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澤
(1922年3月-2023年9月13日)
出生于日本京都本愿寺,本籍重慶市云陽縣。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徐悲鴻教育學派代表人物,新中國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畫室導師、中國民主同盟書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老教授協會文化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批會員、北京101美術職業高中名譽校長。
1946年,從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后,應徐悲鴻之邀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助教、講師。
1949年,協助徐悲鴻等人建立中央美術學院。
曾修復徐悲鴻《奚我后》等多幅作品;應邀為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機構創作大量作品。
1950年至1951年,戴澤遠赴他國舉辦中國藝術展覽會。
1992年,在臺北舉辦“徐悲鴻——傳奇的一生”大型展覽,戴澤多幅作品參與展覽。
其代表作有《勝利的行列》《太平軍大敗洋槍隊》《張獻忠》等,題材豐富多樣,色彩厚重、沉穩。
2023年9月13日,因病辭世,享年101歲。
戴澤自畫像,1946年。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徐悲鴻是一位無可替代的重要人物。
他不僅以自身杰出的藝術成就聞名,更憑借其在美術教育方面的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
徐悲鴻將西方的寫實主義技法引入中國,并巧妙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風格。
他的努力推動了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進程,為時代培養了一批卓越的藝術家。
在徐悲鴻眾多弟子中,吳作人因其精湛的油畫技藝和對導師理念的深刻領悟而享譽國際。
李可染的山水畫風繼承了徐悲鴻的影響,打下了自己不朽的風格,李苦禪以其獨特的花鳥畫風格成為徐悲鴻最得意的門生之一。
戴澤作為徐悲鴻的最后一位親傳弟子,他的故事更多地體現了不斷探索與成長的精神力。
(前排右一韋啟美、后排右一李斛、后排右三張大國、后排左二戴澤)
1942年,戴澤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重慶中央大學藝術系。
盡管起初缺乏系統的訓練,但憑借著對藝術的無比熱忱與天賦,迅速脫穎而出。
在求學期間,多位名師的教誨覆蓋了他的成長之路。
1948戴澤結婚照,從左數起:左一新娘老師葉淺予, 左二新娘陳碧茵父親,左三證婚人徐悲鴻,左四新娘陳碧茵。從右數起:右一介紹人孫昌煌,右三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右四新郎戴澤。
徐悲鴻在一次講座中提出“黃桷樹下四川人”的命題,引導學生們觀察現實生活,這成為戴澤寫實藝術觀的啟蒙。
1946年,戴澤正式成為徐悲鴻的弟子,徐悲鴻在中央大學藝術系培育了嚴謹的寫實畫風,而戴澤成為了他最賞識的學生之一。
1948年,戴澤創作了《馬車夫》,這幅畫作以具象寫實的手法塑造了一個黃皮膚、黑棉襖的樸實憨厚的北方農民形象。
徐悲鴻對這幅畫大為贊賞,并在媒體面前自豪地宣布,戴澤是他在畫展中發掘出來的年輕畫家之一,稱其色彩明朗豐富,“皆許其前程遠大”。
在徐悲鴻的指導下,戴澤的藝術風格逐漸成熟。
他汲取了徐悲鴻“面向自然,對景寫生”的法國現實主義藝術思想,卻又在創作中融入了自己的獨特見解。
他講究“情調”,注重從自然中汲取靈感,不拘泥于傳統技法,而是追求真實感與生命力的表達。
無論是《乞丐》中對底層人民生活的深刻描繪,還是《東總布胡同》中對城市街景的細膩刻畫,都展現了他對藝術的獨立思考與深刻感悟。
在戴澤與陳碧茵喜結連理的美好時刻,徐悲鴻夫婦作為證婚人出席了婚禮,并贈予了一幅寓意深遠的書法作品:“從來藝境是佳境,盡力耕耘善保持。”
這不僅是徐悲鴻對戴澤的鼓勵與祝福,更是對他未來藝術生涯的深切期許。
他希望戴澤能夠繼續在藝術的田野上勤奮耕耘,保持對藝術的熱愛與堅持,用畫筆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然而,藝術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隨著時代的變遷,蘇聯油畫及其創作方法風靡一時,徐悲鴻去世之后其開創的歐洲寫實主義學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戴澤依然堅守自己的藝術信念,沒有隨波逐流,而是繼續沿用徐派色彩語言,保持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盡管在特定時期,他的教學地位變得邊緣化,但他從未放棄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這份堅韌與執著,令人動容。
在早期創作中,戴澤受到了徐悲鴻寫實主義的影響,注重描繪具有鄉土氣息的作品。
這幅作品描繪了一位老乞丐的形象,通過對人物細節的精細刻畫,展現了戴澤對寫實主義的深入理解。
通過對人物面部表情、衣著破舊程度等細節的描繪,戴澤傳達了對社會底層人物的同情與關懷。
該作品描繪了北京東城區的一條老胡同景象,通過對老北京風貌的真實再現,戴澤展現了他對日常生活場景的關注。
作品中的人物、建筑細節都被生動地記錄下來,傳遞出一種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這幅作品中,戴澤使用了鮮明而豐富的色彩,通過色彩對比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
色彩的明朗豐富使得作品更加生動,同時也體現了戴澤對色彩運用的獨特見解。
戴澤在光影處理上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他經常使用的“醬油色”。
這種色調使得畫面既有深沉的感覺,又能表現出光影變化的微妙層次。
通過“醬油色”的運用,戴澤的作品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歷史感和時間的痕跡。
《勝利的行列》:這是一幅描繪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展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期間的英勇形象。
通過細膩的筆觸和富有力量感的畫面構圖,戴澤傳達了對歷史事件的深刻記憶與致敬。
《納木湖畔》:這是一幅風景畫作品,展示了西藏納木湖美麗的自然風光。
通過色彩的運用和光影的處理,戴澤成功地捕捉到了高原湖泊的寧靜與壯麗。
戴澤的藝術生涯跨越了七十多個春秋,他筆下的數千件作品如同一部部活生生的歷史文獻,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的藝術追求。
即使到了晚年,身體不再健壯,但他仍堅持不懈地創作,這份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成為無數后來者的燈塔。
戴澤作品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