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電頭條
作者: 朝明
貼近老百姓生活、地方特色濃郁、紅紅火火的“村晚”,正成為歡度新春佳節的新年俗。
2025 年 2 月 3 日(大年初六),在 CCTV-15 音樂頻道、央視頻同步播出的2025 “火紅的村晚——相約石廂子 一起過春節”節目(以下簡稱“火紅的村晚”)既有濃濃的年味兒,也有紅色之城的精神洗禮,紅色基因、紅色傳承、紅色大地在紅紅火火中國年的映照下,瀘州的革命紅、奮斗紅和幸福紅格外生動,根植于瀘州大地,“情緒價值”深情拉滿。
賡續永不褪色的革命紅
歷久而彌新
如果一座城有顏色,那瀘州的底色就是鮮紅。這片鮮紅,是血染的風采,是精神的圖騰,是價值的尺度,是信仰的色調。
時鐘撥回到1935 年的 2 月 3 日,正值農歷除夕,中央紅軍進駐敘永縣石廂子,在那里度過了他們在萬里長征途中的唯一一個春節,一個軍民魚水情深的“開心年”,一個偉大轉折落實的石廂子會議,讓紅色成為敘永縣石廂子鮮亮的底色。
90 年后的2025年 2 月 3 日,2025 年瀘州市“火紅的村晚——相約石廂子 一起過春節”節目跨越時空,深情回望那段波瀾壯闊的偉大征程,生動地講述瀘州的長征故事,特別是中央紅軍在敘永縣石廂子彝族鄉期間那段感人至深的往事。
那些風云激蕩的歲月,那些救國救民的青年,一樣的熱血,一樣的信念。他們用生命詮釋著“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壯烈氣概。“火紅的村晚”節目中,《覺醒年代》中飾演毛澤東的演員侯京健與歌手賈凡帶來的音樂劇《長征之春——石廂子過年》,生動再現了中央紅軍在石廂子過年時的溫暖氛圍和軍民情深。
瀘州作為中央紅軍“四渡赤水”的重要轉戰地,毛澤東主席曾在此留下軍事生涯“得意之筆”。
歌唱家楊洪基激昂高唱的紅色經典《四渡赤水出奇兵》,讓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人們心中再次回響,鏗鏘有力。
“火紅的村晚”讓我們在歌聲中感受崢嶸歲月,在舞臺藝術中回溯歷史,而瀘州一直是座激蕩家國情懷、厚植英雄基因的城市。多少年來,那段金戈鐵馬鑄就的紅色精神,一直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瀘州兒女。來自瀘州的奧運冠軍鄧雅文以短劇《我們的青春》介紹了紅軍小戰士胡道財的故事;海來阿木演唱的《三生三幸》唱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可以說,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是流淌在每個中國人血液中的寶貴財富,它鐫刻進我們的脊梁,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走近紅紅火火的瀘州年
盡是奮斗幸福的模樣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 “火紅的村晚——相約石廂子 一起過春節”節目以平凡的視角講述真實的故事,在溫馨與歡笑的氛圍里,也留下了無盡的回味與感動。
每一種紅色都是一次真情告白,流淌著瀘州兒女薪火相傳的情懷。“火紅的村晚”整場節目既有歌舞的歡歌陣陣,也有情景劇、短劇、朗誦等多樣藝術帶來的感染力、共情力深得觀眾共鳴。《紅紅的年》《鬧新春》等節目既有瀘州的年味兒,也表達著幸福的模樣,抒發著不同的情深意長。
2025年,我們共同迎來了“非遺版”春節,瀘州城處處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氛圍與傳統文化韻味。“火紅的村晚”節目中,從絲線滿穿的油紙傘、苗家的蠟染到一碗爽口的豆湯面,在鄭云龍的文化體驗中,我們看到了瀘州人民在豐厚文化底蘊滋養下的美滿生活。在這片火熱之地,喜悅與希望相互交織,溫馨與美好奏響和諧樂章,編織出當下美好生活的圖景。
周冬雨帶來的主題原創短片《今天的石廂子》將我們代入到青山翠綠,花果飄香的多彩世界,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讓鄉村振興在這里有了具體而生動的呈現。今天的石廂子,產業興旺;今年的春節,年貨豐盈。“彝紅兄妹”、“川香秋月”還有瀘州洋女婿“阿布”的精彩互動,給這場村晚注入濃濃煙火氣息,表達著瀘州人幸福美滿的生活。
每一個奮斗者的砥礪前行,都是一個濃縮的符號。每一座城市的日新月異,都是一個時代的坐標。“火紅的村晚”既有如火之盛的凡人微光,也有萬家燈火的幸福,節目從不同視角、多元文化、民族特色等維度展現奮斗新風貌和瀘州新力量,深情反映瀘州文化底蘊,傾情描繪出瀘州的發展圖景。這臺“村晚”的精彩呈現也見證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和人民期盼。而同樣的情感,不同的故事在這里上演,是瀘州兒女奮斗不息的拼搏創造,共同構成了春節舞臺上的瀘州記憶。
文化基因的“村晚”別樣紅
激蕩人心的力量更共情
“革命紅,幸福紅,奮斗紅,凝聚在這方火熱的土地上,繪就的是滿懷信心和力量的瀘州紅。”
“火紅的村晚”之所以越來越火,原因就在于根植于鄉土、凝結著鄉愁,集中展示了老百姓昂揚的精神面貌。“火紅的村晚——相約石廂子 一起過春節”節目用瀘州特色、瀘州元素、瀘州風味特色也展示了熱熱鬧鬧、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文化互動氛圍,傳遞快樂也凝聚鄉情,讓火紅的歡聲笑語回響在瀘州的山山水水,讓那歷久彌新的瀘州文化得以綿延傳承。
軍史專家李戈瑞認為這臺村晚致敬長征精神,禮贊幸福生活,立意高遠,意蘊深厚。湖南師范大學黨史黨建專業教授寧國良表示,節目通過細膩的敘事和生動的場景刻畫,使史實的鮮活重現與歷史的厚重感相輔相成,是講好重大革命歷史故事的一次有益探索與生動實踐。
武漢大學黨史黨建專業教授李斌雄認為,這場“村晚”為觀眾帶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湖南農業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教授劉璐認為節目中非遺珍寶的展示,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紅色熱土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光彩。
“火紅的村晚——相約石廂子 一起過春節”攜著歡樂祥和的祝福推開春的大門,為欣欣向榮的中國,為可親可敬的人民,為日新月異的發展,為賡續傳承的偉業,獻上了一曲高歌夢想與奮斗的“瀘州頌”。
而這場“村晚”點燃大家的熱情,不只在于儀式感本身,更在于通過圍繞本土化定位的傳播,將當地的紅色文化、傳統文化、鄉村文化與文藝元素巧妙結合,通過展現鄉村生活的美好,喚起了受眾的鄉愁和對傳統文化的記憶,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同時,既有當下美好生活的情感張力,也有呈現生動韻味的文化活力,更有民族團結、紅色傳承的敘事,可謂涵蓋著人、鄉村、時代等多重內涵,堪稱過大年的新年俗,“火紅的村晚”也成為全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村晚’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