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可我要說,廣西灌陽縣楊希云先生是人近七十耕未休的學者!他于1956年11月出生于桂林市灌陽縣,1973年9月參加工作,政工師職稱,歷任鄉鎮教師、團干、黨委宣傳委員、副書記、縣直多個局副局長、局長等職,1984年12月至1998年10月任中共灌陽縣第七屆委員會候補委員;副處級,2016年11月在中共灌陽縣委統戰部退休。
據筆者了解,他是桂林柳宗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桂林市灌陽瑤學會副會長,中國長征精神研究院研究員。在國家、區、市級刊物發表調研論文200余篇;獲國家獎勵4篇;獲自治區獎勵13篇;市縣級獎勵68篇,獲得不少縣、市級單位給予的榮譽,真是收獲滿滿!
初次認識楊希云先生的時間是2020年12月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召開的第六屆湘漓文化研討會,而2022年9月在桂林全州縣召開第七屆湘漓文化研討會后,我們已經成為朋友。在用微信的交往過程中,我發現他在不斷地為灌陽歷史文化用心、出力,還是一位頗有學問的學者。
他勤奮與實干,成果頗豐!與人合編(任副主編)《瑤族千家洞在桂林灌陽》《瑤族千家洞高峰論壇》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與人合編任副主編《桂北民族叢書——灌陽縣少數民族》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主編《計劃生育依法管理簡編》《灌陽縣民族工作成果掠影》(1998年——2002年)《魅力瑤族千家洞》等;是桂林電視臺拍攝專題電視片《魅力瑤族千家洞(新版)》執行腳本、提供資料人之一,陪同記者和專家在世界瑤族發祥地——桂林灌陽千家洞實地拍攝。
這些工作,為打造灌陽知名的千家洞景區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歷史文化底蘊。
清新雅致、極富江南水鄉的韻味廣西灌陽縣文市蓮溪廬文旅度假區,是桂北旅游的一個新的靚點。
作為桂林柳宗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的楊希云先生,通過對柳宗元在桂林灌陽活動軌跡的研究,豐富了桂林夢里水鄉一蓮溪廬文旅度假區厚重的歷史文化。
楊希云先生為前來研學的高中生講解柳宗元在灌陽的歷史
楊希云先生不愧灌陽縣的文史大家,他還主編《楊氏族譜》《葉氏族譜》《侯氏族譜》,著《歲月流波》由香港展望出版社出版。
他對灌陽縣的紅色文化也有頗深的研究,他的《紅軍長征過廣西的民族政策及對少數民族的深遠影響》獲2020年全國第五屆長征精神研究征文二等獎;《傳承長征精神發展紅色旅游》獲2021年全國第六屆長征精神研究征文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征文三等獎;《湘桂古道走廊上的紅軍長征文化與發展紅色旅游》2022年獲全國第七屆長征精神研究征文三等獎,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助推了灌陽的紅色旅游,也豐富了紅軍長征文化。
他對筆者說,之所為孜孜不倦地從事文化事業,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一分熱愛、一分情懷。
他女兒楊宏婕見他這么大年紀了,還如此熱心對歷史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便在朋友圈發了他工作有關的圖片和視頻,還寫道: 我爸這幾天忙著帶灌高(灌陽高中)的學生游走講解,在九十年代初,那時他宣傳愛護祖國的花朵,培養少年先鋒隊,我看到他去小學各種宣傳講解,現在退休多年,一個快70的爺爺還在跟一大群朝氣蓬勃的孩子們互動,還有他平時照顧我奶奶點點滴滴的生活,在我和孩子面前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說,生活很充實!
楊宏杰繼續寫道:想到這些我感覺又鼻酸又覺得這樣很好,我知道~走到今天,他有太多的不易和辛苦~最好的狀態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年齡階段,依然對自己有要求,依然覺得自己還在發光,別人不理解不認可也沒關系,按自己的節奏生活,唯愿您平安健康,開心快樂每一天!
楊宏杰寫的很實在,其實我想,她雖然寫的是她的爺爺,事實上還有許多像他爺爺一樣的人,也有這份執著、這份熱愛,退而不休,繼續發著光和熱。末尾,祝她爺爺和與她爺爺一樣的老人,生活快樂、長壽健康,為地方文化作出更大的成績,發揮更大的余熱!
蔣廷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