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大火
在華師有這樣一位學子
和哪吒一樣沖破命運藩籬 敢拼敢贏
雖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無法正常走路
仍憑借自考獲得本科學歷
碩士畢業后來到華師讀博深造
他就是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王一嵐
王一嵐,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研究方向2023級博士研究生。他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無法正常走路,也曾不能和同齡人一樣體驗學校生活,但他不為命運所縛,通過自考獲取本科學歷后,懷著“探索未知”的渴望,毅然辭職升學深造,深耕于他熱愛的歷史學領域。
碩博期間,王一嵐累計主持或參與4項國家級、省級和校級重要歷史類科研項目,2024年起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舊大陸原生文明起源與早期文明形態演進研究》;發表多篇歷史類學術論文。2022年,他榮獲云南大學首屆武建國獎獎學金、云南省省級優秀畢業生、云南大學校級優秀畢業生等榮譽。如今來看,王一嵐的經歷,正如一場“哪吒式”的逆襲,不向命運低頭,以赤子之心,勇往直前,一路前行。
自小的病痛
使他一度放棄學校生活
但如今的他
終于可以在夢寐以求的校園里
追求夢想
“沒有校園經歷曾經是我最大的遺憾”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治療先天性脊柱裂的有效手段還未普及,王一嵐的父母帶著他跑遍了知名大醫院,病癥也無法痊愈,反而隨著生長發育變得越來越嚴重。他回憶:“當時我的腳是翻折的,只能用腳背走路,最多也只能走幾十米,走多了腳就會磨破。”因此,家中那幾十平方米的天地,就構成了王一嵐童年的全世界。
由于病情,他沒辦法離開家,更沒辦法進學校教室讀書。同齡人上小學時,他靠身為中學語文教師的母親啟蒙。每天晚上,等到母親下班后,他就坐在院子里的小圓桌邊聽母親講授,學習新單元。白天,他一個人做好母親布置下來的練習作業。同齡人進入中學,他參考他們的課程表和作息時間,靠自己看書掌握知識。“那時候我家剛剛連上網,找不到學習資料可以參考,更別提網課了。”王一嵐說。中學時期缺少老師的引導,導致他對數學、物理等注重抽象邏輯的科目掌握不精,但是對于可以通過大量閱讀記憶來學習的語文和歷史,王一嵐學起來倒是津津有味。這也是他對文史科目產生興趣的開始。
王一嵐坦言,自己的身體條件給他造成最大的困擾,不是自學任務的迷茫和艱巨,也不是治療疼痛帶來的無數不眠之夜,而是人生的不完整。“大家都會先上小學,再上中學、大學,幾乎都有差不多的人生軌跡,可是我跟他們太不一樣。”在他眼里,那些同齡人早已習慣的校園生活最令人羨慕,他想象著教室里的瑯瑯書聲和陽光下的球場,常常心動不已。
在王一嵐的記憶中,這種封閉的、多年如一日的生活,直到醫療技術顯著成熟的2010年才結束。不過迎面而來的,是在各大醫院之間奔波、以及近十年頻繁的手術和康復訓練,最痛苦時“從小腿到腳上插了15根鋼針”。但那幾年,他仍然在各種間隙中堅持自學,尤其是后來的考研關鍵期,他會在手術前夜背幾個名詞解釋、手術后躺在床上拿“肖八”當“休閑讀物”。同樣堅持的還有他的樂觀,回憶起這段經歷,王一嵐并不認為悲慘。“那只是肉體上的折磨,每次折磨完以后,活動能力都會變好一點,未來會更光明一點。挨刀流血的痛苦很容易克服,前途鎖死、發展無望的痛苦才是真的煎熬。”幸運的是,他的病情得到了很大的好轉。雖然雙腿依舊走不了太遠,但已經可以正常行走了。
懷著一顆勇敢堅定的心
他通過自身努力彌補差距
自強進取 不斷求索
探尋自己想要的生活答案
“探索未知比安逸生活更吸引我”
雖然王一嵐人生軌跡和其他人存在著一些差異,但這并沒有讓他自卑,相反自強和進取才是他人生的底色,在家中自學完高中課程后,王一嵐意識到,一直待在家里也不是個辦法。他決心在社會上找一個工作養活自己。正巧當時他在北京治病的醫院缺一個秘書,他便毛遂自薦,靠自己出色的文字能力通過了考察,擁有了一份工作。
