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7月29日,62歲的鄧稼先與世長辭,臨終遺言讓人為之震撼。
早在鄧稼先13歲那年,也就是1937年的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侵華日軍的鐵蹄就踏入了我國北平,僅22天,北平就淪陷了。侵華日軍囂張地在開慶功會。看著迎著風,耀武揚威的日軍旗,年僅13歲的鄧稼先沖上去就將旗撕得粉碎,還扔在地上踩兩腳。
正沉浸在勝利的狂喜中的日軍,并沒有發現鄧稼先的這一舉動。
事后,有朋友就勸說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趕緊帶孩子離開北平,不然此事要是被人告發,后果不堪設想。
面對喪心病狂的侵華日軍,鄧以蟄也非常擔憂。于是就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去了昆明。臨走前,鄧以蟄囑咐兒子說:“稼兒啊,以后一定不要學文,要學科學,對國家有用。”
雖然鄧稼先年僅13歲,但是目睹被侵華日軍蹂躪得破敗不堪的家園,他深深地理解父親的囑托,并將其記在了心上。
于是在戰火狼煙,躲避轟炸,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仍不忘奮發學習,并考入了清華大學讀書。為了學到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他考入了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
普渡大學聲名在外,學子來自各國。鄧稼先曾被強國學生鄙視過,異國他鄉孤獨過,吃飯不能按飯量吃,只能算著錢吃。自己也暗自崩潰過。但是心懷夢想,這點苦又算得了什么?與其埋怨,不如爭氣。
他在普渡大學研究生院,不足兩年修滿學分,并用一年多的時間拿到了博士學位。別的學生拿到博士學位至少30歲了,他拿到博士學位時,只有26歲,被稱為“娃娃博士”。讓我們中國人也揚眉吐氣了一把:我們并不差!
他的導師非常看好他,極力邀請他留在美國,并給他推薦了科研條件好,生活條件好的工作。他卻說:“我的國家更需要我。”于是毅然踏上了回國的輪船。
剛回國,他就投入了核物理研究。他“拋妻棄子”,來到了馬革裹尸,荒蕪人煙的羅布泊,開始原Z彈的研究。
在中國原Z彈技術如一張白紙的情況下,研究工作屢屢受挫。
在一次航投試驗時,原Z彈墜地摔碎,作為總設計師的他明明知道很危險,還一個人跑去彈坑撿拾碎片。并且囑咐年輕人:“你們還年輕,不能出去。”
自從這次后,他就出現了肝臟受損的情況,經常尿血,他卻拒絕住院療養,又回到了試驗基地。通過對碎彈片的研究,找出問題的原因。終于在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Z彈騰空而起,試爆成功。那顆原Z彈成為了我國的爭氣彈。
20年后,原Z彈的研究不斷升級,技術也趨于成熟。鄧稼先倒下了。他患上了癌癥,被迫回到了北京,醫生強制安排他住進了醫院,他無力地躺在病床上說:“我早知道會有這么一天,沒想到來得如此快。”
他生前的最后一枚“全國勞動模范”獎章也是在醫院病房里頒發的。
就在戴上這枚獎章的12天后,鄧稼先出現了全身大出血,醫生已經宣布醫治無效。親人、朋友、一起共事過的科研人員都來看他,他臨終前給年輕的科研人員叮囑說:“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太遠。”
此時此刻,他還念念不忘告誡后人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為我國領土安全筑起一道高墻。在場的人聽完無不淚崩。
鄧稼先真可謂國士無雙,許身國威,壯我河山。挺起了我們民族的脊梁。
如今,看著一個個弱國受強國的欺凌,我們為生活在已步入強國之列的中國而驕傲。就在前不久,我國派專機將滯留在烏克蘭的留學生以及華僑接回家。看著一架架插滿中國國旗的航班將同胞安全帶回家。網友感動地說:“祖國永遠是最堅強的后盾,愿同胞們平安回到家的懷抱!”
感恩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國家,也致敬為我國筑起安全屏障的科學家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