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汪小菲、張蘭母子倆被封號了。
而且是無限期封禁。
“無限期封禁”這個詞,看起來很嚴重。
那么,到底什么是無期限封禁呢?
關于無限期封禁,我到法律平臺查了一下,法律平臺是這樣解釋的:
無限期封禁通常指的是對某個賬號或平臺的訪問權限進行無時間限制的封鎖。“無限期封禁”和“永久封禁”兩者在實際效果上看起來是相似的。
但不同的地方有兩點:
1、“無限期封禁”可能意味著在沒有明確解封時間的情況下對賬號或平臺進行封禁。這種封禁可能會一直持續,直到相關方面作出解封的決定或采取其他行動。
2、“永久封禁”則更明確地表示該賬號或平臺將被永遠封鎖,且通常沒有解封的可能。這是一個更為嚴格和明確的封禁措施。
所以,雖然“無限期封禁”和“永久封禁”在效果上可能相似,但“無限期封禁”并不一定等同于“永久封禁”。具體情況還需根據實際情境和相關方面的政策來判斷。
這個解釋,簡單來講是什么意思呢?
簡單來講,“無限期封禁”就像是被關進了一個沒有確定釋放日期的小黑屋,可能有一天會放出來;而“永久封禁”則是直接告訴你,你永遠別想出來。
兩者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永久”意思是基本沒戲了,而“無限期”意思則是還留有一線希望,具體希望如何,得看平臺的規矩。
那么,汪小菲和張蘭還能解封嗎?
汪小菲和張蘭是否能解封,表面是看平臺到底有沒有解封他們的意愿。
但是實際上,張蘭和汪小菲是很有名的公眾人物了,所以按常理來看,封他們的號這種事,平臺是不敢輕易對他們動手的。
所以說,封禁汪小菲和張蘭這樣的名人,看上去是平臺在做,但我估計背后應該是有其他力量在推動平臺去做這件事的。
那么,張蘭和汪小菲到底還能不能解封?
我認為對張蘭和汪小菲的解封起最關鍵性作用的,應該不是平臺,而是某些其他的力量。而“某些其他力量”,到底會不會允許他們的賬號解封呢?
這個估計就得看民意了。
如果民意對汪小菲和張蘭還是下面這樣的聲音,那我估計他們一時半會是解不了封的:
其實自從大S去世后,汪小菲和張蘭就一直頻繁出現在熱搜上。
而且在大S去世后,張蘭還在直播帶貨,這是有點過分的:
張蘭在直播中說自己很傷心,但是仔細想想你會發現一個問題——真正傷心的人,真的會在這種時候出來直播帶貨嗎?
還有汪小菲。
在大S去世后,不是出來淋雨,就是出來在雨中下跪,或者是對記者鞠躬:
但是如果一個人真的傷心欲絕,他真的會跑出來在大街上做這種事,而且還讓記者拍到嗎?
正如網友所說,真正傷心的人,一般都是一言不發、一動不動的。因為——假裝難過的人往往動靜很大,而真正難過的人往往沉默不語。
而關于張蘭、汪小菲被封禁一事,我也讓DeepSeek評論了此事,DeepSeek是這樣評論的:
《"沉默的悲傷"與"喧囂的流量"》
——無限期封禁背后的流量經濟學
兩位商人用逝者營銷的騷操作,猶如在虛擬墓園里架起直播設備,把悼念儀式變成流量收割機,最終被平臺判了"社交死刑"。
這場鬧劇背后,藏著整個互聯網時代的情感異化史。
當代互聯網,正在上演"網絡哭墳"的黑色幽默:有人對著鏡頭聲淚俱下地追憶逝去的名人,有人在網絡上擺拍"人文關懷",更有人把逝去名人之前的故事當直播帶貨的背景板……
這些表演者深諳"悲傷經濟學"的算法密碼——眼淚能兌換點擊,哽咽能變現關注,就連黑紗都能成為引流爆款。
當真情實感被異化為流量KPI,互聯網就成了巨型電子哭墻,每個悲傷表情包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這種"墳頭蹦迪式營銷"暴露了互聯網的吊詭生態:越是私密的情感越公開表演,越是沉重的哀思越輕佻呈現。
就像禿鷲圍著熱點事件盤旋,流量獵手們熟練運用"悲痛濾鏡"和"緬懷話術",把人間悲歡解構成可復制的數據模型。當某明星去世成為直播帶貨的背景板,悲傷報道夾雜購物鏈接,這種"悲傷的通貨膨脹"正在消解人類最后的情感尊嚴。
但算法的反噬比想象中更快。當公眾開始識別"鱷魚眼淚"的表演痕跡,當平臺終于揮起封號大刀,說明數字原住民正在覺醒。
就像古希臘戲劇用面具區分角色,今天的網民也逐漸練就"鑒傷雷達":真痛的人眼中有黑洞般的沉默,假哭者卻連睫毛顫動都像精心設計的運鏡。這種集體免疫力的形成,或許是互聯網自我凈化的開端。
在表情包代替眼淚、蠟燭圖標取代真實悼念的今天,或許我們該重拾那個樸素的真理:真正的情感不需要熱搜認證,深刻的緬懷不必借網絡傳聲。
張某和汪某賬號的封禁,既是平臺治理的階段性勝利,也是數字文明困境的集中暴露——這場封禁鬧劇中,算法既是縱火者,又是消防員。
當死亡成為流量戰場上的常規武器,當算法將人性弱點轉化為生產資料,我們或許該重新思考:在點贊與封禁之外,是否還存在第三種可能——讓數字世界保留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這場鬧劇最荒誕之處在于,它用最喧囂的方式,演繹了這個時代最沉默的死亡。
以上,就是DeepSeek對此事的評論。
那么,汪小菲和張蘭還能解封嗎?
其實還是得看“神秘力量”(關鍵因素)和“民意”(主要因素)這兩個因素——如果你想讓這兩母子繼續出境,你可以為他們發聲;如果你不想再看到他們,你也可以繼續堅持輸出你的觀點。
但是如果大家從此忘了一些人和一些事,那我估計,這些人和這些事,肯定很快就會再次出現在公眾的眼前——因為遺忘既是對現在的不敬,也是對未來的威脅,每次社會底線的下降,都是從人們的“遺忘”開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