在北京的生活開闊了王一嵐的視野,在了解到“自考本科”這一途徑獲取學歷,可以一邊工作賺錢一邊上大學時,他便從工作中抽出空來學習備考。他先是通過了北京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專科段的自考,兩年后又通過了同校同專業的本科段自考。2016年,王一嵐如愿獲得了本科學歷,工作也越來越穩定,人生的道路逐漸走向正軌。
王一嵐說:“只要我愿意,我的生活可以安安穩穩直到退休。”但是,工作這些年,他周圍的人際關系和工作氛圍,以及社會中隱形的歧視,都讓他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我在沒有校園經歷前,先接觸了社會,才深深體會到校園的可貴。”同時,自考本科的學習經歷又讓他堅定了對自身學習能力的自信,“我是不是也可以繼續深造呢”,這樣一個想法在王一嵐的心頭涌現,又逐漸堅定。
王一嵐辭職深造的決定震驚了他周圍的親戚朋友。對于考研期間的困難,王一嵐直言:“學習任務非難事,最大的困難來自外界的阻力。不管是我的領導、同事,還是家人朋友,很多人都來勸我,明明在北京這一大城市都過得很安逸,就這樣干下去多好啊。”但在王一嵐心里,“探索未知”比安穩工作更有吸引力。
對于自己堅信的事情,王一嵐從未有過動搖。時至今日他仍清楚地記得,自考本科的第二年,在北京人來人往的人行道上,他看著信號燈滅掉又亮起,站在周圍川流不息的車輛中等待時,王一嵐腦海里突然蹦出一個想法:“有朝一日我要讀個博。”為自己許下的承諾,果真在八年后照進了現實。“我覺得,在本科只學到了人類已知的東西,而在碩博階段,才能真正接觸一些人類正在探索的前沿事物,繼而自己參與探索未知的事物。”
就這樣,王一嵐懷揣著非考不可、非學不可的信念,在2018年夏天走上了他的考研之路。“那幾年工作特別忙,學習時間總是被擠壓,我只能不停壓縮休息時間來確保復習計劃的完成。” 他說道。那段時間,他每天5點起床,打開臺燈,面對著黑漆漆的窗戶開始學習,直至8點出門上班。下午下班后,他又馬不停蹄地趕回家繼續復習,常常學到深夜12點才休息。如此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節奏,讓他的身體不堪重負,在考前還累病了一場。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堅持走完了考研的全程。2020年春天,他終于收到了來自云南大學的好消息。三年后,王一嵐在云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順利獲得碩士學位,并取得了接近滿分的績點和第一的專業排名,同年,他進入華師攻讀博士學位。
在華師
他深受導師和同學喜愛
科研中認真負責
生活里妙趣橫生
深耕學術不忘享受生活
對于王一嵐來說,選擇華師是他深思熟慮后的結果。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他好奇華南地區的風土人情,又喜愛廣州這座城市。“廣州是個多元的城市,在人性化方面做得也很好,比較適宜生活。”王一嵐說。最重要的是,華師歷史文化學院易建平教授的研究方向正是他感興趣的,他們的郵件來往也“交談甚歡”。
王一嵐回憶,他最開始聯系博導時,除了介紹自己的研究計劃、詢問他招收博士生的意向之外,還基于對易建平學術文獻的大量閱讀,多次發郵件向他請教。易建平也提到:“我記得王一嵐剛開始聯系我時,就向我提出了很多學術上的問題,我認為這點很難得。搞科研只有提出問題,做學問才有希望。”來回幾封郵件后,王一嵐便下定了來華師讀博的決心。
當時的王一嵐還對研究前沿了解較少,并不知道自己向易建平提出的很多問題甚至是目前國內外學者皓首窮經仍未研究透徹的。而如今,這些問題既是他來華師求學的開端,更成為了前進的動力。“我現在參加的科研項目正要解決幾個重大理論問題,其中就有我入學前請教導師的‘定義與辨識’問題。”王一嵐說。
讀博期間,王一嵐認為自己比讀研時沉穩了許多,也投入了更多精力在科研上。他花費大量時間,采取針對性的訓練,從而開始掌握學術研究的方法和邏輯。他總結經驗道:“做學術研究需要培養邏輯思維和批判思維,比如在閱讀學術文章和著作的時候,邊看邊挑毛病。不管作者是多厲害的專家,都努力尋找他的錯誤。”
