在氣溫較低的冬季,而這種氣候特點正是導致滑坡災難的幕后推手。尤其是當冷暖空氣交替作用的影響,該區域在冬季就會變得更加復雜和不穩定,成為滑坡災難的高發區。
二、冬季滑坡的幕后推手:氣候變化與凍融作用
云貴川交界地區,尤其是烏蒙山區的冬季氣候,常常呈現出冷暖對抗的局面。當地受到來自高原地區的冷空氣影響,又經常出現暖濕氣流的交匯,使得該區域在冬季時常出現大幅的氣溫波動,這種特殊氣候給滑坡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冬季,特別是受到準靜止鋒的影響時,這種鋒面會導致長時間的陰雨雪天氣。暖濕氣流與冷空氣的對抗往往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劇烈的氣溫波動。由于地形的影響,降水常常以雨、雪、冰粒等多種形式交替出現,導致當地土壤在短時間內經歷多次凍融循環。冷空氣和暖濕氣流的反復交替,特別是降水在土壤中的反復滲透,使得土壤的抗剪強度逐漸降低,進一步促進了山體的失穩。
具體來說,當出現雨雪天氣時,降水可以迅速滲透到土壤中,尤其是冰雪融化后,水分會迅速滲入土層深處。長期的降水、雪融和凍融作用,導致土壤中的水分不斷增加,使得土壤的結構變得松軟。當土壤的抗剪強度降低時,山體的穩定性大幅下降。此時,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強風、地震或突然的氣溫變化就會引發滑坡災害。
2013年和2024年云南鎮雄的兩次滑坡事件,都表明了降水和凍融作用是滑坡發生的關鍵因素。兩次事件發生前,鎮雄地區經歷了長時間的降水和雪融天氣。降水雖不如夏季的暴雨猛烈,但長時間的滲透足以使土壤變得松軟,而氣溫的急劇變化和融雪又加劇了土壤的飽和度,最終導致山體發生滑坡。
三、滑坡發生的天氣條件與氣候背景分析
2025年1月以來,筠連縣經歷了長時間的降水,筠連縣1月1日以來39天里有20天都出現了降水,其中還包括了兩次顯著的回暖過程,這樣的天氣背景和鎮雄發生災難時的情況驚人地相似。回暖和降水交替的天氣模式是當地滑坡災難的最大誘因。通過對歷年滑坡事件的研究,我們發現降水和氣溫的波動是滑坡發生的關鍵因素。盡管降水量不能和夏季暴雨相比,但持續的降水和融雪現象卻足以破壞山體的穩定性。與暴雨不同的是,這種冬季的降水過程雖然相對溫和但持續時間更長,且其對土壤的滲透作用更強。土壤經過長時間的濕潤和凍融,逐漸喪失了原本的穩定性。當外力(如氣溫驟降、地震或強風)介入時,已經不穩定的山體就可能發生滑坡。
另外,烏蒙山區地質條件復雜,巖層裂隙多,局部地區土壤的水分吸收能力較強。雖然這種土壤具有一定的韌性,但長時間的降水和融雪會導致土壤的水分含量增加,從而使得其抗剪強度下降,最終引發山體滑坡。這些土壤和巖體的特點,使得當地更容易在特殊氣候條件下發生災難性滑坡。近年來,氣候變化使得這種情況更加復雜。隨著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尤其是冬季極端天氣的出現,滑坡災難的發生頻率也在逐年增加。云貴川交界的地區,因其特殊的氣候和地質條件,極易在冬季發生滑坡災難。因此,對于這些地區的災害預警和防范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距離滑坡發生已近十小時,救援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我們祈禱失聯人員能夠盡快被找到,平安歸來。目前災區天氣濕冷,氣溫較低,2月9日仍可能有小雨,濕滑的地面和低溫環境為救援行動帶來挑戰。救援人員在全力搜救的同時,也要注意防寒保暖,確保自身安全,受災群眾也需做好防護、防寒保暖的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