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熱門話題引起我的注意 - 城里人回鄉過年前后的對比照片。不少韓國網友看到這些照片后直言“中國人貧窮邋遢”。作為一名關注民生20多年的老記者,我覺得有必要聊聊這個話題。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現象 - 人們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狀態。在城市工作時,大家講究形象,這是職場需要;回到農村,換上舒服的衣服,圖個自在,這不是很正常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繼續縮小。農村并不是外國朋友想象的那么“貧窮”。農村電商、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很多返鄉創業者都在農村找到了新機遇。
前兩天我下鄉采訪,碰到一個在上海工作的小伙子。他說:“在城里,我穿西裝打領帶是尊重工作。回老家,我穿大棉襖是尊重生活。這不矛盾。”
這話說到點子上了。農村有農村的好 - 空氣新鮮,鄰里親近,生活節奏慢。城里有城里的妙 - 機會多,設施全,發展快。兩種生活方式各有千秋。
對比幾個數據:202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7.6%,比城鎮高1.2個百分點。農村網購規模突破2.5萬億元。這哪像是“貧窮”的樣子?
我采訪過不少農村創業者。他們說現在農村變化太大了 - 路通了,網速快了,快遞送到家門口。很多人選擇留在農村發展,過得比城里還滋潤。
再說那個“邋遢”的說法。我問過幾個在韓國留過學的朋友,他們說韓國確實特別注重外表。但中國農村追求的是“實在”,注重生活質量,未必要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
農業農村部的調查顯示,目前全國60%以上的農村實現了生活污水處理,70%以上的村莊開展了人居環境整治。農村環境越來越好。
一位基層干部跟我說:“農村現在真不比城里差。年輕人回來,穿得隨意點很正常,這說明他們把這兒當家?!?/p>
我覺得外國網友對中國農村的印象還停留在過去?,F在的農村早就不一樣了。那些回村前后的對比照片,展現的是人們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是一種生活智慧。
農村需要年輕人。年輕人回農村發展,穿得隨意點,活得自在點,這有什么不好?倒是那些對號入座的評論,顯得有點膚淺。
我們要有自信。城鄉發展不平衡是客觀存在,但差距在縮小。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過得舒服才是真的。至于外人的眼光,聽聽就好。
一個經常出差的朋友說得好:“在哪都要活出自己的樣子,別管別人怎么看。城里鄉下都是家,哪有高低貴賤?”
小張
2025年1月29日# 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現象:城鄉身份切換背后的故事
我最近跑了趟東北農村,跟幾戶返鄉過年的年輕人聊了聊。這些數據分析師、程序員、律師,一個個都把城里的精致形象“封印”了,改穿老媽壓箱底的大花襖。
一位在廣州工作的姑娘給我看她的手機相冊:城里工作時,每天妝容精致,衣服也都是大牌??苫亓宿r村,立馬換上寬松的家居服,頭發隨便扎一扎就出門。她笑著說:“在城里我是都市麗人,回村就是東北大妹子?!?/p>
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24年春運期間,農村返鄉人口預計達2.3億。這么多人在城鄉之間切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基層調研中,我碰到不少80后、90后。他們說在城里工作壓力大,回農村就是為了放松。有人形容:“城里是打工的我,村里是真實的我?!?/p>
房地產分析師老李告訴我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不少年輕人在城里租房,但農村老家都建了新房。他們說城里是“打工”,農村才是“安家”。
對比2023年的數據:城鎮化率已達65%以上,但每年春節返鄉人口仍在增加。這說明人們對農村仍有很強的情感聯系。
去年我做過一個調查。問題是“為什么回村后會改變形象”,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
- ? “穿得隨意,家里人反而覺得親切”
- ? “農村干活方便,城里的衣服不實用”
- ? “冬天農村比城里冷,得穿厚實點”
- ? “回家就是要放松,何必那么講究”
這些回答背后,體現的是不同生活場景下的適應能力。
農業農村部去年做了個農村居民生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農村生活質量在提升,但生活方式跟城市還是有明顯區別。這種區別不是好壞之分,而是不同的選擇。
韓國網友說中國人“貧窮邋遢”,這話著實片面。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農村減貧成就舉世公認?,F在農村年輕人之所以改變形象,純粹是為了適應當地生活方式。
一位在深圳工作的IT男說得好:“在城市我穿西裝是工作需要,回農村我穿大棉褲是生活需要。這兩種狀態都是我,沒必要分出高下?!?/p>
采訪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返鄉創業的90后。她在杭州做過設計師,現在回老家開了個民宿。她說:“以前覺得農村土,現在發現這里的生活更有味道。城里村里都是我的選擇,不存在哪個更好。”
這話說到點子上了。城鄉切換不是檔次的升降,而是生活方式的轉變。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