在科研上,王一嵐不會計較得失,只管精益求精。2024年,在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時,王一嵐反復校對項目書,包括前后邏輯、語句措辭、歷史事實、標點符號、引用格式等等,檢查出了一些不易察覺的細節問題。項目書提交以后,王一嵐仍然每天去官網刷新進度,最后立項通知公布,他是第一個知道的。“王一嵐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幫手。”易建平高度評價他,“我覺得他是我那些學生中最優秀的一個,也是學院中我認識的最優秀的博士生之一。”
現在,這項重大項目正處于前期工作階段,有很多繁雜的事務要處理。他很重視這難得的科研機會,雖然任務重,但他并不覺得疲累,“我只想著,在這個過程中我能學會很多東西,還能給導師減輕些負擔,大家都能更專注于項目的研究。”王一嵐對易建平懷著無比的感激之情,他說,未來將以易建平為榜樣標桿,學習他的學術思想和教育理念,努力學有所成,為歷史學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科研以外,他還是個愛體驗生活的人。他愛逛博物館,喜歡看星星、下圍棋,常聽相聲,還經常參加學校圖書館的活動,做過閱讀馬拉松活動的導讀。他的輔導員呂雙雙說:“我總聽到有學生評價王一嵐對歷史是真愛。他做圖書館分享嘉賓時,導讀的是一部歷史題材的書,他能夠全程脫稿直接說。”生活上,王一嵐總是熱心地幫助師弟師妹。當師弟師妹請他幫忙看看論文、批改作業,他總是用超出預期的認真態度負責到底。
如今在華師校園鉆研“人類文明起源”領域的王一嵐,可以盡情享受校園生活的每個瞬間。“盡管有時候爬樓梯很費腿,但這跟以前遇到的困難相比根本不足掛齒。”王一嵐打趣說。在華師,他認識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尤其是師弟師妹們。他們會一起在樹林里吃零食、喂小貓,在活動結束后的合影中搞怪,最后笑做一團。“我覺得他們很天真爛漫,經常活躍在有趣的社團活動中,一個個都有強烈生命力,都很熱愛生活。”這或許也是王一嵐本人的寫照。
在外人看來,王一嵐興趣廣泛、活潑開朗,朋友圈的分享也豐富多彩。有隨手一拍的校園小貓,有用心構圖的校園美景,有參加校圖書館活動的感謝與心得,無不釋放著他的活力與幽默。他的分享不僅是一般的陳述和記錄,而且摻雜了許多“輕松一刻”:當他分享小貓,他配文“今天我和這位同志親切握手”;分享“閱讀馬拉松”的導讀經歷,他在九宮格的活動圖片里配上導讀推文二維碼,并補充“一只呆頭呆腦的二維碼混了進來,掃掃它”。
“最近這五年,是我人生中最瀟灑、最痛快的階段了。”王一嵐這樣評價自己的校園時光。未來,王一嵐希望繼續深耕于現在的“文明起源”方向的課題。在他看來,了解文明的起源,就像了解人的童年,現在諸多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都能在起源時期追溯到根源。“我親眼目睹過、也切身體會過一些問題,也許通過文明起源的研究,可以弄清楚這些問題的內在邏輯,”王一嵐說,“至于能否給社會帶來些改變,我希望盡可能去努力吧。”“年少不得之物終將困其一生”,但王一嵐卻將其化作動力,用積極的視角對待年少時的缺憾,用不屈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滿懷熱愛,于荊棘中開辟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向山海處奔赴。
在歷史研究之路上
王一嵐懷揣熱忱 探索未知
希望更多華師人以他為榜樣
秉持自強不息之志
為知識海洋注入新泉
小晚已開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踴躍投稿
采寫丨張晟鈺
攝影丨受訪者提供
執行編輯丨羅文昊
責任編輯丨盧嘉裕 吳建國 陳婧
初審丨沈蔚瑜
復審丨林海岸
終審丨周憲
可以第一時間
了解華師最新資訊
我們在場 懂你悲喜 給你力量
校歷丨PPT丨招生丨水電費丨網費丨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